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21-12-19 | 阅:  转:  |  分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感收诗人的喜悦。

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从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导入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李杜”。与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为了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杜甫的资料。谁能读一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什么意思?1,听到。官军:唐朝的军队。收:收复。河:你知道是哪条河吗?是黄河。那河南河北在唐朝时,就是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区域,不仅仅是现在的河南河北省。你能完整地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再来读一读课题。

四、杜甫听到的官军收复的消息,是什么反应,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流利。

五、谁愿意读给大家听?2名。

六、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你再默默地看一下全诗,思考一下,板书:喜。

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看看下面的注释,说说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句什么意思?漫卷:胡乱地卷起。欲:要。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欣喜若狂。

谁能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来读一读这首诗。

读着这句诗,看到这个喜字,此时你心中有没有什么疑问产生呢?他为什么而喜,喜到简直要发狂的程度啊?谁知道?(因为他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从哪句读出来的?读读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和蓟北是两个地名。剑外:就是杜甫写这首诗时的所在地。蓟北:就是叛军的老巢。忽传:忽然传来。消息来得有点突然。再读一下这一句。再读。

一听到这样的消息,作者最初的反应是什么?(流泪了。)谁来读读这一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板书:泪。初闻:刚一听到。涕泪:眼泪。满衣裳:整个衣襟都湿透了。再读第二句,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满。好在哪?作者仅仅是热泪盈眶吗?是流泪几滴眼泪吗?一个满字,说明他流了很多泪。那不是热泪盈眶啊,那是泪雨滂沱、是泪如雨下、是泪满衣裳。读到这,你的心中有没有另外一个疑问产生?他的反应为什么如此强烈?以至于泪满衣裳?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写这首诗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年代,官府到处抓壮丁。这一家的三个儿子都被抓走了,一个在守城,另外两个已经战死疆场了。家里再也没有什么壮丁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孩子小,儿媳妇没有离开,但出出入入已经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了。再看看咸阳桥边,战车行、战马鸣、妻儿老小互相搀扶着、来为征夫们送行,这一别,怕是永别。咸阳桥已经被人们踩起的尘土掩盖了,哭声、喊声,惊天动地,直冲云霄。历经了8年的战乱,如今闻听收复,(板书)你说,他们又怎能不喜呢?这泪里,不知有着多少生离死别,这泪里,不知有多少心酸与苦难。来,读读前两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8年来,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好不容易靠朋友救济,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盖了个茅草房,屋顶还被大风掀开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屋内已经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了,可雨还在下个不停。被子已经盖了多年,像铁一样又冷又硬,无法御寒。

看看吧,这就是杜甫贫困潦倒、历经苦难(板书)的生活。你说,此时,他闻听收复,又怎能不喜极而泣呢?这泪里,有着多少的苦难与漂泊呀!

再读前两句。

??再回头看看亲人,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句:(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愁云到底还在不在?哪去了?被收复的消息冲得烟消云散了。人都是这样,在你高兴或难过的时候,都愿意找找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跟他们一起分享或倾诉。杜甫也是,在他喜极而泣的时候,回头去找亲人,看到亲人们如此高兴时,自己也欣喜若狂。

谁愿意读读这四句?谁来读?你觉得有没有把你想要表达的心情传递出来,没有,那你来读,谁来读。

七、诗的前四句写了杜甫闻听收复后的喜悦心情。那么,他的心情是通过什么行为表现出来的呢?读读第五句: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纵情歌唱。纵酒:尽情喝酒。白日:就是白首,年纪很大了。白首之年仍然放歌纵酒,说明什么?对,高兴啊。高兴的同时有没有什么想法呢?(板书:想)想回故乡。板书:(回归故乡)所以诗中说,(青春作伴好还乡。)板书:想。青春:在这里是春光的意思。有着美好的春光作伴,正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

想到这,他有没有立刻动身呢?没有。那为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会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呢?”那是作者的想象。此时此刻,虽然他没有马上动身,但心却仿佛插上了翅膀,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可见作者心情的急切!再读读这两句。你觉得哪几个词更能体现他这种急切的心情?(即从、穿、下、向)。屏幕出示。

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这段路途。(点击屏幕)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哪?(剑外)故乡在哪?(洛阳)。从剑外的巴峡出发,到巫峡这一段,峡谷又窄又险,舟行其中要穿梭而行,所以用穿。出了巫峡到襄阳这一段,顺流而下,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由水路换成了陆路,方向也发生了改变,所以用向。你觉得这些词用得怎么样?好在哪?(准确、传神)难怪后人说杜甫的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即从巴峡穿巫峡,巴峡对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对洛阳。这就是句内对,也叫地名对。”下一句的描述是紧接着上一句的行程,如行云流水一般,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流水对。(板书侧面)

想一想:这四句该怎样读?

找同学试读。

然后老师指导:



九、小结

这首诗学完了,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全诗。你知道作者最后是否真正回到了他魂萦梦牵的故乡?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据我了解,非常遗憾,(板书:遗憾!)因为饥荒、因为贫困潦倒、他终没能实现他的愿望。就在写这首诗的7年后,他死在了湘江的一条破船上。回故乡,成了他永远的一个梦、一个愿望。(遗憾!愿望!)

好的古诗就是这样的,它所包含的意蕴总是让人体会不尽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是学习古诗的益处。让我们一起来读诗吧!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闻听收复

泪历经苦难爱国

想梦回故乡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