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靳士英医案(六)

 一个大树 2021-12-21

九、温补脾肾法治愈肢冰冷一例

岑某,37岁,男。

初诊∶1973121日。

主诉及病史;素体阳虚,常自觉肢冷怕凉,每至冬季,虽南方气温常在10℃以上,畏寒之感仍很严重,即在室内亦觉四肢不温,以点温计测定较常人一般低1~1.5℃左右。因此每届天寒必着棉衣棉鞋及手套始能免于冻伤。平时肢倦易疲,饮食不多,小便清长,夜间尿频尿多,大便微

诊查;见患者手足皮肤不泽,肢端苍白冰冷,微有发青,手掌及足遮微有汗湿,手背及足背干燥而粗,一般均无痛感。唯寒冷过度,时微有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而缓,两尺无力。

辨证;予思此四末凉冷之证,源于脾肾虚寒,阳气不足,不能温四肢之故。

治法法当以温补脾肾为先,方用附桂理中丸加减。

处方熟附子9g吉林参12g干姜9g炙甘草9g桂枝6g

二诊服药4剂后,自觉精神有加,疲劳感减轻,食欲好转,胃纳增加,畏寒已减;唯肢冷尚不见明显改进。舌脉同前。乃加重前方剂量再服。

处方;熟附子15g吉林参15g干姜9g炙甘草9g桂枝9g

三诊;服药4剂后,诸症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再服前方药8剂。然后服自拟之甘泉片,以脏补脏,每日15片,日3次分服。先后坚持服药1年,体重增加,食欲明显改善,睡眠良好,精神倍增,夜尿减少,四末冰冷基本消失,冬日不再冻伤。

【按语】肢端冰冷,以冷为主,色多苍白很少见紫蓝也,一般疼痛甚微,中医认为主要因于脾肾阳气.不足,所以温补脾肾之剂长期服用常可收功。近年来此证已引起国际上之重视,日本汉方医家称之为"冷症",与我国虚寒实为一证也。冷感可见于全身各部位,或一处或五六处不等。发病的原因与体质关系密切,环境因素亦为重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生活模式的改变,如空调冷气的广泛应用,电冰箱的普及,冷饮、冷食、冰凉水果等使此证骤然增多。山木氏认为此证形成缓慢,主要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毛细血管痉挛,热中枢受到抑制所致。治疗宜辨证用方,常见有气滞痰郁、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心肾阳虚等型,常用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加吴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桂枝人参汤等剂治疗。

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愈偏头风一例

谭某,女,33岁。

初诊∶1984125日。

主诉及病史;10余年前始发左侧偏头痛,一般多与月经来潮相一致。每次发作前日先有头沉头胀、精神郁闷不舒,继之左侧眼眶、太阳穴则见剧烈之头痛,并逐渐向全头部扩散,胀痛欲裂,痛苦不堪。常同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用麦角胺咖啡因始见缓解。此次发作,系在分娩之后,因加工毛衣,每每劳动至深夜2点而诱发。

诊查见患者颜面发青,口懒言而且慵张,头眩晕而体蜷卧,兀兀欲吐,不敢转侧。口唇与上肢发麻,左眼眶及太阳穴胀痛剧烈,舌质淡红而胖,苔白而腻。脉弦而数。

辨证为偏头风。考虑为风痰阻络所致。

治法治以化痰熄风,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制半夏9g天麻9g茯苓12g陈皮3g白术9g甘草3g大黄9g

二诊;患者服药1剂即泻下三四行,立觉胸膈宽松,情志舒展,头痛大减。服药2剂头痛顿止。予思"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然患者此病由来已久,且又周期性反复发作,非加搜风通络之药不足以取效也,乃修改前方,继服善后。

处方半夏9g天麻9g川芎9g白芷9g细辛3g地龙9g僵蚕9g茯苓12g白术9g蔓荆子9g陈皮3g

按语偏头痛中医称为偏头风,其病机为邪气流连、阻遏经络、气血壅滞、血脉痹阻,发为头痛;其病因或为痰湿,或为风火,或为气郁。其治法当以祛风通络为主,并以除痰化湿、清热熄风、疏肝解郁等法作针对病因之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古今医家均重视与头风害目之鉴别,以其误诊误治易致眼盲也。张戴人治一妇头偏痛五七年,寻至失明,投大承气始得缓解。傅仁宇《审视瑶函》专立有左右偏头风症一章,指出"左右偏头风,发则各不同,左发则左坏,右发则右坏,人多不为虑,致使失光明"。近代何拯华有头风害目之病案,何廉臣释作脑充血,以为新发明之病理。均以偏头风与头风害目为一病也。实则不然,盖偏头风即今之偏头痛,头风害目指今之青光眼而绿风内障。两病症状类似,病理迥然不同。《眼科龙木论》指出绿风内障"初患头旋偏头痛,额角相牵是绿风,眼眶连鼻时时痛,闷涩生花黑白红"。眼内生花黑白红实讲的是如虹之视。即是说绿风内障之初起虽有偏头痛,必有视蒙、眼痛、虹视,且为常见症状。如辅以测眼压等专科检查,庶几可免误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