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解毒清血法治愈疗疮走黄一例 李某,男,27 岁。初诊∶1959 年 10 月 21日. 主诉及病史∶于4天前右颧部生小疖肿,微有疼痛,继则逐步增大,痛势加重,昨起又加恶寒高烧,上腹部绞痛,右腮明显肿胀,中央有一破口。今晨体温高达 41℃,至下午3时神志转迷而邀请中医会诊。 辨证∶据证当为颧疗,疮毒内攻而致走黄,故头面肿大,下及颈部,肢凉神迷,脉象数疾,齿燥、苔黄,体温高至 41℃,大便未行,小溲黄浊,最虑毒盛,闭而趋脱。 治法∶亟拟解毒清血、护心安神法。 处方∶穿心莲 5g 紫草 5g 人中黄 5g 白菊花 15g 灯心30支 黄芩 10g 黄柏 10g 生大黄 10g 焦山栀 10g 连翘 10g 生银花 30g 煎汤鼻饲。并用琥珀蜡矾丸10g,温水化开,于药前先服。另以鲜野菊叶汁,频频饮服。服药2剂,神志渐清,头面肿消,张目环视,体温下降,接近正常;小溲量增而畅、色黄;视苔黄浊,中心犹嫌板滞。大便未行,但有矢气先兆,知饥思谷,且能睡眠,惟疮口曾稍出血,但旋即停止。据状已转人佳境,当仍以解毒凉血为主治,原方加丹皮、赤芍各10g。续服药2剂,神清气爽,大便得行,但见咳嗽,咯吐血丝,口干,舌苔燥黄干滞,边缘滑赤,脉细滑数,是疗毒侵肺,肺热内盛,而胃热亦炽,拟肺胃两清之法。 处方∶生桑白皮12g 知母6g 川贝母10g 生冬瓜仁5g 焦山栀6g 炒瓜蒌皮10g黄苓 6g 元参 12g 青竹茹10g 连服药 3 剂,咳嗽咯血消失,精神渐复,眠食均已正常,痊愈出院。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梁之变,足生大丁。"认为过食肥厚炙博、药酒,可积热成毒,所谓"诸经火毒",说明疗疮虽然生于身之外表,然与内脏相通。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载有五脏发病的外在特征,结合本例证候,初起于面部颧颊处患小疖,因挤压而增剧,乃至头颈肿大,高热神昏,甚则肢凉,恶候频起。符合于发自脾经者在腮颊,发自肺经者重则腮损、咽焦之说。尤其是手足厥冷,神昏不语,形如尸胖,乃疗毒内攻脏腑,危在旦夕之死证,致六脉暴绝,内闭外脱而死亡。今诊脉象数疾,尚属一线生机,爰取大剂三黄解毒,配以琥珀蜡矾丸及野菊叶自然汁,理由是先予琥珀蜡矾丸以防止毒邪攻心,继以大剂解毒药清热凉血,野菊叶汁乃善治疔毒之良药,故收效既捷而良。咳嗽排痰夹血,呼吸急促,乃疗毒侵肺,故药治改用两清肺胃,所幸此时大便已通,邪热下行,毒有出路,因而获得转危为安之速效。 十、复阴退热法治愈温热病一例 陆某。 主诉、诊查∶湿热交结滞留肠腑,下痢色酱,热势稽留,日晡为剧,刻幸高峰较挫,泄泻停止,但舌苔剥滑,脉象虚数,素体阴虚,病程 2 周有余。 治法∶亟冀热净阴复方是坦途。 处方∶生牡蛎20g 白薇5g 益元散10g(包) 生冬瓜仁10g 生银花6g 焦山栀5g冬桑叶 5g 地骨皮10g 青竹叶 16 片 鲜秧稻根洗净 30g 药后热降,午后仅37.5℃;大便1次,质溏色酱;舌苔边见灰黄,中剥之处今幸萌生;脉象虚数;邪未能净,正复虚惫,仍以复阴退热为治,方用二甲养阴汤。 处方∶牡蛎15g 鳖甲15g 白薇10g 地骨皮10g 青蒿梗10g 益元散10g(包) 银花 12g 赤芍10g 茯苓 10g 冬瓜仁10g 鲜稻根 30g 竹叶 20 片 两投复阴退热之剂,热度渐降,苔渐萌生,灰黄稍退,夜来睡眠亦安,脉得冲缓,病久体虚,甫得向愈,切宜谨慎看护,续以育阴醒胃为法。 处方∶生鳖甲 12g 生牡蛎 18g 地骨皮 10g 元参5g 白薇5g 霍石斛 10g 冬瓜仁 10g 炒苡仁 10g 黑豆皮 10g 生熟谷芽12g 山淡竹叶 3g 药服2剂,热已清,舌苔新生,灰黄之迹已退,脉缓神静,惟大便仍溏,是脾阴受伤,肠胃未复,再予甘润补脾,醒胃整肠。 处方∶生牡蛎 15g 炒苡仁 10g 炒冬瓜仁6g 生熟谷芽 12g 怀山药 10g 云茯苓10g 橹豆皮 10g 霍山石斛10g 橘白 5g 省头草 3g 石莲肉 10g 【按语】本例为一素质阴虚而患湿温病者,故治疗应重视顾其阴津,先后选用一甲煎、二甲煎、青蒿鳖甲汤等,加入滋阴津、增胃液、退烦热等药,四诊而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