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 2016年2月23日深夜23时45分,在陕西西安一小区,一声巨响打破了深夜的寂静。 紧接着,一中年妇女撕心裂肺地哭喊起来:“嘉文!嘉文!” 年仅18岁的花季少年林嘉文这天以坠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决别了。 这位少年虽然还在高中三年级就读,但此前已经出版了两本史学专著。 对于他出版的专著,著名的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曾盛赞道: “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达不到,带博士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 在周围人看来,这位少年的前程显然是无限光明的。 那么,这位天才少年为何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图 林嘉文 一、史学天才的养成林嘉文,出生在陕西西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韵味的城市。 他的家庭条件不差,接连三代人都从事教职工作,算是一个“教育世家”。 他的外祖父母,分别是两所中学的理科教师。 父亲之前曾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过,母亲则一直是一个小学老师。 林嘉文特别小,甚至还不怎么认字的时候,就背了很多古代诗词。 每当家族聚餐的时候,爸爸妈妈常会让他“露一手”,在大家伙儿面前背上几首诗。 小孩儿总是容易被激励的,从大人们或真心或客套的交口称赞中,小嘉文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让他更加有激情记诵更多的诗。 图 西安夜景 他上小学时,学史、读史的风潮很是兴盛。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正是最热播的时候。 最开始,小嘉文跟着大人看这个节目。后来,他自发地喜欢上了历史。 林嘉文曾回忆说: “那时候节目播出时间是早上6点40,我总是6点就起床,吃过早餐就看电视,直到7点20节目播完。” 《百家讲坛》对幼小的林嘉文来说,影响很是深刻。 他曾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演讲比赛中,模仿节目里的内容,滔滔不绝地讲了二十分钟。 于是,从《百家讲坛》开始,林嘉文与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受节目内容的一些影响,还在读小学的林嘉文,在同龄孩子还在看儿童漫画的时候,就已经在读《资治通鉴》、《三国志》这一类书了。 上了中学之后,林嘉文对历史的学习劲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他开始大量阅读关于宋史、民族史的文献著作,同时开始学一些文献学、目录学等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学术规范内容。 而且,他还自学了西夏文。 网络时代的发展,为林嘉文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通过网络,他结识了很多史学界的学者、前辈。 他经常和前辈们一起讨论问题,把自己的文章寄给他们,请求指教,会费心找来其他人的著作,仔细研读。 当然,隔着屏幕的距离,绝大多数人刚开始并不知道:另一端的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更让人敬佩的是,即使在历史上下了这么多功夫,林嘉文其他科目的成绩也名列前茅。 15岁的林嘉文在2013年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中学,进入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 这是他没有走完的一段旅程。 二、不愿出名的“林老师”由于在史学方面的突出表现,林嘉文的高中同学甚至老师们,都喜欢称呼他“林老师”。 他的历史老师总喜欢在下课前几分钟,让他上台给同学们讲上一段。 不过,由于他讲得太学术了,真的能听懂的同学寥寥无几。 在学校里,有些人很佩服他的学识,有些人不喜欢他的傲气。 根据他一个同学的回忆: 在熟识的朋友眼中,林嘉文虽然与大家交往都不多,不过为人真诚。 面对其他不熟的同学,他是那种半句话不愿多说的性子。 在进入西安中学的第二年,在大家眼中原本就“不普通”的林嘉文,更多了一种神秘特质。 这一切的原因,在于他的第一本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正式被出版了。 这本长达30万字的作品,是一部从道家思想的角度,解读西汉崛起和文景之治的史学巨著。 在林嘉文看来,这只是他初中时随手写下的“读书心得”。 但书被出版后,还是获得了许多史学大家的好评。 图 林嘉文第一部著作 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能出版这样一部极具专业性的史学作品,在新中国成立的这六七十年的时间里,可以说还从未有过。 可以想象,当这一事情被宣扬出来,林嘉文立刻就会一夜成名,被套上无数个“天才”的光环。 面对这些触手可及的名利,小小年纪的他却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冷静。 林嘉文要求所有的知情人,在提到书或者作者时,隐瞒他的真实年龄。 并且,他拒绝了出版社和学校提出的配合宣传的请求。 用一句话解释:林嘉文不愿意“出名”! 林嘉文说,“不愿意让自己白白成为舆论泡沫下的牺牲品,不想自己宁静的读书生活被打扰。” 在他看来,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人其实并不看好一些年少有才的人,甚至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造假”行为。 关于自己的这一看法,林嘉文曾在多个场合用“伤仲永”的事例,进行了说明。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经在一篇作品中,讲述过一个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 他天生奇才,出口成章,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他的父亲见儿子的“名气”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就每天带着他去拜访那些名流富豪,不让他上学读书。 就这样,方仲永的才华被慢慢消耗,最后泯然于众人,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林嘉文不想自己最后成了一个当代的“方仲永”,所以一直竭力避免出现在媒体的镜头前,成为新闻里博眼球的噱头。 但一颗石子落下,怎可能不激起波纹。 林嘉文的故事,最终还是“流传”了出来。 尤其是2015年,他的第二部著作《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被出版后,“史学奇才”的名号越来越多地被冠在了他的头上。 图 林嘉文著书 很多学术界的前辈,给予了林嘉文和他的著作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准的作者。 尤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曾盛赞道: “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达不到,带博士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 所以,极少给自己带的硕士、博士学生作序的李教授,在受到邀请时,破例为林嘉文的新书写了序。 新书出版,前辈盛赞,无论如何,在旁人眼中,林嘉文的未来必然是前途无量、光芒四溢的。 但在这一切花团锦簇的背后,在独属于林嘉文自己的心灵世界里,他却一直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三、毫无征兆地“离去” 据林嘉文身边人的回忆: 林嘉文确实患有抑郁症,曾在西安新城区的看过病。 在他“离去”的前半年时间里,一直在接受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不过即便知道这些情况,周围的人也没有想到,他竟然会自杀! 因为在大家看来,那段时间里,林嘉文的表现都很正常。 在悲剧来临的两个月前,林嘉文的母校西安中学为他的新书举办了一场出版座谈会。 包括李裕民教授在内的很多历史学界的重量级嘉宾,都出席了这次的座谈会。 根据一些记者的报道,在这次座谈会上,林嘉文的表现可圈可点。 他彬彬有礼,很是健谈。 无论是面对记者的提问,还是其他专家对他的作品或褒或贬的看法,林嘉文都能侃侃而谈,应对自如。 对些许批评的看法,他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 在座谈会后,林嘉文接受了某记者的一个短暂采访。 作为一个高三的学生,他自然免不了被问到关于高考和上大学的问题。 记者从他的老师那里了解到,除了历史比较“突出”以外,林嘉文的其它科目都学得不错,不偏科。 对于学业成绩相关的问题,林嘉文回答起来很轻松。 然而,在记者提问他的大学目标时,林嘉文显得稍有不安。 因为他的目标很明确很远大: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中央欧亚研究系,和国内北大的历史系。 图 李裕民教授 2016年2月7日,是那一年的除夕。 和很多年轻人流行的微信拜年一样,林嘉文在微信上发布了一条拜年的信息。 “过去一年经历很多,多仰各位师友照顾、扶持及鞭策,希望新的一年里能以加倍的努力和成绩不负大家的期待。值此新年之际,敬祝各位老师和学友新年快乐。林嘉文叩上。” 正如林嘉文信息里所言,他的确在“加倍努力”,以至于他的这个新年过得很忙碌。 新年初五那天,林嘉文特意去了李裕民教授家里拜年。 他还随便请教了李教授一些问题,并从书架上借走了一本书。 一周后,就是同年2月19日,林嘉文登门还书。 两次接触下来,李教授没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一切都和之前交往的状态没有什么区别。 除了李教授,负责李嘉文新书出版事务的责编崔人杰在初九的时候,也和林嘉文有过接触。 当时,林嘉文主动找到他,询问其所在的出版社能否引进一部名为《Central Asia in world history》著作的版权。 并且林嘉文向他表示,希望能有自己来负责翻译这本书。 借书、询问版权,这明明都属于比较长期的计划。 谁能想到,短短几天后,他们竟然收到了林嘉文的死讯。 ![]() 图 林嘉文新书座谈会后合影 林嘉文去世的那天,是同年2月23号,是西安中学寒假后开学的第一天。 那天,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学校里和他有过接触,没有察觉到任何不对劲儿的地方。 和林嘉文关系比较好的一个同学,在悼念他的一篇祭文中提到: 自己那天下午请了半天病假,下午5点才返回教室。 当时的林嘉文见他回来,还和高兴地和他打了招呼,“啥时候回来的,没事吧?” 同学还和他开了句玩笑,“没事,多谢林老师记挂。” 傍晚放学后,林嘉文回了家,和平常一样,吃过饭吃了药,甚至还写完了当天的作业,回复了微信群的问题。 然而,做完这一切后,他静静地在电脑上敲下了一封遗书,并以邮件的形式发给了一位比较熟识的老师。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随后,他从自己家的窗台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未满18岁的年轻生命。 ![]() 四、天才之殇:未来 对我太没吸引力林嘉文的遗书,有点儿长...... 他表述了长久以来的压抑,解释了自己为何要结束生命,表达了青春期里懵懂的喜欢;还给自己的“遗产”做了安排;给父母、老师以及一些前辈、同学都留下了遗言。 长长的遗书,字里行间里弥漫着绝望和压抑的气息。 ![]()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 遗书中,他总结了自杀的主要原因。 正如一句老话说的:一个人活着,总要有些奔头。 “有些奔头”,就是有追求,有想要得到的东西。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人活着的精神支柱。 但在林嘉文身上,他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 因为他觉得永远有一条“不能超越的界限”,横亘在面前。 受病情的影响,林嘉文看到的世界,充满了让他难以宣泄,又无法融入的因素。 为了支撑自己,他需要找一个“精神寄托”。 毫无疑问,从小陪伴他长大的历史,成为了不二之选。 即使最开始的他,并不愿意承认对历史的喜爱,甚至还觉得这只是一份“被我习惯的工作而已”。 在生命的终结,他终于认识并承认了自己的喜欢。 同时,他又觉得这其中包含了太多“虚假”,不能让他“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 最后甚至还觉得拘泥于一门学问研究,是一种庸碌的活法。 所以,他失去了精神支柱,觉得“太没意思了”。 ![]() 抑郁症,一直是一个很值得被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的新闻报道,经常会出现一些因为抑郁症自杀的案例。 确实,这些实实在在的例子,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多的关注。 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病,不幸的患者们需要的不仅是嘴上的呐喊、媒体的宣传,更重要的是细心的关怀。 所以,希望每一个与“它”相遇的人,能多给予一些温暖和鼓励。 最后,借用一句林嘉文最喜欢的句子:南有嘉鱼,烝然汕汕。 希望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在另一个世界,如水中的鱼儿一般,怡然自得。 参考文献:[1]18岁“史学奇才”因抑郁症跳楼[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6,05:42.
[3]魏斌.史学天才之死:“未来对我太没吸引力”[J].民主与法制,2016(10):46-49. [4]吴非.天才学生的寻常困惑[J].中学生百科,2016,Z3:6-7. [5]凌笋昂.谁熄灭了天才少年的心灯?[J].心理与健康,2018,05:90-91. [6]冬草六六.夭折的天才[J].做人与处世,2016(16):26-26. 编辑:月如霜 责编:Thal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