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战国策》秦国篇里,有故事讲到秦国要向齐国报仇,于是张仪挑唆楚国与齐国绝交,却在最后差点把楚国给灭了。 故事说齐国协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秦国的曲沃。 之后,秦国想讨伐齐国报仇。 由于齐、楚两国关系好,秦惠王有顾虑,问张仪咋办? 张仪:备车给钱,我去试试。 张仪朝南到了楚国见了楚怀王: 我们秦王最喜欢的人莫过于大王您了,我所愿侍奉的人也莫过于大王您。 我们秦王最痛恨的人莫过于齐王了,我最不愿侍奉的也莫过于齐王。 如今齐王罪恶深重,这对秦王来说很严重,所以秦国想要讨伐齐国。 只是贵国现在和齐国关系很好,以致秦王不能侍奉大王,我也无法为您效忠。 如果大王跟齐国断绝关系,我将劝说秦王献出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 如果这样,齐国就必定被削弱,之后必定会听凭大王役使。 如此,大王就能削弱北面的齐国,又有恩于西面的秦国,同时还获得了商、於方圆六百里土地。 就这样一个决断,即可一举三得。
如果听这段话的人稍微有点智商,即批判的思维,他就能识别其中的逻辑漏洞。 张仪利用的推理为: 如果楚齐关系好,则秦王和张仪无法侍奉楚王 楚国和齐国绝交 ------------ 则秦王和张仪会侍奉楚王
条件推理中,出现的是否定前件则否定后件的形式,该形式无效,则结论不可信。 为强化自己的目的,张仪还直接抛出了利好引诱楚怀王下决定:断绝与齐国的交好。 观点:楚与齐绝交,可得三利 利一:消弱北面齐国(秦替你揍了齐) 利二:有恩德于秦国(断齐且助秦攻齐) 利三:六百里土地(扩充疆土得百姓)
只要你楚国与齐国断清关系,就都是好处,还犹豫什么呢? 02. 且不论真假,听到张仪许诺的这些好处,楚怀王听了大为高兴。 于是在朝廷上宣布了这事。 群臣听了都来道贺,唯独陈轸没有。 楚王:我没费一兵一卒就得了秦国商、於六百里土地,这是很英明的!百官都来道贺,唯独你不来,为什么? 陈轸:我认为大王您不但得不到土地,反而会招来灾祸。所以不敢向您道贺。 楚王:为什么? 陈轸: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楚国有齐国作盟国。现在秦国还没把土地割给大王,大王就先跟齐国绝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的境地,那么秦国又怎么会重视孤立的国家呢? 况且如果让秦国先割让土地,而后再与齐国绝交,秦国一定不会同意。 如果楚国先跟齐国断交,而后再向秦国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会受张仪的欺骗而得不到土地。 大王将来必定会后悔,也会使楚国限于被动状态——西边生出秦国祸患,北面又和齐国绝交,秦与齐的军队必定会进攻楚国。
陈轸能洞察事物背后的利害关系,将张仪的意图给推演了出来: 秦许诺楚土地,源于秦重视楚 秦之所以重视楚,源于楚齐结盟 ------------ 秦许诺楚土地,源于楚与齐结盟
一旦楚与齐结盟破裂,那么秦必然不会给楚土地。 然而张仪给楚怀王兑现承诺的前提却是:楚与齐绝交。 这样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张仪)只有楚齐绝交,秦才给楚土地 (陈轸)只有楚齐结盟,秦才许诺楚土地
相互矛盾的观念,必然一真一假,哪个真哪个假,全看决策者的辨识能力。 楚王很“自信”,未采纳陈轸的意见,本质是认定了陈轸观点为假。 着急着派人去与齐国断绝关系。 03. 张仪回到秦国,秦王派人去齐国,促成了秦、齐两国暗中联合。 楚国派了个将军到秦国要土地,张仪装病不出。 楚王觉得张仪认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决心不够,于是派人去骂了齐王一顿。 张仪得知楚国和齐国确实断绝关系之后,才肯出来见楚国使臣:秦国赠送贵国的土地,是从某地到某地,方圆六里。 使臣:我来接收的是六百里,没听说是六里。 张仪:我是个小人物,哪有答应六百里的权力。 使者返回楚国,将情况报告楚王,楚王大怒,要发兵打秦国。 陈轸劝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机贿赂秦国一座城池,与秦国联合打齐国,这样就可把损失在秦国的从齐国取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 大王现在已经跟齐国绝交,又去责难秦国,这会使秦、齐两国联合,若真是这样,楚国必定要遭受重大的损失。
楚王听信了张仪之言,断绝了与楚国的关系,结果确如陈轸所言,被张仪骗了。 既然已经被骗,陈轸出的主意是:别意气用事,理性权衡做决策把损失降低。 要么与秦闹掰,则促使秦齐联盟楚挨打 要么与秦联盟,则楚秦联盟一起打齐国 与秦闹掰,或者联盟 ------------ 要么挨打,要么打齐国
很明显,挨打的话一定受重创;而与秦国一起打齐国的话,胜利了还能分好处。 相比较而言,后者更能挽回一些损失。 这些是陈轸基于趋利避害的理性分析,得出的结论。 而楚王又一次不采纳,依然发兵打秦国,就为出口气。 结果秦、齐两国联合,韩国也加入其中,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几乎到了亡国地步。 这一切均因楚王没有理性做决断的能力,拒绝陈轸的正确建议,而过分听信张仪的谎言所致。 # 推荐——
争名要上朝廷争,逐利要到市场逐 按我说的做一定成,不成你砍我 大好的称霸形势给搞砸了,小心被围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