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养阴平肝法治愈反胃呕吐一例 周某,女,26岁。 初诊∶1980 年3月15 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979 年上半年赴海丰农场巡回医疗,由于水土不和,发生纳食呕吐,渐至食后即吐,体力不能支持而返院,收入中西医结合病房。经对症和支持疗法,病情好转出院。出诊时诊断∶"轻度萎缩性胃炎"、"功能性呕吐"及"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出院后不久,呕吐又作,每日仅能进食 50~100g,以致形体消瘦,面色胱白,精神委顿。于1980 年 3 月 15 日邀王老诊治。 诊查;证见反复呕吐,纳谷量少,口苦而干;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舌尖红津少,脉细小无力。 辨证∶此乃肝气上逆,胃失和降,渐至胃阴耗伤,肠液枯燥。治法;治宜滋养胃阴,和肝降逆。 处方∶明党参12g 原金斛12g 麦冬 9g 白芍 9g 佛手 4g 旋覆花6g 代赭石 15g淮小麦 30g 竹茹 9g料豆衣 9g火麻仁9g 枇杷叶 6g 怀山药 12g 7 剂 二诊;药后泛叶较减,纳谷略增,精神亦见好转,大便 3 日一行。苔薄黄,边尖红,脉仍细软。肝气亢逆较平,胃阴耗损未复,肠液枯燥,通降失司,仍拟原意化裁。 原方火麻仁加至 15g,再加生首乌15g。7剂。 三诊;上方药连服 3 周,情况大有好转,但昨晚过食油腻后,呕吐 又发,苔薄质红。再拟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处方∶明党参 10g 旋覆花 9g 代赭石 15g 川石斛 10g 佛手 4.5g 谷麦芽各 10g竹茹 10g 麦冬 9g半夏 9g 鸡内金 6g 绿萼梅 3g 7 剂 四诊;呕吐止,纳谷较增,大便亦润,精神渐佳。舌净质红,脉细小而弦。肝木亢逆得平,脾胃阴液渐复,守原意调摄。 处方;明党参 15g 旋覆花 6g 代赭石 15g(煅) 川石斛 10g 佛手 4g 竹茹 9g 白芍 9g谷麦芽各 15g 鸡内金 6g 怀山药 10g 7 剂 【按语】 患者脾胃中气素亏,营血不足,下乡之后水土不和,加之情绪不宁,肝郁不达,郁则化火,上逆犯胃,胃气失于通降,则纳食即泛;水谷之气不能滋生津液,必然导致胃阴耗伤,津不上承。则舌光津少,口苦而干;肠液枯燥,则大便燥结成栗状;脾胃之通降健运失常。水谷无以滋养脏腑,气血日衰,元气益耗,故脉象细小无力,重按乃得。王老在初诊中即谓此例属典型的胃阴虚、肝气上逆的反胃呕吐症,必须滋养胃阴以资生化,柔肝重镇以平冲逆。养胃阴之药避用滋腻,降冲逆须兼润肠液,腑浊下行,胃之通降得行。方用明党参、山药扶中气,石斛、麦冬养胃阴,配以旋覆花、代赭石重镇降逆,芍药、佛手疏肝理气,麻仁、料豆柔肝而润肠,小麦宁心和胃,竹茹、枇把叶清胃热以止吐。药后呕吐明显减少,但大便仍见燥块。二诊加用生首乌、火麻仁以增强润下之功。三诊时因过食油腻,以致呕吐又作,仍守前法加减,调治1个月而安。 四、清上导下法治愈阳明经腑同病一例 郑某,男,3岁。 初诊∶1979年11月24 日。 主诉及病史;高烧 5 天,某医院儿科诊断为病毒性感冒。经青霉素、克感敏、吗啉呱治疗,表热虽减而里热甚炽。腹胀,大便 3 日未行。 诊查;口腔及舌尖溃疡糜烂,齿龈肿痛,日夜啼哭,不能吞食。苔黄厚腻,口臭,唇燥焦板,脉数。 辨证∶温邪夹滞,阳明积热上蒸。 治法∶拟清阳明之热,导大肠之滞。 处方∶生地 10g生石膏 20g知母 10g竹叶10g 生大黄 5g(后入)甘中黄 5g 鲜芦根1支 山羊角10g 连翘 10g 银花 10g 丹皮 6g, 2 剂 另冰硼散搽口腔溃疡处,蜜锭 1 只通便。 二诊;11 月 26 日。经用蜜锭之后,下燥屎多枚,奇臭;热势较减,口腔及舌尖溃疡减少。苔黄化薄,舌红唇燥有改善。仍守原治。 处方;生地 15g 生石膏 20g生大黄 5g桑叶 6g菊花 6g甘草 3g连翘 10g银花 10g 山羊角 10g鲜芦根1 支 3剂 三诊;11 月 29 日。昨晨大便自行,色深褐,成形。此乃大肠之滞和小肠宿垢仍胶结未下。苔根黄,舌尖红,口疮糜烂较前改善。再拟清上导下。 处方∶生石膏 20g生地黄10g 甘中黄 5g 知母 6g连翘 10g 银花 10g 黄芩 9g枳实炭 9g竹茹 9g 鲜芦根1支 麦芽15g3 剂 四诊;12 月 2 日。3 天来连续下深褐色酱粪 3 次,今日粪便色泽转黄。口舌糜烂完全消退。齿龈仍疼痛。苔化净,脉小软。余热未清,胃阴已伤。拟清热养阴,以为善后。 处方∶生地黄 10g南沙参 10g 生石膏 15g知母 6g竹茹 6g鲜芦根1 支 甘草 3g 连翘10g 麦芽 10g 山楂炭 6g 3 剂 药后病愈。 【按语】 此例病起于外感风温,内伤食滞,温邪夹滞,阴阳经腑同病。虽经退热、抗菌、抗病毒治疗,但胃肠邪滞未得宣导,温热之邪由表入里,与有形之积滞固结肠胃,充斥上下,热与积并,故腹胀,3 曰不得大便;邪热循明脉络上炎,以致口腔渍疡,龈肿胀溢,口臭舌碎;热盛对灼伤津液,故唇燥焦板,舌质红绛。王老辨证抓住温邪夹滞,阳明经腑同病,积热上蒸这一要,点,立法施治,始终以清上导下为主,取白虎、凉膈、玉女煎诸方化裁而获 显效。王老对于外感热病,非常重视胃肠积滞这一因素。他常说"温病热邪稽留不解,每由肠滞之未导而使邪热有所凭借,尤以童孩为多见。特别在应用抗菌类药物后,热势虽减而里滞未达,邪无出路,导致身热不清,纳呆便艰,苔黄厚腻之证,延久脾胃受伤,每为疳积之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