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新民,彭秋龙 作者单位 | 立信会计出版社有限公司 DOI | 10.19619/j.issn.1007-1938.2021.00.067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赵新民, 彭秋龙.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历史贡献及经验启示[J]. 出版与印刷, 2021(5): 94-103. 摘要 | 立信是我国会计事业的先锋探索者,在引进西方会计学术思想和传播会计专业知识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出版的立信会计书刊是中国优秀会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建立背景,阐述了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概况,总结了其历史贡献及经验启示,以期为新时代出版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 立信会计;出版;潘序伦;会计学术思想;历史贡献 → 查看HTML全文 一、引言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信会计书刊是中国优秀会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由潘序伦主持和创办的近现代会计刊物;二是1912年1月至1941年5月由潘序伦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立信会计丛书”;三是1941年6月至1949年9月由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出版的图书。需要指出的是,正是潘序伦先生创办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在1941年之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设置编辑科,由潘序伦亲自领导,配备一批专职人员,从事编译工作;1941年6月,潘序伦先生与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主持的生活书店集资创办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国会计出版历史的缩影。研究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追溯会计出版文化、探寻会计学术出版路径、探索会计出版发展规律、完善会计学科理论体系以及加强企业文化内涵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发展模式也可以为当代出版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建立背景 1.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大量西方思想文化著作被翻译出版,如严复和林纾等学者开始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学。在此背景下,西方会计理论著作也逐渐被翻译和出版。从会计图书方面看,1905年蔡锡勇翻译的《连环帐谱》开创了介绍西式簿记的先河,为我国近现代会计出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41年潘序伦发表了《论连环帐谱》[1],对其进行了述评。从会计期刊方面看,1926年国立东南大学上海商科会计学会创办了《会计学杂志》,邀请潘序伦撰写发刊词。这为潘序伦主持和创办近现代立信会计刊物提供了思想根源。 2. 革新会计的现实需要 从主观因素看,潘序伦学贯中西,既有很深的国文造诣,又系统学习了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与知识。从客观环境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式会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亟须对会计进行革新。潘序伦不仅认识到当时旧式会计的局限性,而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期望通过出版书刊来达到传播会计知识、培养会计人才的目的,推动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3. 受著名出版家的影响 潘序伦受出版家邹韬奋、王云五等人的影响较大。第一,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创建受到了邹韬奋、王云五等出版家的支持。1941年在王云五的支持下,潘序伦从商务印书馆收回了“立信会计丛书”等图书的版权,与邹韬奋主持的生活书店合资创办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第二,经查阅史料发现,潘序伦不仅在《生活》周刊上发表了《求学与任职合而为一》《会计师秘诀》等文章,还在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周刊》上发表了《怎样研究会计学?》等文章。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周刊刊发的文章中有涉及邹韬奋与潘序伦书信往来的内容,有一定史料价值。邹韬奋、王云五等出版家的办刊理念、管理方式和风格对潘序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如《立信会计季刊》的作者可选择该刊刊物或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书籍作为稿酬,而商务印书馆的刊物也在实行这一稿酬支付方法。 4. 受学术环境的影响 在近现代,我国各个学术领域均出现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在这个古今学术调适、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一批学术大师既保持独立的思想和强烈的求知欲,又坚守气节,潜心学术研究,对功利因素考虑较少,更多的是责任担当与初心使命。一方面,从出版界来看,近现代出版家如张元济、邹韬奋等人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为近现代出版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从会计界来看,近现代会计学术氛围日益浓厚,1934年潘序伦与林襟宇、卫挺生、雍家源、徐永祚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会计学社,该学社章程中有一项职能是编译会计书报,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会计出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概况 1. 近现代立信会计期刊 笔者借鉴董昕[2]的方法,按照所属机构,将近现代立信会计期刊分为学校类期刊和事务所类期刊;按照刊物内容,将其分为学术研究性、兼具学术性与资料性、联谊性、兼具联谊性与学术性四类期刊。近现代立信会计期刊概况见表1。 表 1 近现代立信会计期刊概况 2. 近现代立信会计书籍 笔者按出版者、出版时间将近现代立信会计书籍分为两个阶段,即 1912 年 1 月至1941 年 5 月及 1941 年 6 月至 1949 年 9 月,分割点为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的成立。据统计,仅就 1941 年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成立以后的图书出版情况来看,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从 1941 年成立至 1945 年迁沪前夕,先后供销内陆簿记会计书本 30 余万册,会计账簿表单 25 万余本。迁沪一年余,该社销售会计书籍 12 万册。按书籍内容,笔者将其分为簿记类、会计审计教材类、会计审计制度类、会计审计实务类、会计学术研究类、政府会计类、成本会计类、行业会计类、法律法规类和商业类。近现代立信会计书籍出版概况见表 2。 表 2 近现代立信会计书籍出版概况 四、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历史贡献 1. 红色出版事业和革命事业的支持者 1941年,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挠,中国共产党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的纸张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潘序伦以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的名义与中共地下党合办造纸厂。纸张经过包装后盖上“重庆立信图书用品社”的红色大印,顺利抵达目的地重庆。这一举措的效果显著,《新华日报》的纸张得到充分供应。 立信会计出版事业还孕育了众多革命人士,其中包括顾准和顾雪庄。顾准先后参与编写了《银行会计》《银行会计教科书》《中国政府会计制度》等书。顾准在编辑刊物的同时,又兼职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编辑科工作。立信是顾准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对于顾准的早年革命活动,潘序伦早有察觉,却从未干预过。立信的职业身份为顾准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庇护,也为顾准的未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位爱国进步人士顾雪庄于1946年进入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工作,1947年春,他与同事创办了《寒友》,宣传进步思想。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的青年职工都将顾雪庄视为良师益友,并有不少人在顾雪庄的启发下走上革命道路。 2. 西方会计理论和思想的传播者 20世纪30—40年代,潘序伦征集国内外专家撰写文章和编译书刊,出版书刊达200余种。从期刊方面来看,近现代立信会计期刊在会计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会计季刊》《立信会计季刊》《会计学报》在会计改良与会计改革的学术争鸣上,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其次,这些刊物介绍了国内外书报资料,促进了会计学术传播,如《立信会计季刊》不仅有“立信会计丛书”的宣传介绍,而且设置了书报评介栏目。最后,《立信月报》《立信会计月报》《立信月刊》等刊物兼具学术性与资料性,对于普及会计知识和传播西方会计思想具有重要媒介作用。 从图书方面来看,历经多年,潘序伦主编“立信会计丛书”,将西方会计教育和会计学术思想引入中国。美国学者劳伦斯(W.B.Lawrence)的《成本会计》是当时美国会计界的权威之作,不仅被欧美各大学用作教材,而且被各国成本会计家用作参考。《劳氏成本会计》是潘序伦根据劳伦斯的《成本会计》翻译而成。潘序伦编译《劳氏成本会计》等书,促进了西方会计思想的引进与传播,推动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随着《劳氏成本会计》《陀氏成本会计》等经典会计书籍的翻译和出版,西方会计思想的传播日益广泛,国内工商企业开始逐渐采用先进会计方法。 3. 统一会计名词的奠基者 从期刊方面来看,《会计季刊》1931年第2期及1932年第3期分两期刊登了《会计中西名词对照表》一文,可见编者已经意识到统一会计名词的重要性。《立信会计季刊》1934年第5期转载了由《大公报·经济周刊》发表的王国忠的书评文章《评会计名辞汇译》。该文提出,由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名辞讨论会”编纂的《会计名辞汇译》(1934年初版)包括2200余条名词,内容丰富,选译较恰当,编纂较得法,属于精品力作。若会计界人士都将此书作为参考,“则我国会计著作界中译名之统一,为期当不远也”。[3]《立信会计季刊》1934年第6期刊发了丁佶的《会计名辞汇译补遗》,以及丁佶、南开大学商学院和复旦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会计名辞讨论会撰写的《〈会计名辞汇译〉之商榷》。《立信会计季刊》1941年第13期刊发了由潘序伦与黄组方撰写的《国立编译馆“会计学名词”之商榷》及由复旦会计学社撰写的《国立编译馆会计学名词初审本之审查意见》。 从图书方面来看,1934年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附设的“会计名辞讨论会”编纂《会计名辞汇译》。该书序言中提及,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编辑“立信会计丛书”及《立信会计季刊》过程中深受“译名无一定标准”的困扰,虽然有朱祖晦等人编写的《会计名辞试译》一书可供参考,但其尚不完备,因此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基础上搜集补加会计名词进行翻译,并重新翻译部分已有英文名词。《会计名辞汇译》收录的会计名词较《会计名辞试译》多一倍以上,且设置“原有译名”“拟定译名”“暂拟译名”多栏,以示区别,使读者易于理解。此外,《会计名辞汇译》还将“原有译名”一栏名词的来源及其著译者,附表于后,以资索引。 会计名词的统一问题源于西方会计学术引进过程中由翻译造成的译名分歧、讹误疏漏。近现代会计学术的发展须以统一会计名词为基础。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对于会计名词的统一给予了极大关注,不仅发表了一系列非常有影响力的文章,而且从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的各个方面参与会计名词的统一工作,如著书撰文、开展学术交流会等。即使从现在来看,这些文献也仍然对我国会计名词的翻译追溯等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法规与制度建设的推动者 从期刊方面来看,《立信月报》1936年第4期刊发了《潘序伦李文杰等呈请修改破产法》。该文指出,潘序伦等根据从业经验,认为当时的破产法有诸多待完善的地方,如由于破产法内未设置简易破产程序,对于破产事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因此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避免浪费资源,潘序伦等人建议修改破产法,创行小破产制度。《立信会计月报》1942年第5期刊登了顾询的《〈非常时期工商业提存特别准备办法〉之商榷》和王逢辛的《如何建立新式会计制度》。顾询和王逢辛既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成员,又是近现代会计界的知名人士。由此可以看出,近现代立信会计期刊刊发了不少对于当时许多重要法规制度的修订建议,不仅推动了我国商业和会计法规制度的进步,还为研究近现代商业和会计等领域的法规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和线索。 从图书方面来看,近现代立信会计书籍中涉及法律法规的有数十种。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张肇元所编《新公司法解释》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立法除了要征求行政机关的意见,社会各界的意见也应该尽量采纳[4]。从立信会计书刊刊载的文献来看,潘序伦和马寅初都认识到,我国法规与制度建设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法规制度,又要考虑我国国情,同时还要充分吸纳社会各界的观点和意见。这也成为未来制定法规制度的重要考虑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在近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有限的条件下,尤其是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出版商业和会计等领域的法规对于完善法规制度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5. 会计学术与会计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者 《立信会计月报》先后刊发了潘序伦撰写的《我国会计学术与会计职业之回顾与前瞻》和《我国会计学术与教育之回顾与前瞻》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在会计界和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会计学术与会计职业之回顾与前瞻》一文更是被《银行周报》《正谊会计月刊》等多家刊物刊载。在《我国会计学术与会计职业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潘序伦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会计发展历程,其次列举了1912—1939年我国会计学术取得的各项成果,最后分析了抗日战争对会计教育和会计职业的影响。潘序伦指出,除了西南联大、复旦、光华、大夏等校设有会计科系,重庆大学也开始设置会计系。会计专修班等不同形式的会计教育也在蓬勃发展。“此种现象,固不仅足以证明会计事业前途之光明有望,新中国光明之前途,亦于此卜之矣。”[5]潘序伦对会计行业的瞻望,也为会计学科的前进方向提供了指引和参考。 在会计职业发展方面,近现代立信会计期刊刊发了大量会计职业类文章。以其刊发的潘序伦著作为例,《立信会计季刊》1933年第2卷第1期刊发了《中国之会计师职业》一文,《立信会计月报》1941年第1卷第1期刊发了《我国新兴的会计职业》一文。此外,潘序伦撰写的《会计师业概况:研究职业分析之一》一书于1928年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出版。在潘序伦的主导下,近现代立信会计书刊在推动会计职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民众开始逐渐了解会计师的性质与作用。在这些文献的影响下,学生和社会人士都能够对会计职业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其做好职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6. 会计诚信文化的倡导者 无论是会计学术、会计职业抑或会计教育,都离不开会计诚信思想。作为会计诚信文化的首倡者,潘序伦将会计诚信思想融入办刊、写作、执业、教育、学术等实践活动中,开创了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先河。诚信已然是近现代立信会计期刊的鲜明特色。 前述的《中国之会计师职业》等文章提出,学识、经验、才能及道德是会计师成功的关键要素,而诚信是重中之重,是会计师职业的立身之本。潘序伦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会计师职业的存在,是为了保障社会信用制度行之有效。他教育学生说:“新式会计之功能,以立信为之基石;必基石稳固而后可以尽其功能。” 潘序伦取“民无信不立”之意,将创办的事业命名为“立信”。诚信文化是潘序伦创建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之根基。潘序伦提倡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立信人。 7. 会计人才的培育者 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在沟通学术、辅助教育、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当时大部分学校因苦于无法找到合适的中文教材而采用英文教材,潘序伦主编的“立信会计丛书”中包含各类会计教材,不仅及时满足了培养会计人才的需要,也因其内容精湛丰富受到诸多师生的称赞。第二,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锻炼了一批干才。《会计季刊》《会计学报》等刊物均是由立信会计学校同学会创办,这不仅给予学生锻炼成才的机会,而且促进了会计知识的传播。顾准等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第三,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所获的部分收入用于反哺会计教育,为培养会计人才做出了贡献。这也是潘序伦“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的思想来源。 8. 提升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助推者 我国会计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如商代开始出现“官厅会计”,周代已经建立了财计制度,但在古代,我国会计发展进程较缓。“商事经营,久见鄙于士林,因而会计之学,亦被目为市侩之术,故不为学者所注意也。”[6]由此可见,受“耻于言商,耻于言利”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近现代以前,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较低,受到的关注较少。提升会计的社会地位有多种途径,其中包括加强会计学术研究、开展会计教育、宣传会计职业等方面。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在提升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阵地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潘序伦提倡会计人员发挥主动性,在主张会计人员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同时,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呼吁社会关注会计的重要性。潘序伦提出,“会计界人员是全面抗建工作中的盐。怎样说呢?盐在食品中间,不仅给予人生以必要的原料,且调和了食品的滋味,更紧要的是对于食品和身体,发生了防腐的作用”[7]。 五、近现代立信会计出版事业的经验启示 1. 明确出版宗旨:沟通会计学术,发扬会计文化 从表1中的办刊宗旨可以看出,研究会计学术和传播会计知识是近现代立信会计期刊的两条重要主线。即使是在战争时期,潘序伦和众多立信同仁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们迎难而上,在轰炸声中,在艰苦岁月里,将立信会计出版事业坚持了下来。这就是担当,是一代代立信人的“此心安处”。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自成立以来,就以“发扬会计文化,供应会计食粮;沟通会计学术,制售会计工具”为宗旨。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办社宗旨为该社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也是该社能够延续至今的重要“法宝”。从1941年到2021年,立信会计出版社已经走过了80个春秋。潘序伦曾经提出,“虽然学术公器非一地一人所能知,固贵于随先进之学术,而步其后尘,尤当有创获之精神,以勇往迈进,此会计学术,所以尤在吾人之加以精深的研究也”[8]。虽然当前出版业面临的形势与以往迥然不同,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 确立编译原则:切实合理,通畅易懂 潘序伦在主编“立信会计丛书”过程中提出了以下编辑原则:一是材料必须切实,二是说理不厌详明,三是编制注重合理,四是文笔力求畅达[9]。材料必须切实是指书的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原则,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著作,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说理不厌详明是指要多采用案例,尽可能让学生能有效掌握相关知识点。编制注重合理是指各章节的编排要遵从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逻辑顺序,以便于学生学习。文笔力求畅达是指应尽可能做到语言通畅、通俗易懂。从本质上来说,“立信会计丛书”之所以广受读者认可,其关键原因在于编者坚持了教、学、做三者的结合。潘序伦“对于会计一科,学于此,习于此,执业于此,而衣食寝处于此者,先后几二十年”[10]。 潘序伦在选取《会计名辞汇译》中的名词译名时,确定的选取原则为“第一要件在于涵义切当,第二要件在于习用普遍,第三要件在于用字简赅”[11]。一个单词的译法,往往需要长时间地反复思考。译者不仅需要深厚的功力,更需用心而不苟且。潘序伦在选取会计名词译名时非常慎重而严谨,当存在分歧时,他通过比较各家不同意见,认真研究后再决定译名,并将其主张的理由详列于后。潘序伦确立的编译原则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3. 弘扬诚信文化:信以立人,信以立社 诚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今中外共同的价值追求。孔子曰:“民无信不立。”西人谚云:“诚信是无上良策。”从孔子诚信治学、季布一诺千金到李苦禅烧画,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践履诚信。深厚的诚信文化底蕴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从根本上来说,诚信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和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诚信对于会计、出版、学术而言,都不可或缺。 诚信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立业之本、发展之道、生存之基。从企业内部文化来看,诚信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价值核心。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诚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出版诚信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出版企业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诚信立人和诚信立社。 4. 坚持独立包容:学术之独立与包容 从个体来看,独立精神是历代学者的重要治学传统。试想,如果学者一味揣摩风气、迎合潮流,学术的独立性又从何谈起?学术的独立不是为了独立而独立,而是学者对学问与人生的真实领悟,是学者品格与道德情操的展现与流露。学术必然存在争议,学术的进步也有赖于学术争鸣。若没有学术包容,则浩瀚的书海中必然会缺失不少优秀作品,尤其是对于掌握着采用权的出版者而言,责任不可谓不重。 从行业来看,学术独立和学术包容对于促进教育与出版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近现代,出版与教育实现了紧密结合。因此,学人办刊既是重构中国学术的时代呼唤,也是中国思想、学术多元化的重要表征[12]。学术独立与学术包容既有利于彰显大学精神,也是探索大学出版改革的重要路径。 5. 创新发展模式:三位一体,产学结合 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有诗云:“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从教育到出版是不少近现代出版家的职业路径选择。潘序伦因管理会计师业务而感到我国会计人才匮乏,于是决定创办立信会计学校。潘序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包括立信会计学校在内的众多国内会计学校没有合适的会计教材,大部分采用的是英文教材,颇感不便。鉴于此,潘序伦开始组织杨汝梅、顾准、王澹如、张心澂等人编写“立信会计丛书”。 潘序伦创建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立信会计事业不仅是职业教育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出版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会计只有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版只有创新,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无论是出版行业还是会计行业,都需要有与时俱进、勇于探索的精神。 6. 涵养奉献精神: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潘序伦认为,一个人多了财富,首先应当考虑用财之道,应当把多余之财,用于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事业上。[13]从参与设立“思源助学基金”到捐资建校,潘序伦始终都在践行这一主旨。“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是潘序伦一生聚财、用财的目的和归宿。[13] 奉献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出版人的奉献精神广义上是指出版人应有家国天下的价值理念,狭义上是指出版人应坚守文化岗位,甘愿“为他人作嫁衣”。 7. 提升职业素养:学识、经验、才能和道德 编辑的职业素养是编辑实现个人价值、坚守职业道德、提升出版质量的有效保障。一流的编辑才更有可能造就一流的出版物,这也是编辑职业素养话题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百年前,对于新兴的会计师职业,潘序伦认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师应从学识、经验、才能和道德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这可以为提升新时代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提供借鉴,其对于新编辑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足的学识是编辑胜任岗位的基础。学识通常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来获取的。因此,编辑应筑牢基础,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二,丰富的经验是编辑承担审稿工作的有力保障。常言道,熟能生巧。编辑人员只有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效抓住机遇。第三,才能是编辑的关键能力之一。潘序伦认为,会计师应具备的才能包括“精细敏速之观察,公平准确之判断”“机警温和忠勇诚实之性格”“勤奋缜密而有规则之习惯”。[14]这些才能也是编辑应该具备的。第四,道德尤其是诚信被潘序伦认为是会计师的核心素养。新时代、新媒体和新环境对编辑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的职业道德关系着编辑能否把好政治关、学术关,关系着出版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8. 培育工匠精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一方面,潘序伦严谨治学,在会计学术问题上不断探索;另一方面,潘序伦在会计实践、教育实践、出版实践中不断精进。潘序伦在立信会计出版事业中确定的编译原则,是其发扬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对于提高立信会计书刊的质量至关重要。工匠精神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出版企业品牌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出版业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结语 立信会计出版事业是会计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者,是会计前进道路的先行者,也是会计出版事业的探索者。潘序伦曾经提出:“俾国内会计事业,随文化学术之推进而臻于发扬光大,此本社之初志,亟愿国内会计学者、同业先进,有以辅助而砥砺之,则甚幸。”[15]“发扬会计学术,建立会计教育出版高地”,始终是立信会计出版社的宗旨。复社以来,立信会计出版社累计出版专业图书7000余种,从基础会计到行业会计,从技能实务到智能财务前沿,一应俱全,时改时新。近年来,立信会计出版社荣获多项国家和上海市重点规划图书项目。 “十四五”是立信会计出版社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生产制造型到知识服务型转变的关键时期。新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会计实务、会计学科建设与会计学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紧跟时代步伐,成功申请设立上海市会计学出版中心,增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数字出版中心,继续担当起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在智能财务、科技金融等方面策划、出版一系列前沿研究成果。立信会计出版社将承继80年荣光,在融合发展中努力寻找支持与服务会计科研和教学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繁荣财经专业教育及学术发展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Title :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and Experiential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Lixin Accounting Publishing Business Author : ZHAO Xinmin, PENG Qiulong Author Affiliation : Lixin Accounting Publishing House Abstract : Lixin is a pioneering explorer in China's accounting business, 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accounting academic ideas as well as the dissemination of accounting expertise. Furthermore, its Lixin accounting books and journals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China's excellent accounting history and culture. Studying the modern Lixin accounting publishing business has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not only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Lixin accounting publishing business, but also explains the overview of the modern Lixin accounting publishing business and summarizes both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and the experiential enlightenment,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enterpris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 Lixin accounting; publishing; PAN Xulun; accounting academic idea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编辑:许彤彤 审核:靳琼 熊喆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