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这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中【耍孩儿】的曲词。如果问“未饮心先醉”究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那么,能够说出“夸张”的人可能较多,而能够说出“超前夸张”的人恐怕就会为数甚少了。
其实,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形式。平时我们讲夸张,通常都只限于夸大和缩小两种形式,“超前夸张”却被忽视了。
所谓“超前夸张”,是从时间上进行夸张,把本来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在先出现的事物之前,或者说成两者同时出现,即在时间上总是把后出现的事物抢前一步。例如:
①请字儿未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早飞去莺莺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王实甫《西厢记》)
②“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③凉飕飕的月光从窗户外泻进来,没有睡着也进入了梦境。(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④我刚来这个片儿管户籍的时候,回民大院的“院长”就是白大妈,她是属爆仗的,一点就着。碰上院里搬来个陈大爷,捻儿更急,你还没点哪,他就炸了。(陆明生《大院今昔》)
例①中,本来时间顺序是,先请,后答应去,然后再走去,但却写成“请字儿未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早飞去莺莺跟前”,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事了。例②中,本来是先张开唇,再发出笑声,却写成“丹唇未启笑先闻”,同样也是把后出现的事提前了。例③中,睡着以后再做梦,是一般的先后次序,这里的“没有睡着也进入了梦境”是超前夸张,强调月夜的景色朦朦胧胧,使人陶醉。例④中引火线还没有点,就炸了,这也是夸张的说法,用以突出陈大爷的急躁性格。
同理,《长亭送别》中,“醉”本来也总是饮酒的结果,但崔莺莺却“未饮心先醉”,这种叙事上突破时间先后的夸张,更能突出崔莺莺不忍和张生分别的内心痛苦。有趣的是,文学作品中写到饮食而运用超前夸张手法的例子还真不少。如:
①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郑直《激战无名川》)
②憨老汉真是饿急了,那位大嫂刚把一碗黑面饸饹端进来,他接住,嘴还没沾上碗边,半碗饸饹早就咽下肚了。(周汶《小店》)
③小麦青青大麦黄,护田沙径绕羊肠。秧畦岸岸水初饱,尘甑家家饭已香。(方岳《农谣》)
例①中本来是酒到唇边,喝下去,慢慢地心头才发热,却写成“酒没沾唇,心早热了”,把后产生的现象提到前面来了。例②中,“嘴还没沾上碗边,半碗饸饹早就咽下肚了”是超前夸张,强调突出憨老汉饿急了狼吞虎咽的情状。例③中作者从麦田青黄、秧田水满,联想到麦子丰收,家家饭香,也引导读者由视觉移到嗅觉。
如今社会,广告普遍,其中不乏运用超前夸张的例子:
①酒未沾唇人自醉。(湄窖酒广告)
②未曾回眸,百媚已生。(泳装广告)
③有个消息连未出生的宝宝听了也会拍手鼓掌。(强生系列婴儿护理用品广告)
例①中“醉”应在酒后,这里却说未饮酒人先醉,把后边的事情先说。白居易著名长诗《长恨歌》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名句,例②却说“未曾回眸,百媚已生”,把“百媚生”提到之前,予以夸张。例③中,懂得以拍手鼓掌来表示高兴的,应该是“儿童”了,这里却把这种感情和动作移到“胎儿”(未出生的胎儿)身上,时间上大大提前。
其他名著中的超前夸张⑴这种媳妇,才算媳妇,要照如今的妇女呀,哼,别说守一年,男人眼没闭,她早就瞧上旁人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本来是男人死了,媳妇然后嫁人,却写成“男人眼没闭,她早就瞧上旁人了”,把后出现的事情提到了先出现的事情的时间前面。
⑵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郑直《激战无名川》) 本来是酒先到唇边,喝下去以后,慢慢地心头才会发热,却写成“酒没沾唇,心早热了”,把后产生的现像提到了前面。
⑶……这些情景,就像在眼前展开了一样。家里煮的烂狍子肉,烧的热炕头,在等他们回来,甚至他们已经嗅到了肉香……(曲波《林海雪原》)
他们还在离家很远的路上,根本嗅不到家里煮的狍子肉的香味,却写成“已经嗅到了香”,把后出现的事提前了。
⑷“放心,回头见!”刘铁柱话音还在,人已不见。
应该是话音停了,人才走,这里却说话音还在,人已不见。这样写给人的印象是鲜明深刻的。
⑸雨村、士隐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盏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晖,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曹雪芹《红楼梦》)
本来是先倒酒,后喝酒,再后来才会看见杯干,这里却写成“酒到杯干”,这是把后出现的事物和先出现的事物写成同时出现的事物。
⑹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鲁迅《阿Q正传》)
“拍的一声”跟“打在自己的头上”本来是同时出现的。这里是先闻其声,对描写阿Q的紧张心情显得更加逼真。
运用超前夸张,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作基础,要和说话的意图和思想感情相一致,让人读了感觉自然、合理。超前夸张,表面上似乎不合理,但是通过这样的夸张、渲染,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得到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