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石昌林:【一座城,几个人】(随笔)

 三秦文学 2021-12-20


主编:处      寒

总编:鱼儿姐姐


一座城,几个人
 文/石昌林

我在很小的时候,常听爷爷给我讲他年轻时故事。爷爷年轻时为了躲避国民党拉壮丁,经常要趁着夜色从五里老家出发,往南涉水过月河,然后徒步翻越凤凰山,再乘船渡汉江,经过一整夜的跋山涉水,最后在黎明时分到达奶奶的娘家。爷爷每次从家里逃走时,必定要带上奶奶给他准备好的干粮,这干粮就是奶奶亲手在铁锅里炒熟的爆玉米花。

有一次,因为路上到处都是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设下的哨卡,等爷爷东躲西藏地辗转来到汉江北岸时,已经到了后半夜。唯一的渡船静静地停泊在江边,船舱里传来艄公一阵阵如雷的打鼾声。爷爷靠近船头一连叫了好几声船家,可酣睡中的艄公只是翻了个身,又沉沉睡去。爷爷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又累又饿的他便打开装爆玉米花的褡裢,坐在船头“咯嘣咯嘣”地嚼了起来。“你吃的是啥呀?”艄公醒了。爷爷见艄公欠起身眼巴巴地望着他鼓起的腮帮子,索性提起褡裢把一升子的爆玉米花一股脑儿全部倒进了艄公的米升里。艄公见状,边起身穿衣服边说了声“走”,爷爷顺利渡过了汉江。

从爷爷的故事里我知道了奶奶的娘家——大巴山深处的一个叫做“岚皋”的地方。那是一个美丽而又安宁的地方,一个能给人无限温暖的地方,那里虽隔着万水千山,但去了就有许多好吃好喝在等着你的地方。

长大后才知道,爷爷讲的岚皋如今已是一座城市,一座坐落于巴山深处与我有着紧密的血脉联系的县城。

就在去年的初冬时节,我们一行四人去四季林场赏红叶,因路途遥远,返回时便在杨家院子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起床推开门,一轮红日于对面山头冉冉升起,天地间霞光万道,大巴山披上了五彩薄纱。洗漱完毕后的我们在宾馆门前的院子里,在身旁潺潺溪流的伴奏曲中挥拳踢腿地练了一阵太极拳后,大家都饿了,而我们住宿的这家宾馆只是单纯的住宿,并不提供早餐。寻寻觅觅间,我们望见了一户房顶有炊烟升起的人家,走进屋一看,厨房里正热火朝天地给住宿的客人准备解酒的酸菜面呢。

饥肠辘辘的我们急忙上前询问:“能不能给我们每人也做上一碗?”

得到了肯定地回答后的我们又急忙询问价钱,“十五块钱一碗。”笼罩在腾腾热气中的老板娘头也不回地回答道。

我们一边咽着口水一边心里想:“一碗酸菜面还要十五块钱呀?有点贵了吧?”便又试探着询问:“四碗面给五十块钱行不?

“行!”正炒着酸菜的老板娘回过头望着我们笑了。

当四碗冒着热气的酸菜面端上桌时,一行人心里咯噔一下瞪大了眼睛:”这哪是单纯的酸菜面嘛?分明就是肉臊子面嘛!只是搭配了少量的酸菜而已。”满满的一碗肉丁丁,而且还是最上等的五花肉丁。一行的陈大哥既像是批评我们又像是说给自己:”就你们这些城市人啊,走到哪儿都要偷奸耍滑,吃一碗面都要和人讲价钱?!”

一碗酸酸爽爽的酸菜面下肚,我们头上冒起了热汗,胃里暖和了,也踏实了,昨晚沤在肠胃里使人头晕脑胀的酒气顿时消散。饭后,我们又踏上了修建在半山腰的步道。这是一条专为游人饭后观景健身用的步道。步道一部分是用混凝土筑成了台阶,一部分用长石条铺就。人行步道,周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远望群山连绵,云蒸霞蔚。漫步在这天然氧吧中,我们的呼吸变得轻松愉快,我们的肺腑正经历着一次最为纯净的洗礼。野果漫山遍野。这些大自然的精灵,黄的,红的,紫的,点缀在绿茵丛中,摇头晃脑。摘一颗放入口中,再摘一颗放入口中,微闭双眼,口舌一起用力,一股冰凉酸甜的味道沁入心脾,瞬间让你神清气爽。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宋代苏东坡的诗句。岭南是今天的广东一带,苏东坡因为荔枝就想永远待在岭南;我想大文豪是没到过这里,不然的话,岭南换成了巴山也不一定。此刻的我们,面对如此美景美食,也真的不想走了。

巴山俊秀,巴人厚道。确实如此,这次的岚皋之行正是因了朋友的邀请,正是她几次三番的盛情邀约,才成就了我们的这次浪漫之行,美好之旅——她,便是陕西省级教学能手、岚皋县城关二小的教导主任、诗人尤成群老师。这次的岚皋之行尤老师全程陪同,一路解说,极尽地主之谊。四季林场、杨家院子、珍稀植物园,岚皋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尽入我们眼帘,使得久困于钢筋水泥中的身心瞬间释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她一路上招待我们吃喝,安排我们住宿,尽心尽力,细致周到。只因为第二天要代表学校参加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这才在我们住下宾馆后带着歉意离开。巴山秀水出美人,尤老师正是一位美女诗人。她身材匀称高挑,一头长发飘逸,举手投足中自带着一份典雅。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她:她有着诗人的魅力,她又是美丽的诗人,她常着一身素衣,却又如月宫中走来的仙子,衣袂飘飘,优雅高洁。

除了巴人特有的热情厚道,尤老师谦逊低调的外表下还藏着一颗柔软而美好的心灵。不信你读她的《爱上一个理发师》:

“理发师在对面楼顶上/把佝偻的妈妈/和三月阳光/轻轻地安放在藤椅上/就像安放一件祖传瓷器/他端来了热水/围上了披巾/让剪刀在她陈旧的岁月里/咔嚓,咔嚓,咔嚓/无数温柔的雪花纷纷落下/最让人着迷的是/他用镜子端详她满脸皱纹/又让她就着阳光把牛奶缓缓喝下/我看不透他的眉眼/却听到了怦然心动的声音。”

把老母亲比喻成一件祖传瓷器,这得要多么小心翼翼地呵护啊?!有阳光的日子,理发师就把老母亲连同藤椅一起安放在阳光里。温暖的阳光,满满的爱,这爱已经传递到了诗人身上,诗人已然怦然心动了;此时此刻,诗人与理发师共情。

诗歌是语言文字的精华,是人们心中美丽的远方。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关关雎鸠”到“寻寻觅觅”,从浪漫的屈原到现实的杜甫,三千年的浅吟低唱,诗歌就像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人,静静地站在芦苇的最深处,等待那些美好而高洁的心灵不惧艰险溯游而上。诗人尤成群已经在路上。

“盛夏七月,雨后初晴,空气清新。在女娲故里,在蒋家坪,在凤凰茶山,我与友人行走在蓝天白云之下,谈笑于青山绿水之间。”这是我的文章《在将家坪,在凤凰茶山》里的一段,友人正是本文中将要书写的“几个人”中的一位——岚皋县城关镇九年制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我上安师时的同学宋广老师。

那是十六七年前的事儿了。我在西安手术成功后刚刚回到安康,宋同学不知从哪儿得到了消息,便开着他那辆新买的北京现代牌轿车,带着猕猴桃、雪魔芋等一大堆岚皋特产,沿着安岚路驾车近两个小时来看望我。那时候的私家车还很少见,宋同学便带着我在安康城区的大街小巷转了个够,着实让我美美的风光了一回。毕了还不忘记邀约所有在安康城里上班的同学们大吃大喝了一顿。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岚皋停留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我还未起床,宋同学便来敲门了。座驾已经换成了奥迪,带着我沿着岚河溜达了一圈,又去参观了珍稀植物园,返回时便到了他任职的学校。还是岚皋县九年制学校,可此“九年”却非彼“九年”啊(此学校后来被岚皋中学征用)!那时他正是该学校的总务主任,负责学校的校建工程刚刚完工,才交付使用。一大面翠绿得让人眼球无法挪开的青山,高耸的挺立在那儿,成为了整个校园的一面背景墙。学校的门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学校的大门造型别致美观,是专门请了省城专家前来设计的效果。走进校园,除了雄伟壮观的教学楼、漂亮实用的教职工宿办楼、学生住宿楼、教职工学生食堂外,专供学生运动的塑胶跑道、草坪、室内篮球场、室内乒乓球台一应俱全。

我很想听听宋同学为建设这座漂亮的校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下一步,我想就学校食堂专门搞一次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彻底解决好教职工和学生的吃饭问题。”宋同学若有所思地说道。

已经人到中年并伴有严重脱发的宋同学的形象,在我面前顿时伟岸高大起来。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安师生活。

那时候的安师,每周日到周五的晚上七点,学生都要准时收看《新闻联播》节目。那时候的电视机可是贵重物品,所有的电视机平时都摆放在教学楼的四楼楼顶的一间大房子里,由专人负责看管。每天到了收看时间,由各班派出两名学生前去登记领取,然后搬运到本班教室,收看完《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后,再由这两名学生搬回到四楼楼顶。我们班经过集体讨论合议,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便落在了宋同学和另外的一名同学的身上。于是,每到收看时间,宋同学便和他的搭档一起爬上四楼楼顶,小心翼翼地搬来电视机,等大家收看完毕后再和他的搭档一起,小心翼翼地把电视机搬回原处。这一搬就是整整三年,让我记住了《唐老鸭》和《蓝精灵》两个动画节目,至今还会哼唱那句:可爱的蓝精灵。

和宋同学在一起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直到手机铃声响起,电话那头催促说该吃午饭了,我们才知晓,时间已经过了十二点钟。打电话的是我的另一位安师同学、岚皋中学的副校长、高三语文把关老师王小勇。他早就在饭店订好了饭菜,并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王同学中等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平时不苟言笑。他与我在安师同学了三年后便少有交集,仅有的一次见面还是二十七八年前他在安康教院进修时,我请他和几位同上教院的同学一起去我老家五里玩了一天,此后的二十多年间我们再未谋面。关于王校长的一切还是从宋同学的口中得知:几十年如一日,以校为家,工作兢兢业业,至今不会登陆QQ,从不玩微信。至今不会登陆QQ,平时从不玩微信——这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我们安师毕业的同学大部分都当了小学老师,少数同学进入初中教书,只有两位同学进入高中任教。除了小勇同学,还有就是那位与宋同学搭档,无怨无悔地为班集体搬了三年电视机的张会嘎同学。现如今他是安康中学的地理把关老师。两位同学凭着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对学生的一片热爱,已然成为了两所省级重点中学的顶梁柱,学生心目中的男神老师。

单位同事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在省教院进修时,遇上了一位讲课极生动有趣、深受学生欢迎的地理老师。其实,这位地理老师以前是外省市一所高校的数学老师,他的专业是数学,不是地理。为了能调入本省与家人团聚,他便答应了本省教委的要求——改行教地理。内行人都知道,由理科到文科,这样的改行得有多难!可这位老师却不管不顾,他要迎难而上,他要来一次极限挑战。这位老师爱好跑步,为了能一边跑步一边备课,他便将整理好的地理讲义制成了一张张小卡片。于是全校师生每天都可以在操场上看见他——一边跑步,一边时不时地将卡片凑近到眼前。

我想,我的这两位同学一定经历了和那个地理老师一样的经历。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石昌林: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初中教师,工作之余,酷爱读书写作,作品见于《陕西诗歌》《瀛湖》《三秦文学》《陕西农村报》《安康日报》等。










【三秦文学】石昌林:【你好,青春—青春之虹】(纪实文学十五)
【三秦文学】石昌林:【你好,青春—你好,兄弟!】(纪实文学十四)
【三秦文学】石昌林:【你好,青春—山行】(纪实文学十三)
【三秦文学】石昌林:【你好,青春—病中重逢】(纪实文学十二)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问:鹏 鸣
    问:边士刚
平台 法律 顾问:李木子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 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  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  编:白云故乡 杨洪民 处 寒
  编:长青山人 陈杰
编  委:水云天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刘旭平 冯 彪 谭文群 刘军英
     王宝群 润 隆 梦而诗 张晓强
         秋日私语   秦岭人家  喝 茶  
     孙传志 吴风平 莲 生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