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38的研制,就算从前身雅克-36算起也比“鹞”式晚不少,但却先于“鹞”式上舰,成为史上第一款服役的垂直起降舰载机。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对雅克-38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差评:航程短、“桅杆保卫者”、载弹量小、事故率高,等等,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因为缺少一些条件的说明,有些差评其实并不完全公平。 雅克-38 要说清楚雅克-38,还要先说说“基辅”号航母。很多资料都指出雅克-38是专为“基辅”号航母设计的舰载机,这个说法在墨林看来其实并不准确。实际上60年代之前苏联对航母建设完全不放在心上,仅在1967年建造有一级搭载直升机的1123型航空母舰,苏联称反潜巡洋舰,北约称为“莫斯科”级,首舰“莫斯科”号1965年下水、第二艘“列宁格勒”号也于1967年开工。 “莫斯科”级第二舰“列宁格勒”号 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的领导人雅科夫列夫已经于6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了雅克-36垂直起降验证机,正在研制实用型的雅克-36M,也就是后来的雅克-38。1967年12月28日,苏联批准了雅克-38的研制计划,同时要求针对雅克-38的战术技术性能,对在建的第三艘“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技术方案进行更改,要求搭载20至22架舰载机、加装短程反舰导弹系统、续航力增加一倍等要求,同时还要保留原有的反潜等能力,这样一来,原有的舰体已经无法满足,只能重新设计一款全新的大型战舰,苏联海军定名为1143型航空反潜巡洋舰,保留了1123型第三艘的名字“基辅”号,也就是后来的“基辅”级航空母舰,设计满载排水量41300吨。 所以与其说雅克-38是专为“基辅”号航母设计的舰载机,倒不如说“基辅”号是专为雅克-38设计的航母,至少两者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至于当年两霸之一的航母后来被某第三世界大国买回来当酒店,这中间的唏嘘只能是另外一个故事。 “基辅”号航母,载机就是雅克-38 今天的“基辅”号航母,主题乐园 但“基辅”号仍然没脱掉直升机航母的老底,不具备类似其他国家航母可以滑跑或弹射起飞的能力,其实那条斜角甲板与其说是跑道、更不如说是停机坪,只能供雅克-38这样的飞机垂直起降。而雅克-38也一直是按完全垂直起降的模式进行设计和使用,典型的起降方式是:垂直起飞后在甲板上空5~6米作平滑的过渡飞行,以-5°的迎角姿态加速到55~75公里/小时,再以+5°迎角的姿态,使主推力发动机喷口后转加速,过渡飞行时间约1分半钟;降落时从舰后远处减速进场,最后在距母舰400米处改为平飞,此时距水面30米高,以约10公里/小时的接近速度越过舰尾,在甲板上方10~14米高度慢慢悬停并垂直下降。 甲板上的雅克-38 要垂直起降,飞机上必须有多个可以向下产生推力的发力点,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显然就是加几台升力发动机,实际上之前其他方案,大多数也就是这一形式。但升力发动机方案存在几个固有的缺点。首先是系统复杂度增加、可靠性降低,其次是占用机内空间、正常飞行时的死重会带来性能下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减少航程和作战半径、载弹量这些数据。从后来对雅克-38的批评来看,这几个毛病雅克-38一个也没能跑掉。但之前其他的升力发动机方案都没了下文,所以雅克-38至少在升力发动机方案里算是最成功的。当然这更不是说雅克-38就很完美,除了飞机本身以外,雅克-38的机载设备和机载武器都不完善,没有雷达、导弹性能差,空战能力也比较弱,跟美国同期的舰载战斗机没法比。 莫得法子比 至于围绕飞马发动机设计的鹞式,其实一开始也并不完美,垂直起飞时候作战半径也只有90公里,也同样没有装雷达而只能对地攻击。雅克-38的作战半径有很多说法,最小的说法是120(截击任务、垂直起降),就是这个也比海鹞多出来三分之一,就是再后来的二代鹞,AV-8B也不到200公里。所以单单把雅克-38的这些毛病拿出来说道,好像并不是那么公平,这些其实是那时候垂直起降飞机的通病。 后期的雅克-38M 实际上雅克-38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到滑跃起飞的要求,而是按“纯垂直起降”作战模式来设计的,所以外挂能力不强也就可以理解了,雅克-38M的最大载弹量2000公斤(也有1吨的说法,按多的算);在完全垂直起飞情况下,早期的“鹞”式载弹量只有900公斤,“海鹞”达到了2270公斤,也只能比雅克-38多带一颗炸弹,只有更后期的AV-8B才达到了3000公斤出头。 AV-8B 还有关于安全性差、可靠性低的评价,这个倒是事实,但也要分两面来看。一方面雅克-38在整个服役期间损失了36架,其中一半是因为弹射机构意外启动、把飞行员弹出来了,结果飞机自然坠毁;但另一方面,这些事故中所有飞行员竟然都安然无恙,这不仅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也是给弹射座椅又做了一把广告——至少弹射座椅可靠性还是很高的。在当时的总体技术条件下,这种自动弹射机制可靠性不高到是能够理解,但到底是管用还是不管用,好像也不能一概而论。现在看到的是意外工作导致损失了飞机,但也说明在真正有事的时候还是能挽救飞行员的——毕竟没有因为这个损失过飞行员,甚至在之前雅克-36的试飞过程中都没有因为事故导致飞行员的损失。 翼尖还可以折叠 而鹞式在这个方面也绝对不是一个好榜样。从原型机到现在的AV-8B,整个鹞式家族共损失了240多架(截止2018年4月),损失了上百名飞行员,这里面自然有作战中的损失,但因为推进系统故障或复杂的操作导致的坠毁也不在少数,特别是服役前期的60、70年代。比较典型的像1963年巴黎航展上的一架原型机在低速低空时就因为喷嘴故障掉了下来,好在是低空,飞行员没有弹射而是爬了出来。1972年到1973年英国皇家空军的鹞一共掉下来13架,其中撞鸟有5架,其余都是“失控”或发动机及燃油系统故障。 这样的场面谁都不想看到 ![]() 但州长是不会跳伞的,想跳也不能跳 实际上雅克-38的所有不足,最后几乎都可以追究到垂直起降的升力系统,这可能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采用机身内置的独立升力发动机,可能并不是解决垂直起降的最好方案。现在的F-35B采用的方案,其实本质上和雅克-38并没有太大区别(也是主发动机偏转推力+升力发动机),只不过把单独的升力发动机换成了靠主发动机带动的二级对转风扇,也只能说减轻了一些死重、相对提高了一些可靠性,但机内空间被占用和死重带来的这些问题也仍然没有从根本上避免。 ![]() 雅克-38的升力配置方案 ![]() F-35的升力配置方案 雅克-38的那些毛病,雅科夫列夫虽然很挠头,但假以时日未必改不好,只不过后来时日已经不多了。雅老爷子本来还想发展配装米格-29导航和攻击套件的雅克-38MP、多功能版的雅克-39等等,但基本都没有下文,只有超音速版的雅克-41赶在老爷子去世前实现了首飞并突破了音障,也就是后来的雅克-141,但也只生产了4架原型机。雅老爷子死后没两年,世事变幻,雅克-141连同发动机一起被打包卖给了老对手的洛马,为F-35B的问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 雅克-141的R-79V-300发动机及旋转喷口 雅克-38 在 1973 年到 1983 年间共生产143 架,随后改进版的雅克-38M又生产了 50 架,之后全部停产。还有一种双座版的教练机改型,北约给的代号是雅克-38B,按我们的叫法好像应该是乌雅克-38,生产了38 架。所有雅克-38系列全部给了苏联海军,空军一架也没有,也没有出口。 ![]() 双座教练型,机头加长了不少 现在天津的“基辅”号上面有一架应该就是雅克-38,但墨林没去看过,也不知道是真机还是模型,哪位看过的朋友给留个言? ![]()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点个关注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