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命题中常常会出现“结合材料”这样的要求,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四个字,又该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具体落实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材料作文的审题来作一简单分析。 材料一: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通常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这是科学常识。而2021年9月,中国科学家宣布首次实现了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的成果,相关成果9月24日由国际期刊《科学》在线发布。材料二:2021年4月春霖学校校长郭某在某杂志上发表论文《熟鸡蛋变成生鸡蛋——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称,通过“特异学生”的“意念和能量传播”,能使熟鸡蛋返生,然后正常孵出小鸡,这一违反常识的论文一经刊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常识的重要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有时却常有反常识的现象出现。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常识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命题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常识的看法”,如果考生仅仅是看到了后半句就动笔写作文,恐怕很危险,因为,“结合上述材料”这一要求被他忽略之后,很可能变成了一篇以“常识”为题的话题作文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作文的得分将会很惨。从材料的表述上看,肯定了这一反常识的科学研究成果;比如,我们从材料里“这是科学常识”“中国科学家”“相关成果”“国际期刊《科学》”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材料是从正面来肯定这一“反常识”的研究成果的。这个问题好像太简单了,没必要提及,其实不然,因为,有许多同学甚至会把两个材料混为同类“反常识”材料。中国科学家为什么能成功地“反常识”呢?至少有这样一个因素:人的思维突破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的思维为什么能突破这一规律?:首先,具备反常识的意识;光合作用是科学常识,如果人只是局限于这个科学常识,没有超越它、拓展它的勇气与意识,则可难研究出这个成果。其次,找到突破常识的科学路径;再次,经过不断地思考、研究、实验、验证,才能走出与原常识不一致的新常识的路子来。因此,结合材料,就是要从材料中提取出相关的认识以开掘论证的深度。从材料的表述上看,否定了这一反常识的科学研究。材料里的“春霖学校校长郭某在某杂”“特异学生”的“意念和能量传播”“这一违反常识的论文一经刊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等这些语句,无不在表达着这是一个错误的反常识行为的结论。这是对原科学常识的颠覆,生鸡蛋变成熟鸡蛋,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发生了不可逆的转变,这是常识;要颠覆这一常识,必须拥有充足的科学依据,比如物质转化的科学手段。但材料提供的依据是“意念”“特异功能”等精神力量,在科学认知发达的今天,这已是无需反驳的谬论。我们还要关注的是与材料一的不同在于:材料一是寻找到了淀粉生成的另一种渠道,并没有否定光合作用的价值;而本材料提供的研究是逆转了科学化的常识,成了伪命题。为什么会研究者会如此幼稚地反常识呢?首先,反科学思想作祟,科学与愚昧并存。作这个研究的某校长是在用所谓的“特异功能”“意念”这些玄妙的说法来反科学,显然,这种所谓的研究,其立论的基础就是错误的;其次,名利观歪曲了正常的认知。这类研究,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大多情况要么为名,要么为利,在名利驱动下,才会出现这种“反常识”的丑陋行为。再次,我们来看命题的指令表述,“常识的重要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有时却常有反常识的现象出现。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常识的看法”。一方面强调常识的重要,一方面强调反常识的出现,这里用的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语义重在转折后的表达,那就是“反常识的现象出现”;显然后半句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常识的看法”中的“常识”是偏重于“反常识”这个内涵的,之所以不用“反常识”这个概念,是因为,如果直接用“反常识”这个概念,就窄化了材料所指范围,用“常识”既涵盖了“常识”这个背景,又通过语境限制指示了这里的“常识”的侧重指向“反常识”这一现象。“我”认为,正面材料可以得到关于“反常识”的观点是:“我”认为,反面材料可以得到关于“反常识”的观点是:4.结合以上分析,提炼出一个总的观点:对待反常识现象的总观点是:那么,“结合材料”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从材料中能提取出丰富的内涵与观点,来构成自己写作的基点或论证要素。当然,能够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分析论证,可以;能够从材料中提取出恰当的观点分析论证也可以。也就是说,这个结合材料,既可以“形”上靠近,也可以“神”相通。1.离开材料谈常识:什么是常识,为什么要遵循常识,怎样遵循常识;2.复述材料却不能分析材料,不能由材料提炼出观点;正确的反常识:要么常识有误——地球中心说、吃鱼籽会忘事等本身缺乏科学依据,要么凭经验所得,要么凭想像胡编。要么常识不具有唯一性——棉衣可以防寒,羽绒服比它防寒效果更好。错误的反常识:要么违背科学原理——保健床垫可以治百病,这是天大的谎言;要么,借用神秘莫测的神鬼、气功之说,来混淆黑白,比如,隔山打牛;再者,错误的逻辑归因,某人经过某棵大树生了个儿子,于是,得出经过这棵大树的都能生儿子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