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度理由效应的妙用

 古月映雪 2021-12-20

古月映雪

“过度理由效应”是由英国效率专家库贝提出,该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理由,一旦找到足够的理由,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理由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过度理由效应”同时还告诉我们,当事人从事活动得到的奖励被取消后,当事人对这种活动的兴趣便会下降,从而减少乃至终止从事这项活动也就是说,如果一种行为是靠内发的动力驱使的话,外部奖励反而会削弱这种行为。行为只有靠内发的驱动才能够持久外部奖励这时候就扮演了一个反面角色。

有一个老人曾经很巧妙地运用了“过度理由效应”纠正了一些儿童的不良行为。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等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自己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显然,吵闹是孩子的天性。这种行为本身是靠内部兴趣支配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然而,后来孩子们为了奖励而吵闹,把吵闹的动力寄托在了外部奖励上,所以当奖励停止,吵闹也没有持续下去的理由了。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某种由内在动机激发的行为不再发生,就可以利用给予外部奖励或者外部评价的方法来进行“表面的强化”,到一定阶段之后再取消这种“强化”,结果这种行为必然也会随之结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欲先夺之,必先与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