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南生桥:良知与血性的诗美抒——刘忠仁老师诗作恭读(一)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12-20
【前言】60年前的一段师生情,一直延续到现在,并没有因为人去楼空而有丝毫的淡漠,这不能不令人感动。这感动来自于为人师者的伟大,他的人格魅力能够让学生如此留恋,这感动来自于为人生者的忠诚,忠实地践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
良知与血性的诗美抒写
——刘忠仁老师诗作恭读(一)
南生桥

在初中毕业60年后的今天,有幸拜读当年校长刘忠仁老师(1927-2009)退休在家时的诗作,感喟良多。

 

刘老师的青年时期

刘老师于1960-61年即我们初三时在兴平县御阡中学任职校长1年,其后即调任(武功)薛固中学等校领导——其时兴平、武功、扶风合为一个大县,人事统一安排。当时刘老师家住在我们61级两个毕业班教室中间的那所房子里,记得他和师母之外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除了在一些会议上相见,多数学生与刘老师似乎没有直接交往。当时少不更事,懵懂无知,印象里只觉得刘校长不苟言笑,比较严肃。学校是1958年才戴帽新建的农村初中,不久即值三年困难(大饥荒)时期,草创期学校的各项工作是举步维艰、渐趋正常的,直到初三时才算初具规模。记得61年5月25日下午的毕业典礼是在操场西南角举行的,南边朝北摆几张桌子是发言席,老师和学生们朝南坐在对面。我被临时指定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从来没经过这样的“大场面”,贸然上去称呼以后的第一句竟是“我代表……我”,惹得坐在第一排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笑了,平日严肃的刘校长想来也会“微哂”一下的吧。另一个印象是他在二班教室欢送18周岁以上同学的会上讲话。按当时政策规定,这些同学不参加升学考试,提前毕业回家。那时对刘老师的印象就是这些。

 

刘老师在御阡中学时订的《红旗》杂志

刘老师和部分老师与兴平县御阡中学61级女生毕业合影.1961.4.4 一班

(上)二班(下)

直到这次读了刘老师的诗作之后,对我们当年的刘校长才有了深刻的认识。

古语云“文如其人”,西语谓 “风格即其人”,鲁迅曰“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都是说诗文的风格与作者的性格气质相一致。这在刘老师的诗作中又一次得到有力的验证。现在能看到的这120余首作品,没有应景应制的标语口号,言不及义的虚与委蛇,全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瞩目时代的真实记录,如他所言 “纯属写实”(1984年3月20日致邹亚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可贵的独立思考,博大的士人情怀,高雅的审美品位。膛口清,爱憎明,棱角亮,不乡愿。

这些诗作在体裁上既有旧体诗词,也有新诗。按内容则可大致分为写景乡居忆昔悲悯亲情友情农家刺斥其他9类。现依次各举言之。

写景之作最具亮色。刘老师在正当盛年的52岁即因健康原因退休乡居。时虽心境不佳,但他并未沉沦,而将目光投向气象万千的大自然,发现故乡的自然美,满怀深情地讴歌表现之。作品虽只9首,感情异彩纷呈。

有的单纯写景。如《南乡子·天变》:

云雀叫,山鸡啼,拄杖归来日偏西。北山欲雨狂风起,倚门立,鸣鸦万点归飞急。 

《山乡傍晚》:

秋叶红满川,晚霞映梯田。林鸟各西东,夜归牛羊散。

《如梦令·古城夕景》:

依山断垣古道,傍水残塔破庙。牛羊漫山坡,柿林夕阳晚照。归鸟,归鸟,西风落叶衰草。

寥寥数语,听觉、视觉、主观感受悉备,尺幅千里,画面鲜明。

《南乡子·天变》《山乡傍晚》手稿

有的表达欣喜。如《雨后出游》:

闲登长郊日欲落,萧萧急风拂面过。

雷雨初霁乡色秀,长空彩虹堕山坡。

碧海丛中禾苗壮,麦浪一波逐一波。

喜看山乡丰收景,农也乐来我也乐。

《捣练子令·夏收风雨》:

北风烈,鸟归狂。烟云弥漫尘飞扬。暴雨初霁田水满,可喜小麦全登场。

《长命女·春感》:

谷雨后,原坡绿遍行道柳,芳草处处有。抬头喜望家乡,满目田畴碧透。年年春来春如绣,只是人非旧。

有的表示担忧。如《清平乐·春感》:

气候突变,晨曦天昏暗。梨花风卷如雪乱,尘沙行人扑面。    极目渭北高原,碧绿万顷连片。喜看丰收在望,天灾使人胆寒。

《江城子·旅途》的情绪则较为复杂:

东风送我上云霄,轻飘飘,多自豪。悠悠荡荡,一览群山娇。欲去江南过寒冬,飞呀飞,咸阳桥。    狂风怒卷秦川道,鸟雀叫,日夕照。乱云翻滚,唉呀怎得了!我问苍穹去何处,默无语,心憔恼。

欣喜,担忧,复杂,率皆心系农家,安危与共。陶冶自然美,滋润心灵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