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给儿子请老师,老师问: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回答4个字

 尚雅轩 2021-12-21

众所周知,在我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名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说,作为父母既然抚养了孩子,就应该好好教导他们,这是父母应尽的责任。等孩子上学了,老师也应该对其从严教育,切不能敷衍搪塞,而耽误他们的未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血缘宗亲社会里,家庭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譬如像孟母三迁、画荻教子、程门立雪等,无不是历史上教育孩子的著名典故。

可以说自古以来,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就非常重视,尤其是处在帝王家的皇子们,良好的教育更为重要。比如,对于从社会最底层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来说,由于家境贫寒,读书也不多,所以他更是格外注重自己子女的教育。

朱元璋在得势以后,便决心给他的后代聘请最好的老师,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随后,朱元璋就给儿子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儒来当老师。可毕竟朱元璋的儿子不是一般学子,老师便问道:“不听话能打吗?”身为严父的朱元璋于是回答了4个字,让后世盛赞不已。

一、草根出身,天资不凡

被称为“布衣天子”的朱元璋是真正从社会最底层坐上龙椅的人,他在公元1328年10月21日出生在现今安徽凤阳的一座小乡村,是一户非常贫苦的佃农家的第四个儿子。

拥有这样出身的小朱元璋自然没有太多机会读书,因此,他仅仅上了几个月私塾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当了一个放牛娃,而他放的也不是自己家的牛,而是地主刘德家的牛。

关于朱元璋当放牛娃,曾经有这么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有一天,一起放牛的玩伴感叹说从小到大都是吃粗粮,他们什么时候也能尝一尝肉的滋味。朱元璋一听,果断将地主家的一头小牛宰杀烹煮,和玩伴们吃了一顿美滋滋的牛肉,满足了口腹之欲。

此举乍一看十分莽撞,这要怎么向地主交代呢?但小小年纪的朱元璋早有准备。他先是将牛尾巴插进石头缝里,等地主找上门的时候,就说牛掉进石缝里面去了。地主过去用力一扯,果然得到一条牛尾巴,这时小朱元璋又告诉他,你把牛的尾巴扯断了。

这个故事反映出朱元璋不只是大胆,而且非常聪明,这样聪明的他自然不会是当时文人口中所说的文盲。

诚然,朱元璋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上私塾的时间也不长,但不同于当时的文人坐在书斋里学习四书五经,纸上谈兵,他一生研读的都是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而且是好学勤勉的他自学而来的。

公元1353年,云游四方的朱元璋在儿时玩伴的邀请下加入了红巾军,正式加入了抗元行列,这一年的朱元璋刚好二十五岁,投军后的他作战英勇,精明机智,深得统帅郭子兴的赏识。

随后,朱元璋带领义军在群雄并起的元末南征北战,一路攻城略地。每当攻下一座城池,他就会把当地的著名大儒请来,虚心请教,让大儒们为自己释疑解惑。由此可见,在朱元璋的性格里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极致,所以每一场战争都变成了他成长的机会,每一次学习他都学得非常透彻。

二、亲自上门,寻觅良师

公元1355年,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逝,有勇有谋的朱元璋很快就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帅。

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军占领江南要地集庆路(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了一块立足之地。随后,他又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

3年后,朱元璋已经占领安徽、江苏和浙江部分区域,势力逐渐扩大。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后,朱元璋一方面继续招募将士,一方面也在扩充自己的文臣谋士。

当时,朱元璋的阵营中武将已经很多,像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众多名将,但出众的文臣谋士却只有李善长和朱升两人。随后,李善长就向朱元璋推荐了两位才华出众的名士,一人名叫刘基(刘伯温),此人运筹帷幄,有张良之才;另一人则是个道士,名叫宋濂。

刘伯温和宋濂其实早已名声在外,又经过谋士李善长的举荐,朱元璋便极为重视,不惜委派心腹之人“三顾茅庐”去请二位,但二人都没有请到。最后,朱元璋想尽办法,礼聘而至,才把刘伯温请至应天,委任他为自己的谋臣。

作为谋士,刘伯温果然不负众望,他针对元末乱世的特点,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方针,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可以说,刘伯温在作为明朝建立的智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至于朱元璋多次称其为:“吾之子房也。”而民间对其更是赞誉有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元末乱世,朱元璋需要刘伯温这样的顶级谋士辅佐,本就理所当然,但朱元璋要请一位道士,目的是什么呢?

原来,朱元璋深知自己文化不高,周围也大都是武夫,而将来要治理好国家,靠武夫是不行的。于是,他决定请宋濂来教授自己儿子朱标经学知识。然而,第一次请,宋濂并不愿意,朱元璋这时便展现出他尊师重道的一面,他亲自带上儿子,前往宋濂处拜师。

三、诚心教子,当训则训

面对朱元璋的亲自到来,宋濂大为感动,促膝交谈后,他便跟随朱元璋来到应天府。同年7月,宋濂就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10月,他奉命为朱元璋儿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当时,宋濂已经50岁,而朱标只有5岁。

其实,作为朱标的老师,宋濂一开始很谨慎。毕竟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将来朱元璋君临天下,朱标就是太子,因此朱元璋对朱标必然是百般宠爱。万一他没教好,导致朱标顽劣,那他可能是要被杀头的。然而,要是朱标不听他的话,他施以过分惩戒,恐怕朱元璋心里也会很不高兴。

所以,宋濂便小心翼翼地询问朱元璋道:“小儿顽劣,能训乎?”意思就是,假如你的宝贝儿子顽皮不听话,我能教训他吗?当然,朱元璋也没想到宋濂会这么问,他先愣了一下,然后便不假思索地回了4个字:“不死即可!”

看来,朱元璋虽然不懂太多的四书五经,但他明白要尊师重道儿子才能成材,因此,这4个字也等于给宋濂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教。

其实放到现代来看,朱元璋的说法多少有点偏激,毕竟靠打骂镇压孩子并不是聪明的教育方法。但这句话应付宋濂倒相当合适,因为朱元璋了解宋濂的性格,他说这话并不是真想吓唬朱标,而是要朱元璋给个态度。

后来,朱标果然在宋濂的教导下成了以仁厚著称的太子。但宋濂的结局就比较悲剧了,虽然他晚年辞职归隐,但他的儿子宋慎却卷进了胡惟庸案,如果不是朱标拼尽全力为老师求情,朱元璋是打算把宋濂一块处死的。然而,宋濂虽然侥幸逃过一死,被判流放,但他心力交瘁,很快就病逝了。恐怕他也想不到,自己尽力当个好老师,换来的竟是如此下场。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