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益气生津润燥、滋肾润肺顾胃治愈消渴一例 周某,男,56岁。 初诊∶1978年3月2日。 主诉及病史∶春节以来口渴异常,虽大量饮水而渴不得解;尿多而频,有甜味,食量较常增多,全身乏力,日渐消瘦。素有咳喘宿痰,近亦随之加重。于本市某院检查尿糖(++++),诊为糖尿病。 诊查:来诊时形体消瘦,精神委靡。面色枯黄,舌色暗淡微紫。苔白而干。脉弦数无力 治法:用益气生津,滋阴润燥法。 处方:黄芪50g党参50g沙参25g石斛25g麦冬20g玄参20g熟地50g玉竹25g山萸肉15g丹皮15g知母15g花粉25g 取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尿频已减,日解三四次,但尿色混浊如浓茶,口中微觉干渴,不甚饮水,惟心中烦乱,纳谷欠佳。继守原法,滋肾润肺为主,兼顾其胃。 处方;黄芪50g党参50g石斛25g沙参25g麦冬20g玄参20g泽泻15g萆廨15g陈皮15g枳壳15g焦三仙各15g五味子10g 取3剂水煎服。 三诊∶口渴已除,尿量复常,尿时甜味已消。因咳喘宿痰发作,以兼顾之法参前方加百合、紫菀、瓜蒌仁等,因病情稳定,方无大变,先后共服药50剂,糖尿病症状消失,验尿糖阴性,咳喘亦减大半。消渴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此患者年老而有咳喘宿疾,肝、肺、肾三脏俱病,阴虚而火亢,气血津液消长不能相抵,脏腑枯燥,故苦饮水以自济,惜乎气化失司而难于输布。虽罄甘泉之水亦难解阴津之竭。治疗本病,总应滋阴抑火填源以润燥。若病久气,阴大伤、阴阳俱衰,则须阴阳并补之法。 十、辨证治愈历节风两例 例一耿某,女,26岁。 初诊∶1977年12月17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产后四五天时,觉下肢酸痛而沉,逐渐加重,两腿不能屈伸,足跟不敢着地。20天后只能仰卧于床,不敢微动,动则痛不可当,头汗如珠。邀余至其家就诊. 诊香∶见其脉弦紧,舌质色淡,苔白腻。 辨证;盖因产后气血正虚,卫阳不固,风冷乘虚侵袭肌肤,深入筋骨,遍及关节。 治法;治宜温经驱风活血通络之法。 处方∶桂枝10g独活15g寄生20g威灵仙15g川牛膝20g木瓜20g五加皮20g当归20g川芎15g乳香10g没药10g炮山甲15g 取3剂水煎服。 二诊∶12月20日。药后未见明显效果,宗前法加强药力。 处方∶桂枝20g制川乌10g蕲蛇20g炮山甲15g当归20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5g川牛膝20g乳香10g没药10g桑寄生20g 取3剂水煎服。 三诊;12月29日。腿痛稍见缓解,但觉全身无力,头晕纳少,宗原方出入。 处方;黄芪2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5g羌独活各20g威灵仙20g桂枝25g制川乌10g蕲蛇25g炮山甲15g 另用蜈蚣3条,研细末,匀2次以汤药冲服。取4剂,水煎服。 四诊∶1978年1月4日。药后病机大转,可自行转侧,他人稍助亦可坐起,胃纳渐增。自此,每日服药1剂,方无大变,至1月20日,自己能独立活动,生活可自理,并能做些轻微家务,惟仅觉腰酸腿软,怕凉,肢体乏力。又连续服药10余剂乃告痊愈。 例二姜某,女,44岁。 初诊;1980年2月26日。 主诉及病史;1年前,其女患病入某医院住院治疗,姜某留院陪护,夜宿无垫木床,未几即觉全身发紧,关节疼痛,逐渐加重,屈膝困难,两踝关节红肿,肘、腕、指关节均肿痛发亮,渐至足不能抬,臂不能举,步履艰难,行动须他人搀扶亦不易移步;手腕附近及下肢皆出现皮下小结,异常坚硬,经某医院外科诊断为"类风湿",投予强的松、消炎痛等口服,虽可稍减痛苦,但药力一过,一如既往。曾服中药再造丸、活络丹等,非但无效,反而痛重。 诊查∶来诊时见其脉沉弦而数,舌质暗红,苔薄白而干。 辨证;此属寒湿侵入经脉,阻滞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郁久化热,脉道壅涩,势必成瘀,故至关节肿痛不利。 治法∶治当除湿清热,行血化瘀。 处方∶苍术25g黄柏15g薏苡仁25g秦艽20g当归20g川芎15g威灵仙20g桑枝25g桂枝10g木瓜20g川牛膝20g海风藤25g 取3剂,水煎服。 二诊∶2月29日。药后无明显变化,继用清热化瘀通络法。 处方∶防已20g川牛膝20g忍冬藤30g秦艽25g桑枝30g丝瓜络25g桃仁15g红花15g羌独活各15g地龙20g山甲珠15g蜈蚣2条 取3剂,水煎服。 三诊∶3月3日。疼痛减轻,右手可以上举,屈伸较灵活,各关节红肿亦消退。守原意治之。 处方∶川芎15g忍冬藤30g薏苡仁50g地龙20g白花蛇20g炮甲珠15g丝瓜络20g羌独活各20g桃仁15g红花15g乳香10g没药10g 取5剂,水煎服。 四诊;3月7日。痛定肿消,关节活利,行路不必搀扶,少有颠跛。陆续服药至4月初旬,先后共服药30余剂,病告痊愈,行动基本自如,带药数剂归里。 【按语】历节风又名白虎历节、痛风等,为痹证之一种。其所以名曰历节者,因其痛遍全身百节也。本病主要是由风、寒、湿毒所致;因人体有强弱之分,受病有轻重之别;故治疗时审因辨证尤为重要。偏于风邪者,宜以祛风为主,而佐以除湿散寒之品;偏于寒邪者,应以温经散寒为主,而佐之以疏风燥湿之药;若关节红肿热痛者,则当以清热燥湿为主,而驱散风邪为之佐。但诸痹之治均应辅以活血行瘀之药,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其理至当。如例一耿姓妇,产后四五天即觉下肢酸痛而重,证属寒湿乘虚侵入机体,20天后竞仰卧于床,不敢少动,动则号叫汗出,是因寒凝湿滞、脉络严重受阻所致,故用温经散寒除湿通络加以活血行瘀为法,服药40余剂而痊愈。例二姜姓妇,病之伊始,亦属寒湿所侵,然邪滞经络、郁而化热,故致周身关节炊肿作痛,游窜不定,此属风湿热郁遏经络、凝滞于关节所致,故除通用驱风活络、行血散瘀之药外,则重用清热燥湿之品,从而肿消痛定直至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