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连斩获新周刊刀锋图书奖、南都年度十大好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知易行难nev5ph 2021-12-19

12月17日,由《新周刊》发起的首届刀锋图书奖评选结果揭晓,《张医生与王医生》一书被评选为年度十大好书·纪实作品

12月18日,这本书再次入选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南都2021年度十大好书”

刀锋图书奖颁奖现场视

图片南都2021年度十大好书发布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张医生与王医生》几乎一问世便引发破圈热议,陈嘉映称其为“中文世界的首创”,罗新则直言“看完后非常震动”。

梁文道、严飞、李松蔚、罗振宇、班宇……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各圈层大拿交口称赞,连医学圈都发来分享邀请。

上市一个多月以来,这本书的豆瓣“想读”已突破6000人,并一度位列各大网站新书畅销榜前列。《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中华读书报》、澎湃新闻、凤凰读书、界面文化等媒体也纷纷报道。


有读者说,这本书好看到自己几乎是“追剧式地读”。《重走》作者杨潇则感慨于它小说般的亲密感,“读完之后好几天还能听到书中人物的走动与声响”。

图片



那么,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千万不要被它“平平无奇”的名字骗了。这既不是医疗保健书,也不是科普读物,而是一部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勾勒出中国社会四十年发展与变迁的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伊险峰与杨樱——前者被称为“中国媒体界凤毛棱角的人物”——怀着媒体人本能的敏感、细致与理想主义,带着多年来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了这样一部“前所未有”的书写。

图片

《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时间线贯穿1980—2020,这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四十年。

改革开放、国企改制、单位解体、下岗潮、加入世贸、出国潮、房地产热、互联网繁荣……如同过山车一般光怪陆离的变化,将一直生活在静止状态中的人们,抛入了未知。

本书的主角——张晓刚与王平,正是这四十年巨变的受益者。他们凭借家庭支持、自身努力与时代赋予的运气,从工人子弟成长为医疗专家,实现了阶层跃升。

而命运被改写的,不止张医生与王医生,还有他们身边的女性。

虽然被“女儿”“母亲”“妻子”等身份包裹,但在重重标签之下,她们的生命力绝不逊于他人;各自迥异的遭遇也让人不禁感叹:人生如戏。

比如李丽与张慧娟,前者是王平的妻子,后者是张晓刚的妹妹。她们年龄相仿,境遇相似,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也都做出了自以为正确的决定,并为此全力以赴。

但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之下,一念之差、一次偶然,就让她们的人生变得截然不同。

图片


李丽:众人眼中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吗?


李丽是在姥姥的疼爱下长大的。她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在她心中,老师的教诲、书中的先贤,都不如姥姥讲的人生道理

李丽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后,姥姥告诉她,毕业要回沈阳。李丽一直谨记叮嘱,躲开任何阻碍她回到家乡的因素,比如不和外地同学谈恋爱——这意味着她可能会远嫁。 

1992年大学毕业后,李丽放弃了人人梦寐以求的留京机会,回到沈阳,成为一名一线公务员。同届的东北籍同学,都留在了北京。 
 
在父亲的安排下,李丽在沈阳安顿下来,同时找起了对象。找对象的标准,只有姥姥耳提面命的八个字:门当户对,学历相当

王平是李丽遇上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学历比她高的人。他家境不好,“看着就土”,但专业不错,人也老实本分。李丽试着处了三个月,带回去给姥姥看,一锤定音。

李丽觉得自己看男人的眼光不错——丈夫的事业水涨船高,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疗专家。他们早早买了房,又赶上了中国经济与房价快速增长的年代,这让李丽不再需要为生计操心。

34岁,李丽有了女儿,母亲成了她真正的职业。她学会了开车,学会了做饭,学会了跟老师与同学家长相处,学会了组织班级春游……

多年过去,李丽的人生已经过半。在他人眼中,她住着大房子,丈夫挣钱又顾家,女儿懂事、成绩好——俨然是幸福生活的模板。

图片

李丽对自己的生活也是满意的。或者说,即便有不满意,她也说服了自己。

王平整日闷头挣钱,家庭的琐事需要李丽一个人包办。十多年来,她的心思全部扑在丈夫与女儿身上,没有一天是属于自己的。

王平对李丽的辛苦不以为然。他在各个场合都会提到一句话:“女人一辈子最大的意义是孩子。”

丈夫的忽略让李丽感到恼火。李丽认为,自己吃的苦,是像盐一样化到水里的,别人根本看不到。

但这些问题无伤大雅。在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件事上,李丽并不需要任何人的说服,也许她在决意从北京回沈阳的时候就准备好了。

只是她偶尔会觉得,丈夫要是认可自己的付出就好了,这样她的生活就会如模版一样完美。

图片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张慧娟:奋力挣脱命运,就一定有结果吗?


与按部就班的李丽相比,张慧娟无疑要叛逆得多——或者换一种说法,她的自我意识更强烈。

张慧娟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她有一个勤劳而专制的母亲,这为她的人生早早定下了基调——反抗母亲,并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大学毕业后,张慧娟被分配到沈阳空管局,工资高、福利好、工作清闲,人人羡慕。

母亲也很满意,在她的计划里,女儿马上就应该结婚生子、全心伺候家庭,幸福美满的下半生已经近在咫尺——“一个女孩那么要强干吗?”

然而,如此生活九年后,张慧娟仿佛看到了自己退休的样子。她的人生陷入了一个老套的问题:要不要一直过这种“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

她最终的选择是“不要”。

21世纪初,恰逢“出国热”,身边的人一个个踏出国门。安稳的生活压抑不住看世界的渴望,31岁的张慧娟决定再拼一次。在2008年的大年三十,张慧娟坐上了飞往加拿大的飞机。

张慧娟的移民计划很完备:她提前学了几年法语,准备在航空组织找一份工作;自己马上有双学历,基础分就会比较高……一切的一切,都推导出这是个保险的选择。

唯一不在计算之内的,就是时间本身。

由于加拿大移民政策收缩,四年的申请者被积压到同一年入境,工作机会极度紧缺。迟迟找不到工作,经济窘迫到无法正常生活下去,她只好开始打零工。她什么厂子都干过:灯具厂、钉子厂、纤维制造厂……全是体力活。

在国内的单位,张慧娟的生活不是一般的舒适:顿顿吃单位的三星级宾馆餐厅,光房子就发了两套,空闲时间多到可以辅修一个双学位。

而在加拿大,初来乍到的她跟人合租,房间之间连门都没有;一顿普通的火锅,需要和同乡集资才吃得上。

后来,张慧娟用自己所有的存款开了一家小卖部。她从早到晚地忙碌,进货、理货、迎客、记账,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坐店比坐牢还累”。
 
小卖铺一开就是十多年,张慧娟就这样在加拿大扎了根。由于生活的压力,她患上抑郁,也早早白了头发。

有时她忍不住问自己:如果当初自己听话了、认命了,会不会比现在幸福一点?

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句抱怨也没有。因为,“自己选的路,爬也得走完”

图片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名为“命运”的东西,会平等地作用于每个人

在种种力量驱使之下,李丽和张慧娟的人生变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样。这既是她们自己的选择,也不是她们自己的选择。

如果李丽的故乡不是省会城市沈阳,而是某个小城镇,她或许无法享受如此充裕的城市发展红利;

而如果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没有因为保守党的上台而收缩,张慧娟也许早就找到了一份对口的体面工作,不必为生存四处奔波……

在个体力量之外,时代的丝线也在高处操纵着她们。

图片

李丽与张慧娟如同硬币之两面的迥异人生,不过是千千万万人的缩影。在《张医生与王医生》里,这种故事俯拾皆是。

书中,我们会看见张医生、王医生与他们的亲朋好友,凭借勤奋、智慧与韧劲,摆脱卑微的出身,跃升为备受尊重的专业人士、商界精英;

我们也会看见另一群人,或许是欠缺眼力,或许是运气不佳,从时代的齿轮跌落,沦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废弃物”。他们是失去生计的下岗工人、铤而走险的医疗投机者、被家庭矛盾毁掉的孩子、死于社会动乱的倒霉蛋……

在《张医生与王医生》中,两位作者将镜头聚焦于三代普通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重现过往,为这风云变幻的四十年,留下了尽可能完备的私人注脚。

图片

提及这本书的写作初衷时,杨樱提到:“这是中国变化最剧烈,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四十年。这四十年会改变很多东西,叫做'命运’的东西会作用于每个人。”可以说,没有这四十年,就没有这本书。

“我们的大城市充满了废弃物,其中大多数是人。”在社会剧变中,不论是避免被时代浪潮席卷、沦为“废弃物”;还是抓住机遇、逆势上升,所要耗费的努力,都不亚于一场战争。

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是要随波逐流,还是奋力冲破命运?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你也许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