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靳士英医案(四)

 一个大树 2021-12-21

六、清热利湿、双补脾肾法治愈淋证一例

左某,35岁,女。

初诊∶1984910日。

主诉及病中∶5年前妊娠期患急性肾盂肾炎。分娩后每遇过劳或发烧感冒即感腰部坠痛,夜尿渐多,尿检不正常,经治时好时坏,但未根除,演变为慢性肾盂肾炎。

数日来腰部酸痛略有加重,微有尿频尿急,无发热畏寒及尿痛。自觉头昏乏力,胃纳欠佳,中段尿培养两次均有大肠杆菌生长,计数每毫升达10万个,尿沉渣红细胞(34),红细胞(12),上皮细胞(-),蛋白(±)。

诊查;见患者面色恍白少华,少气懒言,血压不高,足部略有浮肿。舌质淡红胖嫩,舌尖边红,舌苔白腻,脉弦细微数,两尺虚而无力。

辨证为淋证,湿热下注。

治法;治以清利湿热,通利水道,方用八正散加减。

处方;瞿麦18g18g茅根18g萆薢18g车前草24g牛膝12g生地18g

泽泻12g茯苓15g党参12g白术9g生甘草6g

4剂,煎2次,分服。

二诊服药后,尿量增加,排尿顺畅,尿频尿急明显减轻;唯全身疲乏无力,食思不振,腰酸坠痛尚未好转。舌质淡红胖嫩,苔转薄白,脉弦细无力。辨证为脾肾两虚,余湿未尽。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处方黄芪18g党参12g熟地18g怀山药9g山萸肉9g白芍9g泽泻12g茯苓12g丹皮9g牛膝12g车前草15g

8剂,煎2次,分服。

三诊诸症好转,浮肿消退,尿培养大肠杆菌计数每毫升在1万以下,尿中仍有微量蛋白。舌脉同前。乃在前方基础上加重补阳药物。

处方熟地20g怀山药9g枸杞子9g山萸肉9g泽泻12g茯苓15g车前子9g牛膝12g制附子9g肉桂3g丹皮9g

连服药1个月。

四诊患者自觉体力增强,精神有加,腰痛消失,食欲转好,除尿中仍有微量蛋白外,尿无异常。嘱注意生活卫生,续服肾气丸2个月。

【按语】慢性肾盂肾炎一病多见于妇女,属中医淋证、腰痛等证范围,常久治不愈,用多种抗菌药物无法根治而反复发作,实为一棘手之疾病。中医治疗之要,在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即在急性发作期,常有湿热下注、蓄结膀胱,水道不利引起的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当以治标为先,应及时清利湿热、通调水道、控制发作,诸症缓解后则脾肾虚象明显,此时当以治本为主,治宜补肾健脾,扶正固本,始能收功。

本证经治疗后,虽然诸症消失,尿培养阴性,尿常规正常,但仍有复发之可能。特别是过度疲劳、外感以及经期、性生活、妊娠之不洁均可成为诱发之原因,因此指导患者如何预防、如何讲究卫生非常重要。应用中医中药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转变患者体质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耐心调治。

七、益气养血、活血消积法治愈一例

余某,女,23岁,未婚。

初诊;19611027日。

主诉及病史素来健康,今年4月以来渐感身体困乏,头晕倦怠,并偶见心悸气短。发病后经期不准而量多,一般大潮天,大潮之间又增一次小潮,常持续45天,量少,血色淡。大潮血色红,量多且有血块,并伴腰酸背痛。某院检查脾在肋缘下2.5cm,肝可触及,血细胞减少,骨髓呈增生象,以"血液空虚,骨髓饱满"诊断为班替综合征第一期,建议作脾摘除。由于患家不愿开刀,乃住中医医院治疗。经补气养血,活血软坚之剂治疗2个月,先后服药45剂,于10月初出院。当时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2.5kg。白细胞6100/mm³,红细胞400/mm³。血小板11/mm³,血红素8.7g%。白蛋白3.01g/L,球蛋白2.58g/L

患者出院后,复因过劳,前症又作而来求诊。

诊查;自诉身体困乏,腰酸腿软,四肢乏力,头晕眼花,夜睡不宁,多梦。食思尚可,二便正常。本次月经于1026日来潮,量多且有血块,伴腹胀腰酸。面色白少华,唇淡,舌质淡,苔少,脉弦滑略沉。脾在肋缘下2cm,肝可触及边缘,质尚软。

辨证为气血亏虚,兼有腹

治法治以益气养血,宁心化积,方用人参养荣汤合枳术丸加减。

处方吉林参9g黄芪24g白术12g茯苓9g当归9g陈皮6g熟地12g阿胶9g杭芍9g内金9g丹参9g生牡蛎24g枳壳6g

5剂,煎2次日服1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月经已渐干净,血量减少。症状大致同前,面色苍白,微有浮肿,舌脉同前。查血自细胞4300/mm³,红细胞270/mm³,血小板75000/mm³,血红素10.1g%。嘱续服前方药10剂。

三诊患者自诉月经又将来潮,自觉面部浮胀,头微眩,腹部发胀,食思尚好,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无力。根据患者气血双亏情况,当加强扶正药物,乃去牡蛎,黄芪量加至30g,当归加至12g。嘱续服前方10剂。

四诊;患者经近月之调治,自感诸症减轻,体力好转,面容渐有血色,食欲转好。舌脉同前。乃在上方中加三棱、莪术、鳖甲,以加强活血化瘀软坚之力。嘱连服药10剂。

五诊;患者自觉症状日趋好转,精神愉快,体力增加,面色、唇色转趋红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微滑。查血红细胞400/mm³,血红素10.6g%,血小板132/mm3,白细胞6350/mm³。乃调整方剂。

处方党参12g黄芪24g白术9g当归12g白芍6g熟地12g枳实6g三棱9g莪术9g生内金9g鳖甲9g茜草9g

嘱服药10剂。

六诊;患者自觉病情明显好转,气力有增,食欲增进,体重有所增加。舌脉同前。嘱续服前方药10剂。

1229日查血;红细胞430/mm³,血红素11.8g%,血小板172/mm³,白细胞6300mm³。左胁下痞块略有缩小。

见患者病情稳定,乃守补气养血、活血去瘀之大法,坚持内服中药半年有余,血象长期保持正常范围之下限,左胁痞块长期保持在肋缘下1cm左右,能坚持正常工作。两年后结婚,婚后生一男一女,随访20年未见恶化。

【按语】腹部痞块,在辨证中首宜区分瘢疲。由渐而成,有形而坚硬不移者为,其病多在血分随触随发,时来时往,或胀或痛,无形而动者为,其病多在气分。本证痞块在左胁下,状如旋盘推之不移,当为腹,病情初起,又为早期。治疗主要在知攻补之宜,盖因此病实为虚实夹杂之证,既有气血两亏之虚,又有痞所积之实。医者往往投鼠忌器,攻补两难,虚中夹实,难求速效。治疗中注意攻邪不伤正,扶正不碍胃,适时根据辨证调整药味。在攻邪中,应合理择用攻削消散、通瘀软坚诸法;在补虚中,应充分考虑气血阴阳通补之辩证关系。一般积势缓,攻补两有不便者,当先调理脾胃,常用洁古枳术丸;血瘀所作者,宜养血活血、祛瘀化瘢,常用清任之血府逐瘀、膈下逐瘀等方;痞块坚硬难消者,又应辅以消导软坚之法。总之,治瘤之要在于攻之宜缓宜曲,补之忌涩忌呆。叶天士有谓∶"攻坚过急,药先入胃,徒致后天之气乏,胀病必致矣。俗有痞散成蛊之说,可为治此病之戒律"。信是斯语,真经验之谈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