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电脑游戏《帝国时代2》时,我经常选一个叫黑森林的地图。 已方与敌方之间,只有两三条通道相连,周围全是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 我会在这几条通道上修筑厚厚的城墙,期望将敌人阻隔在外。 同时在家里蒙头采集资源,发展科技树,等到木头食物石矿黄金充足,升级到帝国时代,再暴一大波军队,三攻三防,所向披靡。 但总是事与愿违,城墙看似厚重,敌不过对方的重弩,很快便破防了。 下一回,我在城墙后面,再建一座城堡,密集的箭矢如雨下,堪堪能防住。 不一会,敌人的投石车来了,瞬间土崩瓦解。 后来,我在城墙后建了城堡,又多建了三座马厩,生产出了二队重骑兵。 城堡上的强弓硬弩,再加上骑兵轮番出城野战,这道防线便再也没有被突破过。 明朝土木堡事变,瓦刺部落大举南侵,兵部尚书于谦临危镇守北京。 实战中,他并没有死守京城,反而是率部众出城迎敌。 通告全军,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明军个个抱着赴死的决心,竟然在野战中生生逼退了瓦刺。 攻防战持续了五天,敌军始终无法攻破任何一座城门,瓦刺只得黯然退兵。 我在帝国时代里的打法,有那么一点点于谦的感觉。 看看古印度的地图,南亚大陆近似菱形。 左上是连绵的兴都库什山脉,右上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两边则是浩瀚的印度洋。 外敌的唯一入口,便是顶部的开伯尔山口。 这条山口全长53公里,最窄处不超过600米,两侧山高60-90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00斯巴达人在温泉关死死抵住波斯大军,弱秦凭借潼关抵御山东六国,靠着便是这种地理上的优势。 如果在这里修一座关隘,全力死守,是不是就能保护印度大陆无虞呢? 但实际上,这条隘口从来都没有守住过。 几千年以来,亚历山大帝国、莫卧儿帝国、贵霜帝国、杜兰尼王朝等等,都是突破开伯尔山口,然后一路南下,横扫印度。 原因很简单,仅靠一道防线,是无法持续守住一处关隘的。 要守住这道隘口,还得辅以一定规模的野战部队。 这支部队也不能仅仅陈兵关隘,还得沿着开伯尔山口,一步步向外推进,一直推进如今阿富汗的地盘上。 为了维持这支部队的后勤补给,最好能在当地采取屯兵制。 战时为兵,非战为农,自己养活自己。 同时,再从内陆迁徙人口过来,形成一座城池,几代人生生不息。 这种做法,历史上有成功的案例,汉守河西走廊,便设立偌大一个西域都护府。 可惜的是,古印度人做不到上述要求。 开伯尔山口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足以支持几万人的生存,建造一处战略要冲。 但主观上,古印度人并没有这样的眼光和决心。 没有战略纵深上的支持,仅凭一道防线,自然是守不住的。 于是,无数外族纷至沓来,古印度便不复存在。 真正坚固的防守,应该是成体系的。 兵种之间的互相配合,地理方位上的彼此呼应,以及后勤的保障和士气的激励,各种细节上的严丝合缝。 一道防线肯定不够,往往会被轻易穿透。 如果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那便更加防不住了。 我们经常说,要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既然是最后一道防线,自然是经营多年,固若金汤,做好了恶战、持久战的准备。 最后一道防线,是最后一道希望。 但实际情况则是,最后一道防线从来都不是最强的防线,最牢不可破的防线,反而是最弱的防线。 战斗进行到了这个阶段,意味着己方先前镇守的几处防线已然失守,指望最后一道防线能够力挽狂澜,这种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城未破,守城的人心态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靖康之变时,东京汴梁再次被围。 围城的金兵大约十二三万,城内有八万守军,以及数十万的东京市民,人数完全不落下风。 东京城墙高池宽,粮草充足,金兵一时半会也攻不下来。 外面勤王的部队正在全力赶来,只要这道最后的防线多守几日,情势便会大为好转。 但不幸的是,城里的皇帝慌了,连出二个昏招。 先是信了骗子郭京,带着“六甲神兵”出去作战,结果丢了东京外城。 接着皇帝亲自跑到敌营去议和,被金人给扣了,然后是上降书北狩,自此北宋大势已去。 李自成二月初二从陕西出发,渡过黄河,进兵北京。 二月初八攻下太原,二月十六拿下忻州,三月初一攻克宁武关,三月初八到阳和,三月十一进宣府。 山西境内,明兵抵抗了四十天。 三月十五,大顺军到达居庸关,三月十六到昌平,三月十七进了复兴门,三月十九从德胜门进了紫禁城。 一路走来,如同闲庭信步。 崇祯帝急调来的各路人马,北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农民兵气势如虹,守军则士气全无。 最后一道防线,往往是最弱的一道防线。 盖因局面到此,已然大势已去。 与其奢望有奇迹发生,扶大厦将倾、救江山既倒,不如平时建好体系防守,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要让事态轻易演变到极端情形,也不要将最后一道防线频繁暴露出来。 很多时候,底牌不是王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