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岁少年画了幅啥画?众名家争着题诗,林语堂题打油诗却遭人笑话

 陈洪标写字说画 2021-12-21

17岁少年画了幅啥画?众名家争着题诗,林语堂买此画后32年,在上面题了首打油诗却遭人笑话。

▲《桃花扇》中饰演的“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

一、12位大咖为一幅画争相题跋

 17岁少年画的这幅画,只是一幅人物肖像的工笔画,并非什么传世巨作。

不过,有两点让人很费解:

▲穿汉服装扮李香君的张淑文。

一是这位少年名不见经传,他的画作为何有12位名家争相题跋?

二是这12人的身份却令人惊叹,几乎不是同一路人,却都干了同一件事,颇有意思。

张淑文穿汉服装扮李香君。

来看看,为这幅画题跋的这12人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留日经历,在朝廷为官,位至“散馆授翰林院检讨”的竺麐祥;

▲竺麐祥题跋。

得蔡元培提举入南洋公学,后留洋日本,常与谢无量、马一浮等人“神交”的洪允祥;

自称睫巢老人,历任官刑部主事,法部员外郎、法部编置司掌印郎中兼充法律馆提调官的陈康瑞;

▲洪允祥题跋。

有著有《一席庐诗稿》的诗人何其枚;

有一九三六年就已涉足电影新兴产业的杨季眉,也是该画的藏家;

▲杨季眉题跋。

有民国“医林怪杰”范文虎;

有以书法闻名一时的高振霄和书法家胡炳藻;

▲胡炳藻题跋。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为其撰墓志铭,沙孟海晚年写长文纪念之人冯幵(原名鸿墀,字君木,号回风)。

有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集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于一身的林语堂。

还有两位神秘人士。

从各自的身份可见,这帮人虽然有头有脸,也有大家名家,但他们既非画家又非书画评论家,而都争相为同一幅画题跋,这是不是有些奇怪?

二、这究竟是一幅啥画?

 这确实有些匪夷所思。

难道是这幅画有什么特别之处,要不然,怎么会引起众名家,对此吟诗作赋,情有独钟呢?

那么这究竟是一幅啥画?

▲崔鹤《李香君肖像》局部。

这幅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画,是纸本设色的立轴,纵124.5厘米,横52.4厘米。

它出自清朝嘉庆年间的画家崔鹤(字问琴,约1800-1850)之手,根据画上的落款“丁丑九月问琴崔鹤绘”显示,“丁丑九月”即一八一七年农历九月。当时崔鹤才是一位17岁少年。

画心左上角,有嘉庆年间客居羊城,自号“石渔居士”之人所题的一首诗,内容出自《桃花扇》中侯方域赠李香君的定情之物——桃花扇上的一首题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清溪尽种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石渔居士题诗。

石渔居士之所以要题写这首诗,是因为“余既书《李香君传》,复忆侯雪苑书题赠李姬之句,欣然录之,以见当日两人契合之深非偶然也”,意思是这位石渔居士在帧首书写《李姬传》时,想起侯方域赠李香君宫扇上的这首诗,所以就欣然题写了。

▲画首题跋《李姬传》。

原来这幅画的主角就是李香君,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妓,故画名为《李香君肖像》,也称《媚香楼小影》。

李香君因与才子侯方域轰轰烈烈的悲壮爱情,在民间流传了上百年而依旧感人肺腑。

17岁的少年崔鹤,描绘的就是177年前与才子侯方域一见倾心,年方十六而艳冠群芳的李香君。画中的李香君面目清秀、衣纹线条清劲流畅,用笔工细。置于媚香楼的窗户边,背景十分简洁,着力刻画人物侧身依窗的姿势,娴雅中透出沉秀纤柔的神情,以及脸色沉静,似在忧愁,又似思念的内心活动。将一代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柔美、坚毅、刚强和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崔鹤《李香君肖像》。

之所以入文人雅士的法眼,是因为画中之人是李香君。至于这幅画,究竟好在哪里?12个写诗题跋的名家,没有提及一句,他们所有的诗句都用在了赞美李香君身上,体现的都是英雄爱美人的怜悯和多情。

倒是后人对此画作了一些的评价,说是“崔氏于该画之布局颇费一番心思”。

因为将“画中的李香君拱月圆形中式窗建筑中,其人娇弱之形象与屋中之陈设及屋顶之柳树,乃是对李香君身份之隐喻;其手中之桃花扇乃侯方域所赠,象征一段爱情(屋前之桃花则是对两人感情的进一步隐喻);而桌上摊开着的一本书,则别有含义:其虽身世复杂,却有着非同凡可的知识累积,有其个人之精神魅力,此非容貌姿色可易窥得。”

三、林语堂买画32年后题了首打油诗却遭人笑话

1934年林语堂在杨季眉处见到此画,很是喜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大爱之”,还特地托人把画买回家。并称“吾求此画甚久,今得之,一生第一快事也”。

按理,既然如此喜爱,林语堂买回此画后,应该和那11位名家一样,在上面题跋抒怀吟诗一首才对啊,结果很让人失望。

▲林语堂题跋落款。

从落款“民国二十二年五月,托友由杨季眉处购得是像,悬之有不为斋”中,便可知他没有干这件事。因为“购得是像”是“民国二十二年五月”,也就是1934年,而“悬之有不为斋”,这个“有不为斋”则是1966年他在台北阳明山半山永福里所建,从“购得”到“悬之”这中间相隔了32年。

所以,可以判定林语堂在这幅画的底部所题的跋是建了“有不为斋”之后。

题跋共182个字,竟然不是诗,而是一段白话文。

而且看了这段文字的内容,让后来的研究者很难理解。

画中和画尾的题跋多为诗词,或文言文,林语堂却来了个白话文,而且带有顺口溜和打油诗腔调,犹如当下的段子一般,这样的文字怎么上得了台面呢?

不知林语堂当初是怎么想的,做出这样有失文人雅事的事情来。

所以有评论家认为林语堂的这个跋,是这12人中最差的,也是最不合时宜的,乃至是“今观林之字及跋,颇有续貂尾之憾。”

那么,林语堂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一个堂堂大文豪的水平,都不及前面的11人吗?

众所周知,书画的题跋内容,多为观赏者或藏家对画的评价或由画而引发的个人感怀,林语堂的内容却写得很另类,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男子。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悬在斋中壁上,教我知所观止。如今天下男子,谁复是个蛮子。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我思古代美人,不致出甚乱子。”

林语堂题跋。

林语堂这是借李香君把天下男子骂了个遍,而且还把天下也骂了个遍,不知道那段时间林语堂碰到了什么窝心的事情,不知道这被骂的人中,包括不包括他林语堂自己?

后面的落款中还不忘强调一句:“全室珠光宝气,不复有童骏气,终日痴昏”。

真不知道,这幅画给他带来了多大的改变。

不过,他的奇葩题跋除了让人笑话之外,也多少引人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