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打开格局?放下得失心,多为别人考虑

 书语人间 2021-12-19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你在为谁学习?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十四》

孔子说,以前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学,如今学习的是为别人学。

朱熹注解说,“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之于人也”,

古之学者为己,是为了自己能学到东西,自己能够用得上;今之学者为人,是为了讲给别人听,多一些谈资,显得自己懂得很多,有“文化素养”。

孔子此言一出,如雷贯耳,深到了骨髓里,一下子把90%的人都打醒了。

现如今这个社会,为了别人学习的人可太多了 —— 

在公司里为老板学,在下班后为客户学,在家为父母为伴侣为孩子,学习都是为了别人,别人要你什么,你自己就学什么。

那么,你自己呢?

作为学习的主体,你自己又在哪里呢?你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是你自己喜欢,哪怕废寝忘食,也要完成的呢?

也许早就没有了吧。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不快乐的原因吧?

02.付出努力,接受结果

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十四》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我一件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些都是夫子的写照啊。

且不论孔子究竟有没有做到,我们先来看下“君子之道”的第一条。

“仁者不忧”,张居正解,“仁则心德浑全,而私欲净尽,反穷通得丧,皆不足以累其心,故不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两点,一是无我,二是接受。

无我,就是关心他人,多过关心自己。这既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格局,是一种为人处世大智慧。

当一个人他格局越大的时候,他所能够看到的世界也就越广大,也就越不容易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影响。

这个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还有人不理解,认为这是漂亮话。这个我们不强求。继续说第二点,接受。

接受,分三条,一是接受结果,二是接受自己,三是接受他人。

接受第一法则,便是接受现实,或者说接受失败,成功我们人人都能接受,但失败就没那么接受了,因为我们总想赢。

接受失败,这一点很重要。“反穷通得丧,皆不足以累其心”,一个人对得失越是放不下,越是会为之所忧,一旦接受,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一个人放不下的时候,往往会被情绪操控,是难有智慧和勇气;因此,仁的里面其实是包含了智和勇的,

做到了不忧,后面的不惑、不惧会随之发生。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