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合理税务筹划实现经营税负的降低,是所有企业都非常重视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税务筹划案例中,很多方案最终搁置或放弃,非但没有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有些甚至遗留下很大的税法风险,税务筹划归于失败。 本文根据多年的税务筹划实践经验及对相关案例的研究,总结了八个最容易导致税务筹划失败的原因,介绍给所有想做税筹的企业以及从事税务筹划的公司的人士。 对税收法规政策理解不专业 公司的一项经营活动是否纳税以及应纳税额大小是由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决定的,实务中,企业纳税申报出现税务差异,也是基于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因此,法律才是税收的根本属性,会计只是计量的工具。现实中,很多基于会计方法的税收筹划,改变的只是计量的方法和标准,并未“治本”。 没有充分考虑非税成本 缺少合理商业目的 (1)滥用税收优惠; (2)滥用税收协定; (3)滥用公司组织形式; (4)利用避税港避税; 2015年2月1日实施的《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试行)》对跨境反避税予以全面的规范,2019年1月1日新实施的个税法也加入了反避税条款,这些都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因此,在进行税务筹划中,需要有“合理商业目的”的证据材料。 对潜在法律风险缺少专业管控 在现实中,没有任何法律风险的税务筹划方案几乎是不存在的,可以说,税务法律风险控制伴随税务筹划的全过程。 因此,需要对税务风险有充分的认知,比如,通过“转让定价”进行的“筹划”通常面临纳税调整和税收利息的风险,而通过伪造材料等手段实现少缴税的目的,则有可能触犯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所以,税务筹划有“雷区”,公司需谨慎。 缺少公司其他部门支持 税务筹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公司多部门的参与配合。以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为例,需要企业在高新收入、研发费用、核心知识产权、科研人员比例等方面达标,各项指标的合格有赖于各部门的积极参与,需要财务、科研、人力资源等部门在申请高新资格前1-3年,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 与税务等政府部门缺少有效沟通 鉴于中国税收立法的现状,很多事项适用税收政策并不是十分的清晰,这就需要企业在筹划中和政府部门确认相关税收政策的具体适用,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企业在咨询相关事项前,应该对筹划的目标有明确认识,获取对筹划方案至关重要的信息,而非全盘告知自己的商业计划与安排,尤其《税收征管法(征求意见稿)》增加了“预约裁定制度”,企业征求税务机关“预约裁定”前,更应该做好准备。 税负率过低引发纳税评估、税务稽查 可以说零瑕疵的筹划方案是不存在的,很多筹划方案有赖于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前期进行的都很顺利,但是最终导致企业的税负率过低,并且无法提供合理的理由,这种情形下,就极容易被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盯上”,进而诱发税务检查和稽查,通过“放大镜”式税务稽查,企业税务筹划的瑕疵很难保证不被税务机关发觉,“秋后算账”也是有可能的。 团队实操经验不足 其实上述所有的原因都可以归结到“人”的原因,没有具有税务筹划实操经验的专业人士或团队,很难确保税务筹划不会出问题。在美国,很多大公司通常聘请具有风险税务筹划经验的税务律师进行税务筹划,尽管收费高昂,但是依然受到企业的欢迎。 小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