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鹭冰医案(四)

 一个大树 2021-12-21

七、通窍法血汤治愈脱发一例

曾某,男,37 岁。

初诊19686月。

主诉及病史∶半月前发现头部右后侧有 5 分镍币大小头发脱落。

诊查∶近来心烦眠少,头部时有掣痛。脉象涩滞,舌苔正常。

辨证∶证为瘀血阻络,血液贯注受阻,致皮脂枯燥,发无所养。

治法∶用通窍活血汤、通瘀活血为治。

处方∶当归须10g  赤芍药 10g 川芎 10g 桃仁6g 红花 6g 麝香(另包)0.3g  葱白1根 老鲜姜 10g 大枣5

麝香分装入胶囊内,每囊 0.05g,余药另煎,乘热加白酒 5ml搅匀,冲服麝香胶囊1粒,日服 3次。

二诊∶患者弟代兄换方,说上方药服 4 剂后,脱发止。续服药 4 剂,脱发处皮肤已长出细发。嘱其不再服药,只用老鲜姜切块烤热,外擦脱发处皮肤即可。后患者云∶发已重生。

【按语】 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无病脱发,亦是瘀。"本例除心烦眠差外,余无不适,故以活血行瘀治愈。

八、吴茱萸汤加味治愈厥阴头痛一例

康某,女,50 岁。

初诊1978612 日。

主诉及病史;3 年来头昏头痛,前额和头顶尤甚,痛剧时呕恶频作,痰证上涌。短气,胃脘胀痛,喜温喜按。查脑电图、脑血流图,均无异常发现。内服祛风止痛、养血通络等中药百余剂未效。

诊查;右眼白珠发红 8 年,无痛痒。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为肝胃虚寒,浊饮上犯。

治法∶ 以吴茱萸汤加味,温肝和脾,降浊止呕。

处方;吴茱萸 10g 太子参 12g大枣5枚 生姜 10g 黄连 4.5g 法夏 10g

二诊6 21 日。上方药服5 剂后,头顶痛、呕恶均止,胃院胀痛减轻,但前额仍昏闷,右肩胛和右肘关节疼痛,倦怠无力,口淡腻,不思饮食。二便正常。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缓。此肝胃阴寒减退,太阴脾湿未能正常输转,故湿邪上逆则前额闷重,走窜筋络则关节酸痛。仍用吴茱萸汤加祛湿通络之品治之,更加积术开胃消痞,少用黄连反佐,防其格拒呕逆。

处方∶太子参 24g 吴萸10g 法夏 10g 大枣 18g 藿香 10g 炒枳实12g 白术 18g秦艽18g 黄连 3g 钩藤 24g

药尽 4剂后,各症均减,用调胃和中,数服大安。

【按语】《伤寒论·厥阴病》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顶。肝寒冲胃,夹胃中浊饮上犯,此头痛呕恶所由作也。吴茱萸汤气辛味厚,降逆、止呕、消头痛,合枳术丸则消痞开胃。

九、散寒除痰、养阴生津法治愈金实不鸣失音一例

蔡某,男,42 岁。

初诊1973525日。

主诉及病史∶咽干喉痛,失音 5年,伴胸闷心烦、鼻阻,时尚有微恶寒发热。

诊查∶咳吐粘痰。苔白腻,舌质红,脉浮滑、沉取虚细微数。

辨证∶此系陈寒束肺,湿痰化燥。

治法∶当先以散寒除痰为主,兼养阴生津,千金麦门冬汤化裁。

处方;密麻绒 3g 生地 12g 麦冬 15g 玄参 15g 苦桔梗 10g 细辛 3g北五味 6g化橘红 6g 石菖蒲 3g 胆南星 6g 甘草 3g

二诊;66 日。服上方药 2 剂后,已能发语音,咽痛、胸闷、心烦、鼻阻、恶寒发热等症消除,但仍喉燥咽干,咳吐粘痰。舌脉同前。以前方去麻黄加润肺化痰之品。

处方;广玄参 12g生地 15g瓜蒌霜 10g海浮石18g 甜杏仁10g 苦桔梗 6g 细辛 10g 石菖蒲 10g 麦冬 10g 川贝母 12g

三诊620 日。服上方药 8 剂后,诸症若失,但又头昏眼花。舌质微红。以六味地黄丸 3 盒善后。

【按语】《仁斋直指方》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本例因寒邪束肺,肺气,郁闭过久,金实不鸣,故失音至 5 年之久;寒邪郁久化热,热蓄胸膈,胸闷心烦;又因病员说话过多,耗损肺肾之气阴,咽喉干燥疼痛,头昏眼花,舌质红;肺在 窍为鼻,寒邪束肺,肺气,不 宣故鼻阻,时恶寒发热;舌苔白腻,脉滑,系痰湿为患。初诊时用麻绒、桔梗、细辛疏散寒邪;化橘红、菖蒲、胆星止咳化痰;生地、麦冬、玄参养阴清热。二诊即以养肺阴润肺燥,去粘固之痰以利咽喉。三诊时,肺寒已散,肺气得开,然其郁久化热,肺肾气阴伤耗过甚,故着力扶正,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多服收功,肾精足则发声有根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