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祛湿清热、解毒止痒法治愈天疱疮一例 张某,男,30 岁。初诊∶1967年 5 月6日。 主诉及病史∶1965 年发病,躯干、四肢不断出现红斑、水疱,时轻时重,常于春季开始增多,夏季最重,秋冬渐渐减轻。水疱有米粒大、豆粒大、蚕豆大不等,水疱从出现到结痂,消退约历 2 周,但始终不断,此愈彼起,瘙痒极重。 诊查∶胸背肩腋及四肢均可见散在的水疱,大小不等,疱液清澈,尼氏征阴性,部分已见结痂,尚可见皮损消退后遗留的色素沉着。诉有剧痒。口腔亦见有水疱及糜烂。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辨证∶天疱疮。证属心火脾湿,湿热由蕴,发为疮毒。 治法;除湿,清热,解毒,止痒。 处方;黄芩 10g赤苓 10g泽泻10g 生苡仁10g 稀签草 10g 海桐皮10g 丹皮 10g 赤芍 10g 银花 10g 连翘10g 地肤子10g 白鲜皮 10g 六一散 10g(包) 5 剂 二诊∶5 月 12 日。无新起水疱,瘙痒减轻,仍见口腔糜烂。舌红苔净,脉细滑。治以滋阴除湿。 处方∶生地30g元参15g 丹参15g 茯苓 10g 泽泻10g 地肤子10g 蛇床子10g 5 剂 药后大部分水疱痂脱而愈,未见新起水疱,瘙痒显著减轻,口糜已止。脉苔如前。继以效方续进药5剂。 【按语】本例疱疹样皮炎,中医将之归属天疱疮范畴,亦有称此为"蜘蛛疮"者。其发病机制亦如浸淫疱(湿疹),故初诊时先以利湿清热,因其舌红苔薄白腻。当见其舌红苔净、口廉糜不止时,改 以滋阴除湿,遂见症轻而愈。 二十、滋阴凉血、清热解毒法治愈白疕一例 马某,男,10 岁。初诊∶1985年5月 24日。 主诉及病史∶5 年前,四肢、躯干起成片皮癣,基底潮红,脱鳞屑,有瘙痒,逐渐遍及全身,亦起脓疱。经各大医院多方治疗,时轻时重,未见效果,曾服用甲砜霍素等,或收效于一时,不久泛发更重。 诊查∶除面部外,周身均可见皮肤渐红、鳞屑、脓疱,尤以胸背、四肢为甚,痛痒,有脓疱处作痛。伴见恶心、胃纳差。一般皮损加重时纳差好转,而皮损减轻时纳差加重。舌质红绛,苔剥裂,脉细数。 辨证∶白疕。证属血热风燥,日久伤阴,热盛成毒。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处方∶生地 30g丹参 15g 元参 10g麦冬 10g 石斛 10g 银花 10g 连翘 10g生甘草6g 二诊∶5 月 13 日。药后潮红减轻色淡,脓疱干燥脱痂。脉苔如前。宗前方,加花粉10g,白茅根 10g,7 剂。 三诊∶6 月 14 日。服上方药后,皮损大部分消退;停药 1周病情又有反复,胸背部又起潮红及脓疱。胃纳差。 处方∶生地 30g丹皮 10g 赤芍 10g 麦冬 10g 石斛 10g 银花 10g 连翘 10g鸡内金 10g 四诊∶6 月 21 日。胸背部潮红减退,脓疱消退,右下肢又起少数脓疱。舌红绛,苔稍剥。前方加生谷芽10g,继服药7剂。 五诊∶6 月 28 日。右下肢脓疱结痂脱落,有轻度脱屑,胃纳尚佳。脉苔如前。继服前方药 .7 剂。 六诊∶7 月 5 日。皮癣大部分消退,基本未起脓疱,皮损处呈暗红色,鳞屑不多,胃纳又差。服三诊方药加藿香 8g。 七诊∶7 月18日。皮损基本消退,皮肤光滑,余有色素沉着,胃纳渐馨。前方去藿香,续服药7剂。后痊愈。 【按语】本例脓疱性牛皮癣,为银屑病的一型,较寻常型更难治。此病历时五年,反复发作不愈,虽经各医院用各种药物暂可控制-时,但停药后复发更重。经朱老辨证论治,抓住舌绛裂纹、苔剥、脉细数等主症,认为血热成毒、日久伤阴,重用滋阴凉血、清热解毒大剂,药后即见潮红轻减,脓疱消退,治疗 2 个月,全身皮损消退、皮肤光滑而告痊愈。只须认证准确,虽属痼疾亦不难治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