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之二(2)

 睫毛上的风尘 2021-12-21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郡守寿”青铜戈

战国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牛家梁出土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铜带钩、错银带钩

战国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双耳青铜鼎

春秋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铜器特别发达,内涵复杂且种类繁多,表现了多元的文化结构。此鼎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证明与中原诸国往来频繁。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铜提梁卣

东汉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圆盖,盖有三个钮,可作三足,盖和壶身为子母扣。卣斜敛口,平肩,圆腹,圆底。腹部与肩部有一圈弦纹,肩腹连接处用铜链连接一提梁,有三足。卣是古代重要的盛酒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铺首衔环带盖青铜钫

汉代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八拜乡格尔吐墓葬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说文解字》:“钫,方钟也”。铜钫即方形壶,青铜制作,用以盛酒浆或粮食。方形的壶在战国以前叫壶,到了汉代起了个专名叫“钫”。

图片

“云中丞印”铜印

汉代

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哈拉板申出土

托克托县博物馆

红铜质,正方形,龟钮。印文为“云中丞印”,阴刻,白文,无边框。印文篆书,分上下两行,从右至左排列,这种排列形式在汉印中较少见。汉朝时期,云中县是云中郡管领的11个县之一。云中丞印是云中县县丞之印,属东汉时期官印。

图片

图片

图片

彩绘陶壶

秦代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子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有盖,盘口,直颈,鼓腹斜收,圈足。壶身腹部以上和壶盖用红彩画框,用白色颜料点成排列有序的圆形装饰纹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灰陶鼎

汉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陶鼎带盖。圆盖,可盛放食物,鼎身斜壁圆底,腹部有一圈弦纹,有三足,腹壁粘接两耳。这件灰陶鼎属于明器。

图片

博山炉

汉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

博山炉

汉代

内蒙古包头市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炉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炉和盖为子母扣,炉身似豆,直口,弧腹斜收,长柄,平底。底座雕刻纹饰。博山炉的主要文化背景来自于传说中的蓬莱仙山和泰山说。

图片

图片

玉蝉

汉代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老龙托拉亥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蝉形,素面。玉蝉在我国古代多被用作丧葬玉器和随身配饰。最早的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中,两汉时期玉蝉的发展达到鼎盛,汉墓中多有发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龙首青铜灶

东汉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漫赖古城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此为汉墓中的明器,在内蒙古长城地带经常出土,是典型的汉式风格。

图片

“大泉五十”钱币

汉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大泉五十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五月第一次币制改革时铸。大钱,一值五铢钱五十枚。

图片

图片

“大泉五十”陶范

汉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

卷云纹筒瓦

秦代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广衍故城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广衍故城,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掌乡勿尔图沟。秦汉时期的广衍县,是秦汉王朝接近匈奴等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个县。这里有秦文化固有的传统,同时也有匈奴等北方民族文化对秦汉文化的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铺首衔环带盖青铜壶

汉代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八拜乡格尔吐墓葬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盖顶部隆起,穿一环。壶直口,直颈,斜肩,圆腹,圈足。壶腹两侧装饰铺首衔环。

图片

“子孙繁昌,富乐未央”方砖

汉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和林格尔壁画墓墓底铺砖,砖上正面中间印有两行隶书“子孙繁昌,富乐未央”。墓主系东汉末年管理北方少数民族事务的护乌桓校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绿釉兽纹铺首壶

汉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陶器,口微侈,直颈,弧肩,斜腹,平底。通体施绿釉,壶肩部装饰兽纹。铺首装饰由来很久,大致商周时出现,到汉代铺首得到空前绝后的发展。它在此时期具有通灵、镇凶辟邪等意义,广泛运用在各种器物上。

图片

图片

灰陶灶

汉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汉魏时期的墓葬中时常随葬有陶灶,以为明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足青铜洗

汉代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平口,斜弧腹,圜底。腹部有一圈宽带纹饰,其上有对称的铺首衔环,三足为三个站立叉腰的小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鹿形嵌贝鎏金青铜镇

汉代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八拜乡汉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席镇。镂雕卧鹿,内包贝壳,鹿表面鎏金并彩绘,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交融的杰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虎豕咬斗纹金带饰

战国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虎头形银节约

战国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铜豆

战国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宝亥社出土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这件豆的造型很特别,口沿下部附耳,腹部装饰鸭子纹,中原文化特征十分显著。

图片

图片

“单于和亲”砖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月牙形金饰牌

东汉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镶贝玉妇女头饰、耳饰

汉代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水晶、玛瑙项饰

汉代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项饰,计31颗,由红白相间的管状玛瑙珠与六棱水晶珠穿缀而成。桃红巴拉、玉隆太、西沟畔和凉城毛庆沟墓地中也发现有类似的项饰。西沟畔墓地是我国汉代匈奴考古的重要发现,尤其是汉代匈奴墓中出土数量较多的金质和镶金的头饰、水晶和玛瑙等质地的串珠饰,以及40余件仿照汉代玉器的石佩饰等,说明这是一座规格比较高的墓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