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科学日报:西南大学心理学发表时间知觉神经机制新研究

 我爱你文摘 2021-12-20

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团队在《Cerebral Cortex》发文揭示了时空干扰效应的神经机制

来源:西大心理

脑科学日报:西南大学心理学发表时间知觉神经机制新研究

时空信息量值表征更新诱发P2-P3b神经源的激活波形、地形图和定位

人类能够精确地处理空间和时间信息,但时空信息在大脑中的表征会相互影响,产生时空干扰效应。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陈有国副教授时空认知课题组将Kappa效应任务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相结合,探讨了时空干扰的神经基础。

该研究从电生理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维度的量值表征整合成为共同量值表征的神经机制。同时也可能成为时间知觉神经机制研究的一个转折点。该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Cerebral Cortex上。

阅读链接: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团队在《Cerebral Cortex》发文揭示了时空干扰效应的神经机制

2,秦绍正课题组与合作者在《Cerebral Cortex》发文揭示长期压力和特质焦虑影响动态认知计算中脑网络活动的平衡模式

来源:北师大脑与认知科学

脑科学日报:西南大学心理学发表时间知觉神经机制新研究

长期压力下特质焦虑对网络连接的调节压力伴随每个人生活工作和毕生发展。适度应激(俗称压力)能够激发我们机体防御的机制,促进环境适应与生存能力。然而,超负荷压力是引发全球焦虑与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发病率持续恶化的关键风险因素。究竟是什么因素或特质影响个体长期压力下以上不同表现呢?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秦绍正团队与深圳大学吴健辉团队联合在Cerebral Cortex 发表最新实证研究,发现长期压力能激发低特质焦虑人群的潜力从而更好的完成任务;而高特质焦虑本身并不一定导致认知缺陷。

阅读链接:

秦绍正课题组与合作者在《Cerebral Cortex》发文揭示长期压力和特质焦虑影响动态认知计算中脑网络活动的平衡模式

3,研究人员发现哮喘可能会降低患脑瘤的风险并解释其原因

来源:iNature Life

过往临床研究表明,患有T细胞介导的疾病(包括哮喘)的儿童脑肿瘤的发生率降低。同样,在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脑癌易感性中,之前报道了哮喘和视神经胶质瘤之间存在负相关,视神经胶质瘤是该高危儿童人群中最常见的脑肿瘤。

近日,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表明核心蛋白聚糖或NFκB抑制剂在4-6 WOA时对Nf1OPG小鼠进行治疗可在12 WOA时抑制肿瘤形成,从而为在哮喘儿童中观察到的脑胶质瘤发病率降低建立了潜在的机制病因。

阅读链接:

研究人员发现哮喘可能会降低患脑瘤的风险并解释其原因

4,研究 | 心理所构建伪装表情数据库并进行基准评价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脑科学日报:西南大学心理学发表时间知觉神经机制新研究

伪装表情的采集与计算识别过程

面部表情是眉毛、眼睛和嘴角等区域的面部肌肉运动传递自身情绪感受的外在表达。除了常见的自然表情,人们还可以表现出伪装的面部表情从而达到掩饰或抑制内心真实情绪状态的目的。构建高质量的伪装表情数据库有助于系统深入地研究伪装表情的表达特点和识别算法。 为此,近日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傅小兰研究组在IEEE Access 发表一项了研究,构建了一个实验室场景下的伪装表情数据库,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库进行基准评价。该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人类复杂表情的理解。

阅读链接:

研究人员发现哮喘可能会降低患脑瘤的风险并解释其原因

5,王敬欣教授课题组的论文《跨越时空的词汇转置效应:来自汉语的证据》在“Cognition”发表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脑科学日报:西南大学心理学发表时间知觉神经机制新研究

实验流程图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注意是如何分配的?这是一个在阅读研究领域争议几十年的问题。为了验证这个问题王敬欣教授团队在Cognition 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词汇转置效应并不是由于读者能够对多个词汇进行平行加工导致的。即使在序列加工的条件下,读者也会对词汇的位置进行错误的编码,并导致词汇转置效应的出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如何对词汇的位置进行编码的,词汇转置效应产生的认知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阅读链接:

[成果]王敬欣教授课题组的论文《跨越时空的词汇转置效应:来自汉语的证据》在“Cognition”发表

6,Adv. Sci.: 乙醇酸治疗有可能降低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来源:奇物论

脑科学日报:西南大学心理学发表时间知觉神经机制新研究

中风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和残疾原因。目前的治疗方法,例如药物溶栓或机械取栓术,可以重新打开闭塞的动脉,但不能防止再灌注前发生的缺血引起的损伤或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近日,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Francisco Pan-Montojo等人对乙二醛向乙醇酸 (GA) 在不同的缺血模型中的保护作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再灌注期间给予 GA 可强烈防止缺血性损伤并改善功能预后。

阅读链接:

Adv. Sci.: 乙醇酸治疗有可能降低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7,Lancet子刊:哌马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

来源:神经新前沿

哌马色林是选择性、非多巴胺能、5-羟色胺2A受体激动剂,在减轻帕金森病精神症状方面效果显著,2016年获FDA批准上市。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与不良的临床结果有关,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少。

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哌马色林对多种原因痴呆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哌马色林对多种疾病导致的痴呆相关性精神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阅读链接:

Lancet子刊:哌马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

8,乐高小车竟被装上「生物大脑」,无需算法走出蜂巢迷宫!

来源:新智元

迷宫,往往只有一个入口,一个出口,可是中间能选择的走法却是不胜枚举。而人类为什么能快速找到走出迷宫的方法呢?过往研究描述了一种结合了小鼠和强化学习算法的混合脑机系统,被「增强」后的小鼠在走迷宫任务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

近日,来自埃因霍温科技大学、马克斯·普朗克聚合物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研究人员把机器人的决策建立在大脑之上,这种机器人感知运动系统的静态、低级控制是由数字领域的中央单元进行的。通过将纠正性刺激储存在神经形态的「大脑」当中,机器人对导航线索的敏感性也进一步增强,并在之后的尝试中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