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先化顽痰、后调脾胃法治愈痫证一例 梁某,男,13岁。 初诊∶1974年春。 主诉及病史;痫证反复发作已4年余,经某医学院诊断为"原发性癫痫";近月来又频频发作。发时似猪羊惊叫,昏仆着地,不省人事,眼睛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八便自遗,片刻即醒,醒后头昏脑胀,困倦乏力。 诊查∶诊其脉滑而数。 辨证;此属顽痰作祟,蒙阻清窍之候。 治法;治以荡涤顽痰之法,使从大便而解,方投礞石滚痰丸加味。 处方;礞石15g黄芩12g大黄9g牛膝12g白芥子9g正南沉香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按上方加减连续调治3个月余,痫证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由原来数日一发减为数月一发。继以调理脾胃,健脾化痰之法调治。 处方∶怀山药12g扁豆12g茯苓12g谷芽15g苡仁18g红枣15g白芥子9g守上方加减服药半年多,病已不发,精神好转,已能上学念书。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痫证发作时以痰涎雍盛为多见,故治疗应以荡涤顽痰为主,病情好转后着重调理脾胃,杜绝顽痰复聚而善其后。 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胃健旺、运化有权,则痰无所生,故调理脾胃是治本之法。本例初投荡涤顽痰之峻剂礞石滚痰丸,加牛膝以引药下行,加白芥子搜脏腑经络之痰。病情好转后改用轻清甜淡之怀山药、苡仁、谷芽、茯苓之类调理脾胃,收效良好。 十、疏风宣肺为主治愈失音一例 罗某,女,28岁。 初诊∶1980年4月11日。 主诉及病史∶初病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继而声音嘶哑,渐至完全失音。咽喉干燥,呼气灼热,小便赤涩,大便干结。 诊查;咽粘膜掀红,扁桃腺Ⅰ度肿大,舌质深红,苔黄干,脉象浮数。 辨证;此属风热犯肺,肢气不宣,气机闭塞,热邪化火,上蒸咽喉所致。 治法∶治宜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处方;桔梗12g牛蒡子9g蝉蜕6g银花12g连翘9g蒲公英12g青天葵9g生硼砂4.5g玄参15g麦冬12g参叶9g甘草6g 3剂,每日1剂。 二诊;4月15日。服药3剂,语音已出,发热已退,头痛、咳嗽减轻,咽干转润,呼气清爽,其他症状均有好转。药已中病,仍守原方继服药3剂。 三诊∶4月19日。语音恢复正常,上述诸症消失而告愈。 【按语】本例失音是因风热犯肺,壅塞气道,肺气失宣,热郁化火,上蒸咽喉、会厌变病以致声音全失。方中以桔梗、甘草、牛蒡子、蝉蜕疏风清热,宣肺利咽;用蒲公英、银花、连翘、青天葵、生硼砂等苦甘咸寒之品以清热解毒;此《内经》"热泽于内,治以咸寒,以甘缓之"之谓也。然火热之邪最易伤阴耗液,故又以玄参、麦冬、参叶清热生津润肺。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宣肺利咽之功,使声道通畅,咽喉清利而告愈。 十一、疏肝理气解郁法治愈经前头痛一例 王某,女,33岁。 初诊∶1983年8月5日。 主诉及病史;3年来,每次经前3~5天即出现头痛且逐步加重,经潮后则头痛递减,至经净痛止。头痛时常伴胸胁胀闷、乳房胀痛、口干欲吐、心烦失眠、梦多等症。平素月经衍期,先后不定,经量多而色紫暗有块。 诊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紧。 辨证∶此属肝郁气滞。 治法∶治当以疏肝理气解郁为法。 处方∶柴胡9g郁金9g青皮6g川楝子9g当归9g赤芍12g丹参15g川芎3g山栀9g甘草3g 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8月8日。服药3剂,月经虽未来潮,但头痛减轻。照原方再进2剂。 三诊∶8月11日。服药2剂后,月经适来,头痛、胸胁胀闷、乳房胀痛等症比过去大为减轻,但经色仍紫暗,夹有血块,小腹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紧。胸胁及乳房胀减是气滞得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疼痛乃血瘀之证。现月经既至,见血当以调血,故治宜补血活血为主,佐以疏肝理气。方用四物汤加丹参15g、柴胡9g、香附6g、泽兰9g、益母草9g。 连服上方药4剂经净,头痛得止。嘱其下次经前按上法调治。患者遵嘱取药3个月经周期,诸症自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头痛为临床常见疾患,其原因比较复杂。本例头痛特点出现于月经来潮之前,且月经干净后不药而愈。按其病机,此属肝气郁滞、经脉瘀滞所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与督脉会于巅"。肝气郁结,经气失于条达,故见头痛、胸胁胀闷、乳房胀痛;气郁日久,必致血瘀,故见经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专边瘀斑。治当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方中柴胡、郁金、青皮、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解郁;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通络。栀子泻三焦之火而利心胸,导郁火下行从小便而解;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使肝郁得达。气机通调,血行流畅。故头痛、胸胁胀闷、乳房胀痛等症得以消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