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艾丹·多德森 译 :刘杨 1919年6月21日10点30分,被拘留在斯卡帕湾的全体德国军舰收到来自旗舰埃姆登号巡洋舰上德军舰队指挥官鲁伯特上校发出的预先制定的信号——“彩虹”。所有军舰上的德国水兵同时打开水密门,将全部战舰沉入了斯卡帕湾冰冷的海底。整个自沉行动历时约6个小时。全部被拘留的德国军舰中有52艘沉入了海底。 (上图)正在沉没的“巴伐利亚”号战列舰 按照原本的计划,沉没在斯卡帕湾的德国舰只残骸应该就地保留在原来的位置。然而其中一些舰只残骸对过往船只的航行构成了一定威胁,再加上这些舰体中废料的价值也不可忽视,于是从1922 年起,人们开始打捞其中一些舰只,先是鱼雷艇,然后是大型主力舰1。1924 年1 月25 日,英国科克斯- 丹克斯拆船厂(Cox and Danks)买下了其中27 艘鱼雷艇以及“兴登堡”号巡洋舰,随后又于9 月25 日买下了“塞德利茨”号(每艘大型巡洋舰的价格为3000 英镑,卖家为英国海军部。正如上文指出的,英国海军部已将位于斯卡帕湾的原德国舰只残骸也作为战败德国舰队中的一部分)。这两艘大型巡洋舰露出水面的部分较大,因此看起来也是最容易处理的。 作为一艘竖直坐沉的舰只残骸,“兴登堡”号看起来应该通过密封和抽排海水的方式进行打捞,然后就可以拖走处理。或者按照较早的计划,使用浮筒进行进一步打捞。打捞工程于1926 年年初开始展开,到当年夏季因煤价上涨引发的大罢工而暂时停止,后来这个问题是通过切开“塞德利茨”号左舷暴露出水面的燃煤仓取出燃煤而得到解决的。 (上图)经过一番曲折的努力后,底部朝天的“塞德利茨”号舰体残骸终于被成功打捞出水(作者本人收藏) “兴登堡”号的舰体开口被工人们用混凝土堵住,抽排水作业进展顺利,但在舰体起吊上浮过程中很难保持其稳定性,舰体存在极大的倾覆危险。1926 年9 月,海上风暴又对舰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兴登堡”号的打捞工作也只得暂时搁置。 随后,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毛奇”号巡洋舰。8 月28 日,英国人以1000 英镑的低廉价格买下了这艘舰的舰体残骸。当时“毛奇”号倒扣在海底,船底与水面几乎平齐。针对“毛奇”号的沉没状态,打捞工人决定封住船底开口,给舰体内部注入压缩空气,就像1919 年9 月在塔兰托港打捞意大利海军战列舰“列奥纳多·达·芬奇”号(Leonardo da Vinci)和1925 年12 月在多佛港打捞英国皇家海军炮舰“格拉顿”号(Glatton)时采用的方法一样。经过一番尝试后人们发现,要想打捞成功不仅要简单地堵住可见的舰体开口,还要在船底打洞以便安装气闸,从而确保舰体能被安全抬升,同时确保打捞出水后的舰体能保持漂浮状态。这还包括将舰体内部划分成一系列水密舱段,从而使得在舰体抬升过程中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最终,“毛奇”号的舰体残骸于1927 年6 月10 日当天被成功打捞浮出了海面。 而下一个重要阶段,便是截断或者清除上层建筑或武器装备的部分结构,以免舰体在拖航过程中意外搁浅触底,特别是要避免在计划将其拆解的罗赛斯码头内搁浅。那些竖直坐沉的舰体残骸可以在漂浮状态下拆解,随着舰体不断被切割拆除而减轻,舰体残骸将只剩下船体底部,这时就可以在干船坞内或者利用潮位进行最终的拆解。但以“毛奇”号当时的情况,动用压缩空气系统意味着一旦船体被切割开,其内部的空气就会立即流失,舰体残骸很可能会立即沉没。因此,所有翻沉在斯卡帕湾内的原德国舰只都不得不拖到码头船坞内进行拆解。就这样,“毛奇”号舰体内部非金属材料被拆下取出,其他高价值可变卖的金属部件则留在斯卡帕湾,剩下的舰体于1928 年春以4 万英镑的价格转卖给了英国阿洛厄(Alloa)拆船公司。5 月18 日,“ 毛奇”号舰体在三艘拖船的拖曳下离开斯卡帕湾,于当月21 日抵达罗赛斯港,四周后便开始了正式拆解工作。 在对“毛奇”号巡洋舰舰体的打捞取得成功后,人们决定在“塞德利茨”号上也使用同样的方法。但由于“塞德利茨”号的舰体已经发生扭曲,因此只能在侧倾的状态下对舰体进行打捞抬升。虽然打捞工作一开始看起来还比较成功,但由于一块修补板的脱落(由于之前从外露出海面的一侧舰体取走了1800 吨钢材料),导致了内部舱壁坍塌、舰体完全倾覆的连锁反应。因此,“塞德利茨”号的实际打捞过程与“毛奇”号是非常相似的,只是需要在舷侧加装一些浮筒以补偿拆除钢板后的浮力损失。1928 年11 月2 日,“ 塞德利茨”号舰体成功浮起,原本计划在1929 年5 月11日拖至罗赛斯港拆解,但后来还是在斯卡帕湾内就地进行了。 与此同时,1929 年3 月20 日打捞成功的“德皇”号采用的是当时已经成为标准的打捞作业程序,7 月20 日该舰的舰体被拖到了罗赛斯。在完成了上述各舰的打捞工作后,参与打捞作业的工人们又于1930 年1 月重新开始了打捞“兴登堡”号的尝试。该舰的桅杆和B 炮塔都被拆除以减轻重量,经过了大量抽排水作业后,最终于7月22 日被打捞浮起,8 月23 日被拖走转售给了金属工业公司(Metal Industries),该公司便是1929 年11 月完成正式更名的阿洛厄公司。 (上图)1931 年,“兴登堡”号最后留存的一部分舰体残骸从码头转移到罗赛斯海滩上遗弃(作者本人收藏)
1933 年11 月,“ 巴伐利亚”号的舰体残骸以区区750 英镑的低廉价格成交,10 个月后被成功打捞出水。当时“ 巴伐利亚”号的舰体残骸不像其他被打捞出水的更轻型的主力舰那样还基本保留着主炮武器,该舰的主炮炮塔已经遗失在了斯卡帕湾的海底。1934 年6 月,金属工业公司又以相同的价格一口气买下了8 艘原德国海军主力舰的舰体残骸,其中包括1934 年6 月购买的“弗里德里希大帝”号和“大选帝侯”号,同年11 月购买的“阿尔贝特国王”号和“皇后”号,1936 年4 月购买的“ 德弗林格尔”号、“ 国王”号、“ 威廉王储”号和“ 边境总督”号。 此后的每年春夏时分,都会有一艘原德国海军主力舰的舰体残骸被打捞出水——1935 年7月“ 阿尔贝特国王”号打捞成功,1936 年5 月是“ 皇后”号,1937 年4 月是“ 弗里德里希大帝”号,次年4 月是“大选帝侯”号,1939 年7 月被打捞出水的是“德弗林格尔”号。然而,这些被打捞出水的舰体还没来得及离开斯卡帕湾,第二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这意味着罗赛斯码头的干船坞只能专用于英国皇家海军舰艇的支援保障。因此,“ 德弗林格尔”号只得被拖到雷萨岛(Rysa)的后方正对着霍伊岛(Hoy)的锚地内等候处置。 由于战事吃紧,对废金属的需求十分急迫,这就意味着关于“德弗林格尔”号未来命运的问题被多次提出来重新讨论,但实际上后来什么也没做。毕竟罗赛斯干船坞是一项重要的战争资产,因此不可能连续几个月被拆解废旧舰只的工作占用,而关于将“德弗林格尔”号报废在潮汐泊位内(或是更为偏远的干船坞内)的提法,包括将其拖至比罗赛斯港更为偏远的锚地保留下来的建议,也出于一系列现实原因而被驳回了。 就这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那些倒扣沉没在水下的德国巡洋舰的舰体残骸仍然静卧在斯卡帕湾的海底。虽然后来盟军方面希望将这些舰体残骸转移到罗赛斯,但是当地的码头仍然腾不出合适的地方,这意味着要重新安置这些舰体残骸就必须找到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 1946 年7 月,人们又想到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当时在克莱德港腾出了一个富余可用的32000 吨级的浮船坞(AFD.4)1,经确认是可以容纳“德弗林格尔”号巡洋舰的残骸的。该舰舰体残骸的交易合同签署完成后,“德弗林格尔”号即于9 月7 日被拖往克莱德,12 日顺利抵达。在码头附近靠泊停留了数周之后于11 月12 日正式进入码头停靠。11 月15 日,“德弗林格尔”号被转移到了金属工业公司位于法斯莱恩(Faslane)附近的新拆船码头,在接下来的15 个月里,“德弗林格尔”号巡洋舰最终被完全拆解。 此后,那些被遗留在斯卡帕湾海底的其余德国海军舰只船底都被炸药爆破,然后使用抓索取出了舰体内部有价值的材料(特别是有色金属材料和装甲板)等,舰体残骸则再也没有被打捞出水过。20 世纪70 年代,英国人就在一些战列舰残骸上实施了这样的水下作业,如1979 年的水下工程联营公司(Undersea Associates Ltd)。该公司与金属工业公司的工程合同于1981 年被转包给了克拉克潜水服务公司(Clark Diving Services)。到了2001 年,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水下舰体残骸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包括其余四艘小型巡洋舰的残骸),于是决定将其开发为历史遗迹,并对其进行保护以免受进一步的损害。 本文摘自《德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71—1918年》 ● 一部介绍德意志第二帝国主力舰的全景式百科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