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任甫,1911年生,四川省仁寿县人。主任中医师。20世纪30年代相,曾在仁寿、重庆等地考职员、中学文史教员,后因病投师,业余学习中医.40年代拜重庆名医朴晓岚为师,并在重庆开业行医。50年代调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工作,曾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 行医数十年,搜长内科杂症。 一、辨证治愈百日咳两例 例一吕某,男孩,2岁零3个月。 初诊∶1974年4月。 主诉(患儿父亲代诉)及病史∶已咳嗽20多日,加重半个月。近则每次连续咳10~20声不等,末后发出吸气性鸡鸣声,咳时面红流泪,俯首弯腰,满身大汗。经某西医院诊断为百日咳,治疗多次,每夜给适量镇静剂也无法镇咳,故转求中医诊治。 诊查;咳嗽兼旬,咳久伤络,火郁于肺,咳声连续不歇,面红流泪,舌干燥无津,脉来细数。辨证、治法∶此顿咳之候。治拟清肺化痰,活血降逆。 处方;炙百部6g光杏仁6g天冬6g六曲6g矮茶风9g红花3g糯稻根(洗净)15g吉祥草15g益母草15g 水煎,2次,每3小时服40ml。5剂。 再诊∶服药第三日,咳减小半,饮食略佳。5剂服毕,咳嗽显著减轻,不出汗,不流泪。苔少,舌质红,脉细数。原方化裁。 处方;炙百部6g光杏仁6g天冬6g六曲6g炒谷芽6g竹茹3g冬瓜仁15g吉祥草15g冰糖(化兑)10g 三诊∶药尽5剂,咳已基本痊愈。因病久体弱,饮食尚未复元,给予补肺健脾之剂。 处方∶北沙参9g山药9g麦冬6g茯苓6g红枣15g冬瓜仁15g炙草3g水煎,5剂。 随访10个月,未再咳嗽。 例二杨某,女,1岁零9个月。 初诊∶1976年10月。 主诉(患儿父亲代诉)及病史∶咳嗽半个月。每咳十多声,涕泪交流,直到呕吐痰涎或叶出食物才暂可止咳片刻,日夜不休,夜咳为甚。曾经某儿童医院治疗,多日服药无效。转请中医治疗。 诊查;患儿咳延半月,面色浮亮晦暗,苔白腻,脉来滑数,指纹青而粗。均主水饮内停,已成顿咳之候。 治法;拟温肺化饮,佐以益气散结,温清并用。海藏五饮汤加味,外贴膏药。综合治疗,较为合拍。 处方∶苍术4.5g白术6g法夏6g茯苓6g川朴6g猪苓6g前胡6g泡参6g桑白皮6g陈皮3g枳实3g旋覆花(布包煎)6g泽泻9g桂枝1.5g甘草1.5g 水煎二次,药汁混匀,每次30ml,3小时后再进。4剂。 处方;伤湿止痛膏2张,剪半张外贴大推、肺俞、风门穴,每次轮换贴二穴,严格控制外贴时间(冬季48小时,春,秋36小时,夏24小时),取下膏药后,用浸煤油或汽油的纸徐擦贴膏药处。冬、春、秋季隔6小时贴一次,夏季隔8~10小时贴一次。不可贴时间过久或间隔时间太近,否则会引起皮肤瘙痒。 再诊∶患儿服毕第二剂药,呕吐减轻大半;4剂后,仅干呕2次,阵咳略减,面色由浮亮而晦渐转红色。守上方去桑皮,加益母草15g,续进3剂,水煎如前,每次40ml,4小时再进。 三诊∶药后呕吐停止,咳嗽减轻大半,饮食尚可。家长不便煎药,要求停服煎剂。处方∶黄药子9g冰糖(化水兑)10g7剂 先用冷水浸泡黄药子20分钟,武火煎10分钟,取汁兑入冰糖水,分2次服。余药汁用凉开水冲兑,适当兑冰糖水代茶服,日服5次。健脾膏片1盒,照服药说明服用。随访8个月,未再咳嗽。 【按语】百日咳又名"顿咳"、"鹭鸶咳"、"疫咳"。因其咳时为阵发性连续咳嗽,故名为顿咳;每阵咳后,伴有鸡鸣样深吸气声,且颈项伸引,形如鹭鹭,故名为鹭辇咳;疫咳,则说明本病具有传染性。本病经过一般分为初、中、末三期。其治法,初期一般宜于宣发肺气,使邪从外达;中期宜清燥润肺,以减轻病势;末期宜养阴清肺,以促进恢复。 本案二例均为百日咳中期阶段。例一,阵发性痉挛性咳嗽3周余,曾服西药治疗无效,转求中医诊治。其病机为痰浊瘀血阻滞上焦,郁遇气道,肺气不能通达,以致咳嗽阵作。舌干燥无津,乃郁火伤津之象。故在化痰祛瘀降逆止咳基础上佐以润肺生津之品。例二,患儿咳嗽半个月,迁延难愈。因小儿脾胃易为乳食所伤,失于健运,生湿成痰,痰浊饮邪阻遏气道,肺脾同病。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药用二陈汤合五苓散加减,疗效颇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