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随林祥福一起寻找文城

 古蔺同乡会 2021-12-21

跟随林祥福一起寻找文城

——读余华的《文城》前十八章

罗大耳朵

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奇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说过:我写的小说很多,没有一部赶得上余华的作品。虽然只是莫言的谦逊和对余华的敬佩,但确实说出了余华作品的有较高的文学品位。

余华年轻时是个牙医,写过《鲜血梅花》《十八岁出门远行》等现代派作品,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他的创作不像贾平凹一样高产,而是每隔几年后推出一部作品。十多年来,先后推出《兄弟》、《第七天》和《文城》。

很多读者因为读过《活着》偏爱《活着》而对余华后来的作品感到失望,我认为有一定道理,有《活着》的标杆在哪里,读者的期待值高。但我还认为这是读者思想上和文学审美上的懒惰引起的。一方面是他们高看了《活着》,另一方面是先入为主,对后面几部作品缺少真正的感受。

在我看来,余华的《兄弟》、《第七天》、《文城》,放在当下的文学作品里,均属于上乘作品,其文学价值不亚于《活着》。余华的语言很有节制,叙事干净,描写简洁,反复出现的句子颇有意味。

本文仅以《文城》前18章为例,谈谈《文城》的艺术水平。

《文城》前十八章,写了南方的小强小美流落北方,得到北方富裕家庭的林祥福的帮助,小强把小美委托给林祥福后离开了,小美和林祥福在一次冰雹灾难后自然而然地生活在一起。

在余华笔下,不管是北国农村的风光,还是小美的衣着,语言都很简洁。小美穿着一件碎花的旗袍,常带笑意,眼睛闪闪发亮,呼吸如早晨的清风那样干净。而夹杂其间的写媒婆带着相亲、和田家五兄弟买酒喝醉、小美踏织布机的声音,都显得那么的简洁和丰富。

然而,这是小强和小美在偶然发现林祥福是富裕人家子弟后设计的一个骗局。小强和小美不是兄妹,而是一对恋人。在小美和林祥福举办婚礼后,小美偷了林祥福一小半金条,托口拜寺庙而逃走。几个月后小美发现自己怀孕而回到林祥福家,林祥福在知道小美怀上自己的血肉后并没有责怪她。但小美生下一个女儿后,还是又一次离开了林祥福。

其间穿插林祥福和小美从父母坟地回来把小美抱上毛驴背上,林祥福抱着女儿寻找小美,过河坐船载不了毛驴,把毛驴卖后,想到毛驴跟了自己五年,亲自喂毛驴最后一顿精食。这些情节或细节,是余华式的,带着一种文字和情感的温度。

林祥福寻找了几十个地方,都没有找到小美。一路询问,也没有人知道有一个小强所说的文城。林祥福后来到了一个叫溪镇的地方,人们说话的口音很像小强小美,这个江南水乡也像小强描绘的文城。一次林祥福看到一个漂亮的女人很像小美,带着女儿跟了上去,结果是一个出卖身体的女人,林祥福连忙逃了出来,在桌子上放了几个铜钱。

女儿需要母亲,自己需要小美,于是,林祥福在溪镇停了下来,寻找小美。多年前,我曾读过福建作家林那北的《寻找妻子古菜花》。不知道林祥福在溪镇,能不能像李富贵寻找到古菜花?像翠翠等待傩送?像叶芝等待茅德·冈?还是像阿里萨等待费尔米娜?

我上过十年电大的现代文学课,见过不少读者,包括很多中文系的老师,他们读过文学史,但具体作品读得很少。而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多读者不愿去读作品,信手百度了解作品梗概或读友评价,简单了解假冒读过,而不是抱着书本认真去读作品。我觉得这是非常遗憾的,也是无可奈何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文学高手。对一个热爱文学的文学爱好者,或一个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读作品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需要去读。文学不止于简单了解故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很多比小说还要离奇和精彩。但它们不能取代文学,原因是文学是反映生活有超越生活的,读者潜心在文字里,能感受到除故事以外的精彩。我常常讲,如果只读故事,只了解梗概,是对小说的亵渎。如《安娜·卡列尼娜》、如《月亮与六便士》,如《静静的顿河》,如《生死疲劳》,如果读者仅仅了解故事梗概,会得到什么文学的熏陶?

读余华的《文城》,几十万字的文字,无非就是讲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但人物身上的人情人性,留给读者的思索感慨,远远超越于所讲的故事。

文城在哪里?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让我们跟着余华的文字,跟着林祥福一起,去寻找小美,寻找文城吧。

【作者简介】

罗大耳朵:古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曾主持过市级课外阅读和群文阅读课题的研究,选编《古蔺文学选读》、《初中生群文读本》等书,写过《百年古蔺文学的六个提要》、《古蔺文学,不曾穷过》《赤水河畔飞扬的诗情》《泸州新诗的十张面孔》等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