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法为主洽愈龟头溃烂一例 吕某,男,33岁。 初诊∶1970年9月7日。 主诉及病史∶因感冒服磺胺药后,龟头溃烂,发痒流水;咽喉疼痛,口苦咽干,头昏目眩,手足发胀,西医诊为∶"过敏性龟头炎",经治疗其效不显。 诊查∶观其年轻体壮,面色红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证属肝郁化火。 治法∶拟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处方∶银花15g防风5g木通10g黄连3g胆草10g白芍10g灯心3g生苡仁15g土茯苓30g白鲜皮10g煨皂角2g 水煎服药3剂后,去黄连、灯心、白芍,加麦冬、甘草。又服药3剂,角头结痂,唯感心烦不寐,小水不利,改用滋阴利水兼泄心火之法。 处方;党参15g麦冬10g半夏12g茯芩10g泽泻10g猪苓10g黄连3g阿胶10g滑石10g竹叶10g琥珀5g灯心2g 先后服药6剂而病愈。 【按语】本病类似中医"阴湿疮"、"下疳疮"等病,《外科证治全书》中云∶"下疳一证,属肝肾督三经之痛."《外科正完。下痛治法》云."初起肿痛发执,小水涩滞,肝经湿热也"。说明本病病位在肝肾,病因多为肝郁化火,肝经聚湿,湿热互结,流注于下所致,故采用泄热渗湿、解毒疏风之法治之。然服药后出现小水不利之证,则属热与水结,耗津伤阴,气不化津所致,故用猪苓汤合麦门冬汤治之,使热清水利而诸症自消。 十一、通阳利水法治愈克山病一例 贺某,男,17岁。 初诊∶1964年10月14日。 主诉及病史∶山区生活2年,自觉心悸气短,头昏乏力,消化不良,呕吐苦水。近半年病情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心悸征忡,动则更甚,下肢浮肿。经延安地区医院诊为"克山病"。 诊查;观患者形体消瘦,神疲懒言,唇甲发绀,舌淡少苔,脉滑而数。 辨证∶证属心阳不振,水气凌心。 治法∶宜通阳利水。 处方∶桂枝10g白术10g茯苓15g炙草5g牡蛎30g五味6g橘络10g白芍10g大枣10个 连服药12剂,病情稳定,食欲增加,再未呕吐,休息尚好,唯精神疲倦,下肢浮肿,右脉细小。 处方∶参须6g白术12g干姜10g附子10g红花10g桃仁6g牡蛎15g五味6g 再进药6剂,病情好转,浮肿消退,下床活动。以参麦饮合苓桂术甘汤连服多剂,病愈出院。 【按语】本案患者属本虚标实之证,素体心阳不振,气化不利,而致水气上凌于心,见心悸、怔忡之象,故用通阳利水之苓桂术甘汤以振心阳、利水湿而起效。 十二、汤丸合用治疗噎膈一例 王某,女,64岁。 初诊∶1981年6月19日。 主诉及病史∶进食噎膈,逐渐加重,历时半年。经省医院检查,钡餐透视报告;"食管贲门处 钡剂不能顺和利通过,并呈现狭窄,其上扩张,病变区粘膜中断。"诊为"食管贲门癌"。未作拉网,因不愿手术,故回榆治疗。平素易怒多虑,头昏目眩,乏力气短,纳呆口臭,时而作呕,大便干燥。 诊查∶观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大。 辨证∶证属肝郁气逆,津伤痰阳。 治法∶宜疏肝和胃、降逆化痰。 处方∶红参8g半夏12g麦冬15g干姜8g荜拨3g桔梗10g竹茹15g吴萸1g黄连2g(先煎)蜂蜜15g半枝莲30g 服药4剂后,呕吐止,噎膈略减,食量增加。原方加硼砂1.5g。再进药7剂,噎膈基本消失,要求回家休息治疗,故配丸药1料,令其久服,以资巩固,并继服汤剂。 丸方∶红参45g半夏45g石斛45g赤芍30g陈皮30g木香25g干姜30g朱砂6g没药30g三七45g硇砂30g元明粉30g血竭花30g焙蜈蚣20条 用半枝莲500g,夏枯草250g,煎水浓缩,浸泡上药,干燥后研粉,蜜丸梧子大,每服5g,—日2次,开水送下。 汤方.乌梅12g党参15g生地12g麦冬15g白芍10g海藻12g石斛15g红参1g瓦楞子15g山慈菇12g夏枯草12g汉三七1g(冲服) 每日1剂水煎服。 随访1年,证候基本消失。1983年2月因生气又出现噎膈,经钡透检查;"钡剂通过受阳,其下段蠕动消失。"诊为"食管贲门癌晚期"。5月病故,维持生命近2年。 【按语】本例患者由于肝郁气滞,忧思伤脾,聚湿生痰,炼液伤津,气滞血瘀所致。《临证指南医案》云;"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故采用和胃降逆,疏肝化痰之法。以汤剂滋阴清热,软坚散结;用丸剂和胃降逆,去瘀化痰。其用药,攻积无伤于气,散结无伤干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