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浩若随笔: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冬至里的饺子(第1864期)

 ljian21 2021-12-21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冬至里的饺子

冬虽已至,幸福却是可望不可及的,追求了大半生,也没有如期而至。期盼好运却装满坎坷,平安开道却披荆斩棘。今天打开微信,朋友圈里许多人告诉我今天冬至了记得吃饺子,但是没一个人告诉我在哪吃?都谁?谁请?啥馅的?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已有2500多年以上的历史,民间更有“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的说法。所以,冬至又称作“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是“冬之至”,南朝梁人崔灵恩在《三礼义宗》写道“(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交替的时刻,是“阳动而阴复于静也”。诗人杜甫在冬至之时留下了诗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的这一天,人们将人间最美好的祝福都“包”在饺子中,含在汤圆里,岁月赴汤蹈火,温情只增不减。

       童年,我家的老宅在天坛遗址公园东边的王家巷里,哪时候的饺子包的是萝卜是酸菜,我一边吃饺子,外婆一边唠唠叨叨:“冬至节日吃顿饺,耳朵手脚冻不了。”

长大以后,我在海军东海舰队服役时才知道南方冬至和北方的饮食习惯不一样,不吃饺子,南方人更多吃的是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故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八十年代,我在贺兰山下的银川工作,单位在文化东街上,距离玉皇阁近在咫尺,入乡随俗 ,和同事们在冬至这一天一起吃宁夏的羊肉臊子面、喝老酒。


北漂的日子,我老妈也来北京和我一起生活。冬至这一天,我和妻子请家在外地的员工一起回家包牛肉韭黄饺子,好好吃顿团圆饭。回首往事,饺子吃饱了,老妈常给我一碗饺子汤,现在想起来也依然是一种热气腾腾的亲情。


我知道,灶火烤出妈妈的汗水,化为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妈妈的饺子,吃下的是幸福,这份母亲的爱足以让我体验到快乐,那是人间最美的味道,妈妈包的饺子里饱含着多少慈爱,只有儿女才知道。昨天,你懂的,今天,我知道。那一碗香香的饺子,是妈妈的味道,我永远难忘。

多瑙河边“洋插队”的冬至,天气寒冷,风雪凛冽,在布加勒斯特老人大街的公寓里依然是和员工一起包饺子,时隔多年回想起来心还是温暖的。

饺子是我小时候一种奢侈的美食,只有在冬至过年时才能吃到。尽管里面没有肉,基本上都是萝卜的酸菜的野菜的。好友石岗谈到饺子说得很到位:取精面擀皮,圆圆如日悬中天,填食馅挤捏,弯弯似月上柳梢。一日一月,尽显时光交替,一擀一捏,寓意岁月迫急。

饺子是北方一种面皮包馅的传统饮食,历史有多悠久,我也不清楚,只知道吃,做一个稀里糊涂的吃货就好。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辞官回乡的路上,恰逢一年的冬至,他发现沿路百姓的耳朵都因为天气寒冷而出现了冻伤、冻裂的情况。于是他研制出一种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取名为“驱寒娇耳汤”,因其形状像人的耳朵,功效又是防止耳朵被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起名为娇耳,这就是有关饺子最早的传说。


有冬至的光顾,就有春天的到来,就有吃饺子的习俗。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个光棍也要入乡随俗 ,民以食为天,吃才是硬道理!一个人吃没意思,和人分享才有意思,约家住附近的兄弟张满船过来一起去运动公园散步,先沐浴阳光,再吃饺子。   我和张满船兄弟,中午吃了一屉羊肉一屉地软的蒸饺,一共才三十多块钱,好吃不贵。年迈的我们还想着,吃了长一线。

我的语言是贫乏的,石岗的语言是精辟的:饺子包容,似我民族有容乃大,一张面皮,包容八方,可盛六畜,载七蔬,调八味,和九香也。饺子晶莹,如我民族智慧聪明,十根芊指,灵动巧行,能揉团面,擀园皮,捏菱角,皱理纹也。饺子其成,犹我民族岁月,虽经百般揉搓,依然浑然一体;历经水煮熬煎,亦能涅槃重生。

随着经济的繁荣时代的变迁,老百姓的口袋里有钱了,饺子的制作技法也一直在更新。现代的饺子在包制的过程中,根据手法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种类,每一种所包含的寓意也各有特色。无褶皱的一字长形饺子,象征一帆风顺;20褶的鸽子形饺子,每边10褶,象征和平幸福;12褶的麦穗形饺子,象征五谷丰登;6褶的月牙形饺子,象征新生;16褶的锁边形饺子,则有锁财之意。

用饺子招待客人,也是长安城老百姓特有的一种欢迎仪式。到了春节,不吃饺子就不叫过年!家家户户剁馅儿的咚咚声将大街小巷喜庆的节日气氛带动起来,包饺子的动作更是喻示了包住一年的幸福与欢乐。我包的饺子不好看,常常在一边打下手。


小时候母亲常常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意思就是家人外出将要起身上路的这一天要给自己的亲人包顿饺子吃,喻示一路平安。在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到东海舰队服役报到前母亲给我以包饺子、吃饺子的形式来庆贺,祝福。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打响了,报纸上广播里天天都有战役战情报道,每天都有许多人壮烈牺牲,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当我吃饺子的时候,家里的亲戚在一边默默的看着,母亲在一边默默的流泪。临行时拿了一个小布包 ,告诉我,这是二哥从田野里给我准备的泥土随身带上,到他乡异国遇到水土不服时在水里放一点就好了。在我走出家门口的一瞬间,我看到母亲泪流满面,说不出一句话。写到这里,我也在万千思绪中潸然泪下。几十年前的情景仿佛眼前历历在目:

《再见吧,妈妈》

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

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

你不要悄悄地流泪

你不要把儿牵挂

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

我为妈妈擦去泪花

这首歌作词是陈克正,由张乃诚作曲,李双江演唱,在当时传遍大江南北,清人蒋士铨有一首比喻母子情深的诗句:
《岁末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我已经饱经岁月的风霜,走入生命的夕阳,不再有“似旧时”的“豪情”,不再如风华正茂时那样容易激动流泪,现在暮色苍茫中,任由花开花落早已经心如止水。

这个冬天,疫情下我又一次明白:余生,最重要的就是活着!只要活着命还在,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情。战胜病魔、战胜疫情,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主体,每个人都有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以“静”致敬那些坚守的、“逆行”的防疫防疫的英雄们。

今天冬至,我感恩母亲,再一次“泪洒少陵原”,铭记母亲的千辛万苦,为我受尽了苦难的母亲情不自禁再流泪一次。我的世界很大,远游寻梦,走过万水千山,历尽世间繁华。但妈妈的世界很小,小得只剩下我。


作家石岗知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约我晚上到朱雀路老地方,约了师大几个人熟人,你也来凑个热闹。想不到在这冬至寒夜,有石岗古道热肠,予我温暖如春;纵使这世间薄凉,还有一哥们,待我披星赴宴。小菜备好,浊酒温好,热茶烹好,许多许多的话,待会儿慢慢谈,细细品。

不期待突如其来的好运,只希望2020所有付出努力在2021年能够有一点点的回报。当然,现实常常是无奈的,抛弃不了的烦恼,拥抱不了的快乐,赶不走的疫情。失望之余还有一丝丝的欣慰,今夜朱雀路旁的唐仁里餐厅高朋满座,石岗的客人有军人企业家刘步层、霍松林先生的大弟子刘峰涛博导、出版社长陈凡、电视台大咖曹永森、文学院长王海珺、李懿校长和我身边的两位美女林静华、张妍女士,大家一起存储温暖,赶走寒冷。释放心情,有美酒佳肴,有美女相伴,有饺子可餐,虚度良宵,谈笑风生,夫复何求?与人交流 ,与天地微笑。传递感情,也是天寒地冻里的一种美妙。

即使很久以后,当旧闻被新的故事覆盖了,今天疫情期间这些闪光的点滴,依然会在内心深处光辉熠熠。

过往皆是序章,未来皆可期盼吗?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冬至意味着寒冷的开始,让人已有清晨“帘幕卷清霜,呵手试梅装”之感,然而“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仿佛能感受到阳气从秦岭地层下磅礴而来的气势,能听到八水绕长安地下万物的涌动,哪是河流潺潺草木新芽,哪是春天的脚步声,哪是在薄情的世界里依然有我和一些兄弟深情的呼吸在八百里秦川的土地上发出了铿锵声响。


冬至阳生春又来,春节也越来越近,一年四季的光临与轮回,不正是每一个人都要经过的见证吗?

冬至拉长了黑夜,变不了对母亲的思念;冬至冷却了空气,冰冻不了对二哥的牵挂;冬至点缀了四季,再美的日子也不能忘了给天堂亲人的问候。我在岁月的老墙边徘徊,不敢轻易去倚靠,因为怕会有时光剥落。这些斑驳了的时光,碎了一地后,便很难捡起,任凭我怎么抓也抓不住。

岁月别催人,该来的我不推,日子别催人,走远的还要追。时光让我我学会了珍惜和感恩,懂得了此时此刻的珍贵。人生苦短一路上追随着节气的脚步,向着清风明月,染着草木花香,沐着人间烟火,与万物温柔相待,与明天从容相见。 

2020冬至于渭河之滨

作者王浩若:王浩若,字新民,号长安游子。文化学者,杜甫文化小镇策划人,唐诗与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曾经务过农,在东海舰队服役,在电子研究所任工程师,在京北漂,在海外经商,现从事文化产业。

《文苑》栏目版主:张丽梅

美 丽 八 点 半

作中国最好的文艺广播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