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甘温除大热法治愈术后高热一例 袁某,女,40岁。 初诊∶1976年6月9日。 主诉及凝病中;1976年5月12日行朋囊切除术。曾取出结石49块,每块大约1。术后第4天即有十二指肠狭窄,通过不良,于6月2日行胃、空肠吻合术,术后4天开始发高热38~39℃,伴大汗出,右下腹疼,经穿刺后抽出脓汁约50ml,此后曾用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多黏菌素、制霉菌素及氟美松等,并用清热解毒之中药,但仍高热不退,不能进食,周身无力。 诊查∶患者面赤神烦,汗出身灼热,皮肤有黄疸,不能进食,但无大渴引饮,二便通畅,胸腹无满痛腹胀等;舌质红绛而嫩但不干,上有黄苔;脉象数,重按少力。 辩证∶气虚发热。 治法∶甘温除热。 处方∶柴胡15g升麻10g黄芪30g白术10g党参30g当归15g赤芍15g茵陈30g陈皮10g甘草6g姜、枣水煎为引 二诊∶服上药3剂后,热势降低,汗出多,口渴,但不喜冷饮而喜热饮,且能进食,黄疸略减,体力精神较前好转,舌质红绛较前变浅,黄苔亦减少,脉细少力。继服前方五剂。 三诊∶体温已降至37℃,每日进食较前增加二三两,精神好,已能坐起,无明显不适感,5天后已能下地活动。 上方加丹皮10g,柴胡减为10g,升麻减为5g,此时腹腔引流液极少,全身情况好转,观察近一个月,体温始终正常而出院。 【按语】发热不等于热邪,此极易被人忽略,尤其见到高热,多首先考虑清热,而往往不考虑其他问题,此为临床常使治疗误入歧途的现象。该患者施两次手术,本已体虚无疑,又经西药抗炎等,治之不效。其证虽发热多汗,但喜热饮;舌质红绛但较嫩而不干,脉虽数而重按少力,用补剂后脉反趋沉小,均证明此热为正虚所致,故进寒凉而发热弥甚,需甘温才能除其虚热。黄疸乃虚中有瘀,故加用茵陈、赤芍等化瘀退黄之品,以兼顾其实邪。 七、益气、温阳、化瘀法治愈顽固性心绞痛一例 孟某,男,66岁。 初诊∶1991年9月4日。 主诉及病史;患冠心病5年,近3个月病情加重,心前区痛如针刺,牵及后背,日发十余次,疼痛难忍,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均无济于事,饮食、睡眠欠佳,大便略干。 诊查∶血压140/100mmHg,面色萎黄不泽,痛苦面容,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紧。心电图∶TavF、V.5倒置。 辨证∶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温阳化瘀。 处方∶瓜蒌15g薤白10g半夏10g桃仁10g丹参20g红花10g川芎10g降香10g郁金10g元胡10g火麻仁30g,7剂 二诊∶心绞痛次数不减,但痛的程度减轻,便燥,脉舌同前。 前方加乌贼骨10g、熟大黄10g、黄芪20g、细辛3g、吴茱萸3g,7剂。 三诊∶每日心绞痛五六次,程度大减,大便已调,睡眠仍欠佳,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上方加远志20g、灵脂10g,7剂。 四诊;每日心绞痛一两次,程度轻,持续时间短;睡眠已好;脉弦细,稍有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原方又进7剂,疼痛基本消失。 复查心电图已恢复正常,血压130/90mmHg。 【按语】该患者为虚中夹瘀,首用化瘀之桃仁、红花、川芎、丹参及宽胸豁痰之瓜蒌、半夏和宣阳理气之薤白、郁金、元胡效果不著,继则前方基础上更重用黄芪以益气化瘀,又加吴茱黄、细辛、灵脂以温中理气止疼,而获较满意的疗效。对心绞痛起到了温、通、化瘀、理气、止疼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