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伸才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五、温阳益亨、降逆固脱法治愈呃逆一例

张某,男,79 岁。

初诊1976720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年近八旬,因肺心病、房颤、心衰而住某医院。近 10 天来,呃逆连声,日夜不止,影响睡眠,且大小便不能控制。

诊查∶脉细而结,苔薄,舌质偏红。

辨证∶高年心脾肾三脏之气阳皆衰,上见呃逆,下见二便失固,诚属危象。

治法∶急予温阳益气,降逆固脱。

处方∶熟附片 15g(先煎) 生龙骨 30g(先煎) 丹参 15g 丁香 3g 柿蒂 8 枚 姜半夏 9g干姜 3g黄连 3g瓜蒌皮12g党参12g 焦白术 12g炙甘草 9g3

另方∶皮尾参 30g,分3次另煎服。

复诊∶上方药服1剂后,呃逆明显减轻;3 剂后呃逆完全停止。嗣后着重扶心阳,调脾胃,经过一段时间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转危为安,终以好转出院。患者干1977 11 月上旬因咳嗽来院门诊,据述近半年精神好,体力佳,这次也能自行步上三楼云云。

【按语】 当疾病发展到阳气衰微、阴寒内盛阶段,临床见到身寒倦卧、四肢厥冷、呕吐下利、脉来微细时,非用大剂温热药物以回阳救逆不可,附子就是回阳救逆的主要药物。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载回阳救逆的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方剂,都以附子为主药。本例高年心衰而见呃逆不止,二便失固,是上逆下脱险证,因予重用参附辅以龙骨,以挽将脱之元阳,再以干姜、黄连配丁香、柿蒂温中散寒,辛开苦降,以制上逆之胃气。寒温并施,标本兼顾,速取回阳救逆之功。

祛湿法为主治愈黄疸两例

例一戎某,男,5岁。

初诊1961l118日。

主诉及病史∶面目遍体尽黄,纳呆,倦怠,小溲深黄。

诊香;古苔黄腻,口不渴,脉濡缓。检查;肝干助下 2cm,黄疸指数、谷丙转氨酶均高辨证、治法∶脾虚湿浊中阻,治拟和中祛湿。

处方∶茵陈 15g 茅白术各 6g 厚朴 4.5g 砂仁 1.5g 陈皮 4.5g 炒山栀 9g 赤苓 9g 萆薢12g 车前子 9g 生熟苡仁各 15g 生熟谷芽各 15g 3

复诊;药后面目发黄渐退,胃纳稍佳,小便较淡,腻苔较化,再服上方药 7剂后,黄疸退尽。

例二 顾某,男,24 岁。

初诊1962 4 30日。

主诉及病史;目黄肤黄,纳呆泛恶,神疲体软,畏寒乏力。西医诊断为传染性肝炎。诊查∶右胁肝区隐痛,舌苔黄腻,口不渴,脉沉细。辨证、治法;寒湿中阳,气阳不足,治以温中祛湿。

处方;茵陈 30g茅白术各 9g厚朴 6g 熟附片 12g(先煎)姜半夏 12g 陈皮 6g广木香 9g 茯苓 12g 车前子 12g 生熟苡仁各 15g 生熟谷芽各 15g

复诊;上方药服 5剂后,黄疸逐渐减退,精神较振,胃纳较佳,腻苔化,时欲饮水。再服药 7剂,黄疸退尽,肝区隐痛已消。

【按语】 黄疸病由于胆汁不循常道而侵入血分,外溢体表,患者除大便呈灰白色外,目、皮肤、舌苔、小便均呈黄色。一般临床多从"湿热"论治。本人体会;黄疸病(传肝)患者虽目、身皆黄,但多数症状表现为倦怠、乏力、纳呆、泛恶,口不渴,脉濡或沉细,伴发热者亦不多。其发病与湿的关系密切,临床属于寒湿者并不少见。对此应强调用温燥祛湿之剂,收效较快。抓住一二寒湿之症即可应用,若拘泥于一般辨证,认为黄者均属湿热,专事清热,忌用温燥之品,则往往贻误病机,每致迁延不愈。

应用方药以和中茵陈汤(《医醇膦义》;茅白术、厚朴、砂仁、陈皮、木香、茵陈、山栀、赤苓、车前子、革廨、当归、生熟苡仁、生熟谷芽)为主,燥湿利湿,调畅气机。例一脾虚湿阻,故以和中茵陈汤燥湿和中化浊。例二症见纳呆、神疲、畏寒、胁痛、不渴、脉沉细等,寒湿明显,故 于和中茵陈汤中加附子温散寒湿。

用温燥祛湿之剂后,患者往往由不喜饮水转为喜饮水,这并非坏事,病者饮水量增多,尿量亦可随之增加,有利于黄疸的消退,不必虑其伤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