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成语今日析--三缄其口

 新用户3951uudG 2021-12-20

三缄其口

抄喷学说:如果想说话,打十道封条也不行。

孔老夫子不再是圣人,他见到嘴上绑了三道封条,背上有“古之慎言人也”的铜人,就想到了自己的修身养性,但不是简单的慎言,他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要少说多做,这有很大的提高和教育意义,连几千年后的圣人毛泽东也感慨与这位圣人心相通有同感,取其中的两个字给他的两个女儿:李讷和李敏。

是啊,不是封着口不说,但要慎言,有一个笑话:冬天,老师背靠着火炉给孩子们讲慎言的事情,对学生们说:“说话前要三思,起码数到五十下,重要的事情要数到一百下。”话音刚落,学生们争先恐后数起来,最后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九十八、九十九、一百,老师,您的衣服着火了”。笑话虽然追求了形式,可是到底什么是“度”呢?那肯定在自己的理解。

孔子还很推崇“慎独”,“慎独”能否做到三缄其口,也很难说,身修好了,可能想治国平天下,就要说和做,可能就麻烦了。

老子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什么意思呢?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而后老子又说了什么呢?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看来,这两位圣人三缄其口的想法是一样的,但后来的出世和入世就不同了。

佛云: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夫口舌者,毁身之斧,灭身之祸。这就更厉害了,毁身灭身,是拿生命开玩笑的,爹娘生下来是哑巴最好了。

基督教是怎么说的呢?在《圣经》里有一个通天塔的故事:上帝怕通天塔把天戳一个窟窿,他不是消灭他们的肉体,让他们嘴闭住,而是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不能协作劳动了,塔就建不成了。让你说,别人就是听不懂,不听,我觉得上帝的办法就是高,不再人家是上帝。

口要说在自己的身上,但为什么要三缄其口呢?因为怕,世界就两人,自己和别人,不是怕自己就是怕别人,不怕的时候,想说什么就敢说了,但人们似乎总有怕的东西。

文人尤其是最倒霉的,天生就是好说话又倒霉的主,翻开人类的历史,每个时代,中西方都有,他们不是不聪明,他们太想说了,如果不说,他们比死还难受,于是,说了,也便死了。

我们是文人或文人的崇拜者,于是骂,这样才显得我们和他们并不一伙,至于和谁,我们不知道,反正是他们,反正要骂,也便显得我们有骨气。不过,据说大家都骂,骂来骂去的这个社会已经过了五千年。

清代的文字狱和西方文艺复兴这两个代表我们都比较熟悉,它们大约处在同一个时代,我们不敢说了,西方却经历了不敢说开始大胆说,其后的结果就令我们永远伤心了。

国人杀了头也要瞌睡(宰予昼寝),古希腊人杀了头也要说话:国王弥达斯被阿波罗拽成了驴耳朵,他找认为最忠实的理发师理发,但实在憋不住的理发师怕被憋死。于是他离开城市,悄悄来到城郊一个偏僻地方,挖了一个深坑。当他确信周围没有一个人时,便爬到地上对着坑口,连说三声:“国王弥达斯长着 一对灰色的毛茸茸的大驴耳朵!”说完之后,他感到轻松了,然后用土把坑填平就回家去了。不久,这个坑上长出了一簇芦苇,芦苇随风摆动,发出了清晰可闻的细语:“国王弥达斯长着一对灰色的毛茸茸的大驴耳朵。”   从此以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个不幸国王的秘密了。

上帝对礼拜天打高尔夫球的长老最大的惩罚是他每打一杆都进,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被囚秦国)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很奇怪,这幸姬敢拿出招摇吗?她放在什么地方,王见了会是什么结果?

与三缄其口相反,虽然滔滔不绝,但说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还是不说的好,可现在就是这才有市场。

金人守口,圣如尼父亦三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