分享

毛主席叮嘱张祖谅要谨慎,他却背道而驰,采取了大潜伏的冒险决策

 铁血老枪 2021-12-19

1951年,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第60军第180师受挫,仅4000多人归建。1952年9月,中央军委下令,任命张祖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军长兼党委书记。

文章图片1

10月4日上午11时,毛主席会见了即将赴任的张祖谅。毛泽东说:“180师的失利,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从主观上看,山西战场,你们60军打得好,解放了大西北,解放大西南也太顺利了。打胜仗一帆风顺是好事,但同时也孕育着失败的可能,不谨慎,不把敌人当回事,哪有不失利的?”

接着,毛泽东把话题一转,望着张祖谅缺了的一颗牙齿说:“怎么办呢?我看180师北大荒不用去了,番号不用改了。你晚去几天,到协和医院把牙补上,到朝鲜后,放开嗓门,说话声音大一些,动员部队打个翻身仗!”

张祖谅兴奋地连连点头。毛泽东的亲切教导和关怀,让他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文章图片2

“不谨慎,不把敌人当回事,哪有不失利的?”毛泽东的话久久地在张祖谅耳边回响。是啊!要打胜仗,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他坐在写字台旁,提笔写下16个大字:“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上下信赖,团结一致”。

张祖谅不仅把这16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且带到朝鲜,在第60军党委会上作了阐述,被作为作战指导思想,传达给第60军每一个指战员。

第60军当时刚刚从第68军手中接防,在朝鲜东线东起文登里、西至北汉江一线执行防御任务。我方阵地成“凹”字形,敌人阵地成“凸”字形。这个敌人凸进来宽约20千米,纵深最深处近9千米的地区,由东向西有938.2、973、883.7、949.2等几座大山,这些大山均高出我方阵地一二百米。这一地区是敌人l951年夏季反扑时占去的,经过长期经营,已形成坚固阵地防御体系。守敌为南朝鲜精锐部队第2军团第5师、第6师。

张祖谅一到任,立即上前线视察部队,观察地形,了解敌情。他深深感到部队求战情绪十分可贵,但是要防止急躁蛮干。于是,他走到哪里,就把“小心谨慎”讲到哪里,并且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小心谨慎”的指导思想化成了战斗力。第60军上阵地之后,从“抓一把”到“挖一块”,26次小型反击战,除一次扑空,两次未完全解决战斗外,其余都打成了歼灭战。兵团、志愿军司令部的嘉奖电报不断传来。

在张祖谅“小心谨慎”思想指导下,第60军小型反击战越打越漂亮。1953年3月29日,第180师第539团第8连和师侦察连第2排,由于战前准备周密,仅用5分钟,就全歼守敌第7师第8团第2连,毙伤敌正、副连长以下179人,俘敌14人。在打敌反扑中,又歼敌20人,并炸毁敌一个弹药库。

文章图片3

然而,用“小心谨慎”换取了巨大胜利的张祖谅,在两个月之后的大型反击战中,竟然采取了敌前大潜伏的冒险决策,这岂不是和他的“座右铭”背道而驰吗?

张祖谅却说:“这是敌人逼出来的!”

1953年4月,因战俘问题中断了6个半月的停战谈判恢复了;但敌方不断节外生枝,拖延时间,不想很快达成协议。

文章图片4

为了教训敌人,配合停战谈判,促进停战早日实现,并求得战后我方能控制有利地形,志愿军领导决定对敌人发起夏季反击战役。志愿军司令部于4月20日向各兵团发出了战役指示。

第60军当时归属第20兵团指挥。根据兵团首长的战役部署,第60军攻击的目标是902.8、973、883.7等几座敌人占领的高山阵地。

文章图片5

怎样才能以较小的代价拿下这几个高地呢?

敌我阵地前沿都在高山顶上,海拔都在几百米以上,而且深沟相隔,地形复杂,距离又远。从我方阵地出发,先要下山,走两三个小时,然后再过沟上山,要三四个小时,部队展开,完成进攻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大约要七八个小时。

如果晚上八点开始行动,到达敌阵地前沿展开,已是拂晓四五点钟,离天明时间不多。如果攻击战斗不能在预定时间结束,白天攻击,必然要增大部队伤亡。即使占领了敌人阵地,也没有充分时间作好打敌反扑的准备。弄不好,第二天在敌连续不断反扑的情况下,坚守新阵地的部队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困难的境地。

这时,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张祖谅的脑海中酝酿着。他想起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在列宁格勒战线有一个在敌前潜伏成功的战例;在朝鲜战场上,兄弟部队也有过小分队潜伏成功的战例,伟大战士邱少云就是在潜伏中涌现出来的英雄。

文章图片6

然而,那毕竟是小分队的潜伏。如今要打的是敌人一个团的防御阵地,要潜伏的部队就不能只是一两个、三五个小分队,而是要超过敌人,大约要三五千人。这么多人的潜伏能行吗?

张祖谅反复思索着潜伏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5月上旬,第20兵团召开作战会议。会议讨论的焦点是“怎么打”。

张祖谅对大潜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经过长期冷静思考,成竹在胸。首先打破了会场上的沉默,以沉稳的语调,郑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文章图片7

张祖谅进一步分析了实行潜伏手段的必要性:敌我双方都扼守在高山上,要从己方主阵地下至沟底越过谷地,再攀上敌人阵地前沿,约需6至7个小时。时值夏季,晚上8点才天黑。如果黄昏出发,要到次日早上3点左右才能占领进攻出发地,准备战斗和炮火准备再需30分钟,预计攻击敌人要一两个小时,而那时4点30分已拂晓。这样,解决战斗时即已天明,如果战斗迟延一下,天明还解决不了战斗,就会遭到敌人空炮火力集中反击,增大伤亡。这时也不便于我军调动兵力和火器,攻占阵地后亦没有构筑工事的时间。接着,他谈了潜伏成功的可能性:我军从1952年12月到现在,已对敌人进行了26次小型反击,其中25次都打成歼灭战。我方对敌人特点、地形都已比较熟悉,潜伏是可以成功的。

张祖谅说:我们经过前一阶段的准备,已把斗争焦点推向敌人前沿,对敌我阵地之间的中间地带我们已有了主动权,敌人小分队即使在白天也不敢轻易到前沿活动,由于我军炮弹数量有限,炮火轰击时都打敌人主阵地,极少覆盖射击,所以敌人前沿的树丛未被破坏,为我军隐蔽提供了便利。山间溪流,水声潺潺,可以成为掩护人员声响的一个有利条件。在兵力使用上,敌人为一个团,按照我们前一段小型反击战的经验,共需要集中三倍、四倍、五倍于敌的兵力,只以1.l到1.3倍的兵力用于第一梯队就够了,这样可以减少参加潜伏的人数。此外,利用山地死角,枪炮兵力对敌人不断袭击,加上佯动和伪装,严格纪律,把可能碰到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来,就能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用这么多兵力在敌人前沿潜伏,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出其不意……

张祖谅的发言,有理有据、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潜伏成功的可能性,与会同志频频点头,郑维山、张南生等兵团领导人很感欣慰。其他同志陆续发言,赞同郑维山、张祖谅的看法,并分别提出了本兵种、本部队支援这次作战行动的打算。

文章图片8

潜伏,大部队的潜伏,作战决心虽然定了下来,要付诸实践,要做到万无一失,的的确确还存在很多非常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

张祖谅想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碰到许多作战的难题,都是通过“诸葛亮会”发动群众想出解决办法的,他同军的常委们决定,走群众路线,把潜伏的作战方案交给群众,发动全军都来提问题,想办法。

文章图片9

“相信我们的战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张祖谅强调:“一定要让全体指战员弄清楚,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为什么必须采取潜伏这种战术手段?潜伏中究竟可能碰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应当怎么解决?”他要求参战的各级指挥员不打官僚主义仗,都要亲自到敌前沿看地形,亲自到基层去参加各类人员的“诸葛亮会”。

大量的问题提了出来,大量的办法也想了出来。

战役准备工作秘密而又紧张地进行着,每个环节都力求做到严格、严密、周到、细致。

潜伏部队不仅班排以上干部都利用夜暗到潜伏区摸过地形,战斗小组长也都进入潜伏区对地形、敌情进行了反复侦察,达到进出自如,情况熟悉,规定明确,措施周到。

战斗准备从前方到后方,从步兵、炮兵、工兵到作战、侦察、通信,从粮弹运输到医疗救护,各方面都在紧张地准备,一切都在秘密地进行。

到6月上旬,后勤坑道里粮食、弹药囤积得如同小山,工兵已协助突击部队悄悄排除突击道路上的大量地雷。战士们把自己的水壶、铁镐都缝了布套,带上全副装具跳跃,也听不到撞击声。

文章图片10

6月9日,战斗发起的前一天,夜幕降临,张祖谅和副军长王诚汉、副政治委员赵兰田、副军长兼参谋长邓仕俊以及各观摩团的师长和政治委员们,分别到出发点向参战部队握手送行,祝大家胜利归来。指战员们全副披挂,精神抖擞,头戴伪装,臂扎毛巾,带着军、师首长的嘱托,迅速消失在夜幕之中。

10日凌晨4时前,军指挥所先后接到报告,所有潜伏人员已在敌阵地前潜伏完毕。

这一天的黎明似乎来得特别早,这一天的时间又似乎过得特别慢。

张祖谅从清晨起来站在地图前沉思。五万分之一的平面地图,在他头脑里完全是立体的,因为他多次亲自到前沿观察过地形。他非常确信战前的各项准备相当扎实、周密、细致。他也坚信参加潜伏的每个指战员都会自觉遵守潜伏纪律,克服各种困难,不怕流血牺牲。但是,敌我双方毕竟是运动着的活人,战场情况往往瞬息万变,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

这次潜伏,既有步兵,还有炮兵。他知道敌人是拥有制空权的。他还清楚,正面敌军拥有105榴弹炮230门,有各种迫击炮130门。这些大炮只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把大批炮弹倾泻在潜伏区。

不过,张祖谅始终把担心装在心里。他沉着、冷静的神情感染了指挥所里的每一个人。

文章图片11

时近中午,警卫员看到他从昨晚起水米没沾牙,便弄来两筒祖国慰问的樱桃罐头。鲜红的樱桃,在银色的小勺衬托下像灿烂的玛瑙。武占魁拿起小勺吃了一口,樱桃甜甜的,可一想到前面的潜伏部队,喉头像有东西在顶着,咽不下去。他向警卫员摆了摆手:“端走吧,等打完仗再吃!”

此刻,在潜伏区里的战士们却比他们的团长胃口好得多。昨夜向潜伏区开进,每个人饱受折腾,汗水湿透了军装。下山、上山,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后面的人必须踩着前面人的脚印,防止踏响地雷。上坡的时候,先用手把活动的石头搬掉,再回头伸手拉身后的战友。遇到树枝,必须紧紧握住,交给后面的人,一个一个递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通过才放手。

到达潜伏区,既要挖掩体,又不能出声响,远比平时挖工事累得多。所以,当在掩体里躺下来时,大家就觉着肚子饿得咕咕叫。

上午,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空隙射进来,给大家以温暖的感觉。战士们不声不响地吃着干粮,有的细嚼慢咽随身带来的大萝卜。离敌前沿稍远一点的战士,也有人利用断断续续的炮弹爆炸声作掩护,咔哧咔哧地开着罐头。战士们称这是“步炮协同”。

上午总算熬过去了。敌我互相发射着冷炮,只是我方的炮打得略微频繁一点,既不致暴露意图,又“关了敌人的禁闭”。

“没有发现意外情况!”各团指挥所不断向师、军首长汇报情况。这些话语听着实在使人感到愉快。

“敌情!”下午2时,武占魁团观察所里几个参谋像被针刺了一下,从炮弹箱上跳起来,身体紧贴胸墙。他们从望远镜里清楚地看到,从敌973高地前沿工事里出来5个人,端着枪向潜伏区走来。

文章图片12

电话铃响,侦察参谋报告:“团长!5个敌人向潜伏区运动!”

“知道了。”武占魁刚把电话耳机放下,另外几个电话铃又响了起来。这几天,为监视敌人行动,在阵地前沿增加了不少观察所。此刻,各观察所都在紧张地汇报同一情况。

武占魁举起望远镜边观察,边思索:今天炮火监视得这样紧,为什么敌人还要出来?是一般活动,还是有目的的侦察?怎么处理?不理他,让潜伏部队去收拾?万一收拾不好,阵地上敌人发现目标怎么办?……不能让这几个家伙接近潜伏区!武占魁果断地抓起通向炮兵阵地的电话机,喊道:“给他几炮,马上把这几个家伙赶走!”

半分钟后,像通常冷炮打活靶一样,几发炮弹落在5个敌人身边,敌人慌忙弯腰向自己的阵地跑去。

“敌人跑了!”团参谋长用清脆的声音大声向师里报告。

武占魁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南风拂面,武占魁忽觉身上发凉,用手一摸,原来衣服早被汗水湿透了。

文章图片13

太阳极其缓慢地向西移动。空中几片白云,为潜伏区带来一阵阴凉,但为时十分短暂。阳光的照射,使山坡上的蚂蚁和小咬活跃起来。这些小昆虫似乎知道潜伏区的指战员不会对它们怎样,纷纷从指战员们的脖子、袖筒、裤脚放肆地钻到贴身的衣服下。

指战员们痒得真想坐起来脱光衣服好好抖一抖,可是都懂得自己所处的特殊场合,只好咬牙忍着,任凭这些小昆虫在身上肆无忌惮地爬行与叮咬。

太阳,终于慢慢移向山后,离天黑为时不远了。再过两三个小时,如果平安无事,潜伏就可宣布成功,奇袭就可以开始。

然而,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黄昏前的宁静。敌人从山梁后面阵地上发射了几发炮弹,其中有一发落在第535团第2营突击队第5连的潜伏区。

这片灌木丛在夕阳晚照中,立刻就笼罩上了白色的烟雾,不幸的事就在此时发生了。炮弹片楔进战士张保才的双腿,鲜血如泉水般往外冒,染红了军裤,染红了鞋袜,染红了他身子下面的土地。极度的痛楚使张保才昏了过去。

文章图片14

待浓烟散后,离张保才不远的战友发现他受了伤。他们多想爬过去给他包扎一下啊!救急包就在衣服口袋里。但想到潜伏纪律,他们忍住心痛,努力控制着自己。他们见张保才从昏迷中醒来,大概怕痛得叫出声来,拼命用牙齿咬着自己的袖子。他们看到张保才汗珠在脸上滚动,脸色由红到白、到黄……终于闭上了眼睛,永远地闭上了那又黑又亮的大眼睛……

潜伏区仍是那样平静。太阳已经落山。突然,敌人向第542团潜伏区方向发射了10多发炮弹。团长武占魁立即命令炮兵还击,敌人炮击停止了。

第3营副营长晁尚志通过有线电话向指挥所报告:刚才第8连被敌炮火击伤7人,战士苟子清腹部被弹片击穿,肠子流了出来。他没叫一声,自己把肠子往肚子里塞,想用毛巾堵住继续参战,结果,没有多久就牺牲了。

这一天,像张保才、苟子清这样的战士,在整个潜伏部队中涌现出30多名。

纪律,高度自觉的纪律,变成了巨大的无形的力量。3500多人,步调一致,团结一心,赢来了潜伏的胜利。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天黑。晚8时20分,几发信号弹划亮夜空,我军声东击西的炮火准备开始。敌阵地一片寂静,而两侧山头则炮声隆隆,火光冲天。我军两支部队分别向两翼山头攻击前进。敌人误以为我军要向两侧发起进攻,遂集中一切兵力和火力还击。

文章图片15

正当敌人被诱上当之际,又有几发信号弹升上了夜空。我军即将发起冲击的敌902.8、973、883.7高地立即被火红的钢风铁雨覆盖,呈现一片火海。我军数百大炮猛烈射击。敌人阵地上地雷被引爆,照明雷被打亮,掩蔽部被击中,阵地在燃烧。敌人炮火慌乱地还击,立刻被我强大而集中的火力所压制。7分钟过后,我军炮火向敌纵深延伸。

这时敌人判断我方步兵该发起进攻了,进入坚固工事的步兵纷纷钻出来占领阵地。哪知3分钟后,我方炮火又向敌前沿阵地铺天盖地砸去,再次给敌人以重大杀伤。5分钟后,炮火再次向敌纵深延伸,缩进坑道和坚固工事的敌人再次跑进前沿工事。他们没想到这又是一次假延伸。

几分钟后,我方炮火又向敌前沿阵地猛轰。火箭炮弹伴着排山倒海般的巨大轰隆声,在夜空中划出整齐的红色弹道,如闪电似霹雳。敌人阵地被严严实实地戴上一顶火红的帽子。

山坡上的潜伏部队,目睹我军炮火如此威猛,兴奋地吹呼。全部炮火向纵深延伸之后,突击部队分成13个“箭头”,如万马奔腾,迎着火光向各自的目标发起冲击。

文章图片16

突击部队在红旗引导下,向敌人阵地主峰(973高地)冲击。突然,一道铁丝网拦住去路。时间紧迫,组织爆破已来不及。火箭筒班班长李云峰毅然趴在铁丝网上,高呼:“同志们,为了胜利,从我身上通过!”尖利的铁刺扎进李云峰的身体,他咬牙忍着。此刻,人人都懂得争取时间的特殊意义,于是踏着李云峰用身躯架起的胜利桥梁,一跃而过,冲向主峰。

与此同时,“箭头”向敌902.8高地疾进。新战士萧正祥被铁丝网挂掉了鞋,赤着脚随部队冲锋。铁丝网断头和炮弹碎片一次又一次扎破他的脚板。他的脚踏到哪里,哪里就有一个血红的脚印,但他一点也没有放慢自己的冲击步伐。

山头上火光闪闪,杀声震天,冲锋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彻峡谷。

文章图片17

战士勇猛,进攻神速。各突击队总共只用70分钟,就攻占了预定目标902.8高地、973高地、883.7高地——敌军第27团防守的大部分阵地10余平方千米,歼灭第27团第1、2、3营和师部搜索连。

11日天刚刚放亮,敌人飞机就来到我军所占阵地上空进行侦察,并轰炸扫射。随后,敌人以3个团的兵力,在炮兵掩护下,轮番反扑。

文章图片18

激战,夜以继日的激战。

在我军新占973高地上,第181师第542团第1连第6班班长罗子周率领全班坚守在最前沿。他们发扬孤胆作战精神,从6月12日凌晨3时到晚上8时,连续打退敌人23次反扑,歼敌420余名。阵地前,横七竖八堆着大批敌人的尸体。

在我军新占883.7高地一个前沿阵地上,只剩下战士潘正光一个人了。这个四川籍的战士,虽然右臂负伤,鲜血直淌,但毫无惧色。他把手榴弹捆起来,把战友们留下的冲锋枪压满子弹,打退了成群敌人27次冲锋,在炮火支援下,歼敌200多名。阵地始终屹立在他的脚下。我突击部队在炮兵支援下,苦战4昼夜,先后击退敌人一个排至两个营兵力的反扑共190余次,歼敌7812名,巩固了全部阵地。

大潜伏成功了!

文章图片19

3500多名步兵的潜伏,几百门大炮的伪装和潜伏,都搞得神不知,鬼不觉。

南朝鲜军队70年代编写的战史上,还搞不清我军为什么进攻得那么神速,不明白他们的“主抵抗线”为什么会迅速崩溃。

战后,郑维山、杨勇、王平、许世友、杜义德等兵团首长来到第60军指挥所的坑道,对第60军热情表扬和鼓励。许世友拍着张祖谅的肩膀说:“张军长有魄力,把几千人潜伏到敌人鼻子底下了,出其不意,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文章图片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