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书章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1-12-21

杨书章,1917年生,辽宁省盘山县人。主任中医师。少年时跟吉林省名医赵名坤先生学医,后入洮南医学研究所深造。1938年开始行医至今。

临床擅长内、妇、儿科,尤长于伤寒、温病,而对治疗温热病的清热解毒、滋阴保津、回阳固脱三法,更有深刻的体会。1978年定为主任中医师职称。

曾任龙江县中医医院院长,现任龙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多篇。

一、鸟梅丸加减治愈厥阴一例

韩某,女,36岁。

初诊19541116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2日前突然胃脘痛,心中烦热,气上冲胸,连日不已,不欲饮食,呕特甚,其味酸臭,四末时凉。

诊查;面色灰暗,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辨证;此属热下寒,中气不运。胃逆脾陷,阴阳不接之厥阴寒热错杂证。

治法;急当清理寒热,以辛温苦寒之乌梅丸加减施治。

处方;乌梅20g细辛5g干姜15g黄连10g当归15g附子15g桂枝15g15g黄柏15g半夏10g水煎温服2次,1剂。

二诊;1117日。药后心烦少安,呕吐已止,肢温脉正,余症悉平。守法守方继进药1剂而痊愈。

【按语】厥阴病临床罕见。本案亦非仲景厥阴乌梅丸证全貌,尚无消渴吐蛔之象,可见临床上运用伤寒之理法方药辨治规律,不可刻板地遵经之语。强求症状悉具。张景岳《古法通变》说;"有此法未必有此证,有此证未必有此方,即仲景再生。而欲尽踵其成法,吾知其未必皆相合"。主要是体会仲景之意。本例患者虽原无蛔虫,但邪入厥阴,上热下寒,中气不运,胃逆脾降,阴之气,不相顺接,仍以清理寒之乌梅丸方加减。方用乌梅为君。去加半夏止;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而挽厥逆;人参、当归调补气血;黄连、黄柏清热除烦。寒热错杂故用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而获速效。

二、辨证治愈湿温两例

例一沈某,男,42岁。

初诊195786日。

主诉及病史∶发病10余日,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病情逐渐加重。近日畏寒发热,头痛昏重,胸脱满闷,心烦少寐,小便短涩。

诊查∶苔白中黄,脉来滑数。

辨证∶湿温日久,邪蕴气分,漫布三焦。

治法∶宜以化湿清热为治。

处方;黄芩15g茵陈15g芦根15g半夏10g滑石15g栀子15g通草5g竹茹10g枳实15g连翘15g甘草10g

水煎2次温服,2剂。

二诊;88日。药后畏寒发热渐解,而显身重不适。稍能安寐,但仍头痛昏重,胸不思纳谷。舌黄转化,苔白腻,脉转缓滑。伏温渐解而蕴湿仍留三焦,既见转机,守法再进,加入淡渗之品,使湿邪有所出路。

处方∶黄芩15g茵陈15g芦根15g半夏10g滑石15g通草5g竹茹10g枳实15g甘草10g赤茯苓15g泽泻15g

水煎2次温服,2剂。

三诊810日。药后畏寒发热已解,头痛昏重减轻,小溲正常,夜寐安适,胸渐舒,食纳增加。舌苔白腻转化,仍缓滑。既见效果,再依前方加味施治。

处方∶黄芩15g芦根15g白蔻15g茵陈15g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0g滑石10g通草5g甘草10g茯苓15g泽泻10g

水前2次温服,1剂。

四诊;811日。伏匿留恋三焦之邪已解,湿邪从小便而夫,舌脉渐转正常,诸症悉平,停药以饮食调补而痊愈。

【按语】湿温病乃湿中蕴热,蒸酿所致。由于湿性重浊,其来也渐,势虽缓而不易骤化,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本例湿温、湿热漫布三焦,发热不解,头痛昏重,系湿热弥漫上焦之象;胸闷纳呆,确为中焦湿蕴之征;小便短涩,湿热在于下焦之故。湿为阴邪,温为阳邪,性质矛盾,治疗上需两方面兼顾,故以化湿清热两法,佐淡渗疏利之品,使湿热之邪外泄。一诊之后,邪热渐减,而三焦蕴湿未去,又在原法中去苦寒之栀子、连翘,加赤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二诊之后病见转机,再于前方中加白蔻以和中益气。三诊之后诸症悉平,漫布三焦之湿热尽解。湿温是一大病,大病瘥后,气血津液亏虚,故末诊嘱其以饮食调养,而病愈体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