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前沿|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中的应用

 紫燕玥玥 2021-12-20

静脉输液连接患者的“生命线”,并且贯穿患者就医全过程,规范、精准的操作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基础和前提。PICC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床。而其中,隧道式PICC是国内较为前沿的新型PICC穿刺技术,目前临床采用有两针式、一针式的穿刺方法。

一针式不同于传统置管技术和两针式皮下隧道技术,更可显著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低感染风险,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通过皮下隧道相通,而皮下隧道本身就形成了一道防止污染的屏障,能有效防止外界因素引起的感染。

图片

01
探索·皮下置管新方式

所谓二针式皮下隧道法,即先在静脉穿刺点穿刺成功送入导管后,选择距静脉穿刺点远心端2~4cm处作为皮肤穿刺点,用隧道针自皮肤穿刺点皮下潜行至静脉穿刺点穿出皮肤,将导管通过引导针向远心端方向牵出,然后用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

二针式皮下隧道法可以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导管位移的发生率,但该技术需要进行2次穿刺,不仅出血量大,皮肤有切口,需要医生协助缝皮,且操作复杂,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置管方式,在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

02
实践·一针式皮下隧道法

Matthew等专家在2017年提出了一针式皮下隧道技术,2017年7月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首先开始采用一针式皮下隧道法进行PICC导管的置入,并在临床不断运用改进,对比国内两针式隧道穿刺法,一针式最大程度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为临床符合一针式穿刺条件的患者提供了更为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方式。

一针式皮下隧道法

即通过建立一个皮下隧道,使静脉穿刺点与导管出口部位有一定的距离,将导管的出口部位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

图片

通过实践数据比对,一针式皮下隧道法有置管用时相对较短、操作相对简便、出血量较少、创伤性相对小等优点,更符合临床病人置管需要。

两针式与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区别对比

项目

二针式

皮下隧道法

一针式

皮下隧道法

置管

用时

较长

相对较短

疼痛

有疼痛

有疼痛

操作

步骤

复杂

相对简便

出血量

较多

较少

创伤性

较大

相对小


在实际操作中,一针式的技术要点主要在于:引导穿刺针穿过3-5cm的皮下组织,需要使用能够显示所有结构(如神经和淋巴结)的超声系统,使用导针器无法完成此技术。同时,在表皮层以下建立隧道,要避免穿刺针角度变化时引起皮肤起皱。由于穿刺针穿过组织时难度增加,当隧道长度范围内有动脉时,还应特别关注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估患者的皮肤致密程度和厚度,以确定是否可以放置穿刺针及微导入鞘。

03
技术·更符合临床置管需要

回顾置管术的发展历程,从2014年开始应用超声引导PICC置管术,到2015年开展两针式皮下隧道技术,到2018年提出一针式皮下隧道技术,在短短4年的发展历程中,一针式皮下隧道技术在应用推广中始终有不少疑虑。

图片

疑虑和争议主要集中在操作层面,例如盲穿皮下走针的技巧应用到B超引导穿刺是否可行;穿刺血管成功机率有多大;局部麻醉部位、面积、深度怎么掌握;穿刺针在皮下行走多长距离最为合适等。

图片

该团队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入住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化疗科需置入PICC导管的963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方式分为试验组493例和对照组470例,试验组采取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塞丁格穿刺技术进行置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并绘制生存曲线反应两组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可明显降低置管后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发生率[aHR=0.304,95%CI(0.137,0.677),P<0.01;aHR= 0.304,95%CI(0.097,0.958),P<0.05],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均对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无明显影响(P>0.05)。

图片

临床案例分享

一、病人情况

患者:李某某,女,52岁,左乳腺癌术后7天,

查体:左胸壁有一切口,敷料包扎,无不适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既往史:身体健康

诊断:左乳腺癌术后

二、拟定PICC导管置管方式

1、医嘱拟定6周期化疗方案——导管使用时间要长

2、患者家庭主妇——-负担家务劳动(喜欢做饭、打扫卫生)

3、非常爱干净——洗澡次数多

拟定置入一针式皮下隧道PICC,于2019年4月8日进行置管,置管顺利,隧道长8cm,通过腔内心电图定位、拍片位置示:平后7肋

置管后患者一直在院PICC门诊进行PICC维护,于2020年11月12治疗结束,顺利拔管,拔管时未出血,带管184天,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后跟踪患者三个月,无不适。

三、效果观察

置管后患者一直在院PICC门诊进行PICC维护,于2020年11月12治疗结束

患者可以自由活动,并参加简单的家务劳动

患者顺利完成6周期化疗

带管184天,顺利拔管 拔管时未出血

拔管后,连续追踪3个月,患者无任何不适

四、病例分析与思考

通过建立皮下隧道,将导管出口位置选择在皮肤干燥处、活动不容易触碰等合适位置,有效的降低了导管脱出及局部感染的发生率,方便护士进行输液与维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五、结论

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如导管滑脱、导管异位及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增加患者舒适度;相对于两针式隧道法,置管时间短、操作步骤简单、出血量少、创伤小、无需缝合,更能满足临床的需求,是一项可推广的技术。

注:案例摘自济宁市肿瘤医院王玉梅《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一针式皮下隧道法是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技术基础上的又一次改进,它的应用扩大了PICC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一项静脉治疗技术。

图片

链接:一针式皮下隧道建立步骤

图片

1、进行上肢静脉评估;

2、穿刺手臂ZIM分区,测量标记中三分之一的距离

3、标记入路静脉位置;

4、绘制从静脉穿刺点到预期皮肤置入部位的路径;

5、使用超声导引系统评估穿刺针预期的行走路径,

以保证穿刺针顺利进针;

6、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法布局穿刺区域;

7、将利多卡因注射到预定的穿刺路径皮肤下;

8、再次超声评估后将超声针穿过皮下组织进入静脉;

9、送入导引导丝;

10、送入微导入鞘(送管通道)。

参考文献

1、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J].王艾君,郑杏,许小芬,栾晓嵘.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1).

2、Matthew D,Nancy L. Report of modification fo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lacement[J]. J Inf Nur,2017,4(40):232-237.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