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仰先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四、利胆祛瘀、益气兼阴法治愈瘀胆型肝炎一例

颜某,男,31岁。

初诊1988331日。

主诉及病史∶黄疸持续不退已10周。患者于去年年底曾食毛蚶,今年114日忽感周身乏力,纳差、发热,检查肝功能不正常,某院门诊拟"甲肝"收入病房。入院后经保肝退黄等治疗,谷丙转氨酶从880U降至正常,但测定总胆红素为332mg/L。入院治疗已10周,黄疸持续不退,今拟诊"瘀阻型肝炎"邀请中医会诊。刻下自诉肝区疼痛,食欲尚可,食喜冷,但食后觉腹胀甚,口干苦,寐差,皮肤瘙痒,汗出不畅。大便量少不爽,质薄色黄,表面如油,小便色深黄。溏

诊查∶精神不振,两目深黄,皮肤黄紫且干燥。肝大肋下二指,按之作痛,脾肋下未及。舌苔糙厚,脉弦数。

辨证∶肝胆湿热,瘀阻血脉。

治法∶清肝利胆,解毒祛瘀。

处方∶茵陈15g川军(后下)5g炒栀芩各6g龙胆草15g当归15g红藤20g败酱草30g甘草6g柴胡5g赤白芍各15g枳实5g凌霄花15g车前子(包)15g

二诊47日。药后腹胀、肝痛减轻,皮肤仍瘙痒;大便稍爽,质薄,日1行。舌苔厚腻,脉弦数。

处方∶上方川军增至8g,凌霄花增至18g,再服14剂。

三诊423日。复查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为110mg/L1min胆红素为30mg/L,谷丙转氨酶及浊度试验正常。肝区胀痛及皮肤瘙痒已不明显,但口干、心烦,睡眠不佳,疲乏异常,动则气急手抖。小便渐清。大便日1行,虽较软但已成形。舌苔薄腻,脉细数。前方获效,依法加调补气阴之品治之。

处方∶茵陈15g川军(后下)9g炒栀芩各6g柴胡5g赤白芍各15g生地黄12g枳实5g甘草6g生米仁30g龙胆草15g当归15g

生晒参2g,西洋参2g,另煎代茶,日2次。

上方药服用7剂,复查总胆红素为62mg/L1min胆红素21mg/L,又加服药7剂。药后黄疸渐退,皮肤瘙痒消失,睡眠转佳,肝肋下刚及,二便亦调。复查总胆红素降至57mg/L1min胆红素降为12mg/L。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继续服用中药,以三诊方增损续进,其中川军用至12g721日复查,黄疸尽退,肝功能全部正常。后又检查2次,俱告正常。半年后即恢复全天工作。

【按语】本例系瘀胆型肝炎会诊时的病情,表现为一派肝胆湿热之象。其病机是湿热相搏,郁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故方取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加减,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凉血退黄为法。考前二方中都有大黄,今患者的大便稀薄,是否能用之?作为治疗黄疸的几张古代名方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等,均用大黄。古贤今人治疗黄疸均十分推崇它,认为大黄配伍茵陈,有较理想的退黄效果。但一般文献认为大黄仅用于热重便结的病例,对湿重便溏者则不相宜。实际上大黄具有攻积导滞、行瘀凉血、利胆退黄、泻火解毒之功,对湿重热重的病例,用之皆宜。乔老在实际治疗中运用大黄,就是取其行瘀凉血、利胆通腑之功,既生用又后下,而且从初诊至三诊用量逐渐增大,患者出院后大黄一直用至12g,而无不良反应。使用生大黄的依据在于,尽管本例患者的大便质稀薄,但注意是排便不爽、量少色黄、表面如油的特点,加之腹胀、舌苔糙厚、脉弦数,此系湿热壅肠、腑气不畅之象征,但用大黄而无妨。事实证明,对本例患者使用大黄后,不仅无腹泻之弊,反而使大便由不爽而爽,由质薄而成形,同时其他临床症状渐消,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及1分钟胆红素逐次下降,虽非大黄一味之专功,但其重要性可见矣。同时,大黄还具有另外两方面的作用∶一则与赤芍、当归等活血之品相伍以活血祛瘀;二则与凌霄花相配可凉血祛风止痒。大黄"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张锡纯语),具推陈出新之功,使用该药不但能利胆退黄,还能祛瘀活血。改善肝郁血。凌霄花,也是一味活血祛瘀药,功能凉血祛风,可用于周身瘙痒。临床上,乔老常喜用川军配伍凌霄花,治疗皮肤瘙痒症。总之,一味大黄,功兼利胆通腑、祛瘀活血、凉血止痒之效,配伍于处方中实为画龙点睛之妙。

生晒参、西洋参煎汤代茶饮服,是乔老临床扶正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两参合用,有较强的益气、养阴之力,其合煎的剂量、比例,皆视病情之需要而定。本例患者在第三诊时出现了口干、心烦、睡眠不佳、疲乏异常、动则气急手抖等症状,实际上初诊时"正虚"即已存在,但当时"肝胆湿热"证为主要矛盾,当湿热渐清、"正虚"也随之逐步突出。结合肝"体阴用阳"、为藏血之脏,本例口干心烦、睡眠不佳、疲乏异常是为气阴两亏,故治当扶正补益,急用生晒参、西洋参合煎,以益气、养阴,加强体质,促进其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