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丕伐吴战争的背后:曹丕孙权互相算计对方,导致战争爆发

 人文之光 2022-04-29

  一、尴尬的孙权

东汉末年,曹操去世不久,继承曹操王爵的曹丕,便逼迫汉献帝写下禅位诏书,将天下禅让给曹丕。

  其实所谓汉家天下,早在汉少帝那会儿就只剩下洛阳这么个空壳子了,出了洛阳城,东汉天下早已经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

  而汉献帝在位这么多年,所谓汉家天子的诏令,只在曹操实际控制区有效,而曹操的地盘,可都是这么多年曹操真刀真枪打下来的。

  因此汉献帝所禅让给曹丕的,还真不是江山,而是一个名正言顺:有汉献帝的禅让诏书,曹丕称帝才顺理成章,否则就是不讲规矩、正儿八经的乱臣贼子了。

  曹丕称帝没几天,割据巴山蜀水的刘备,便迫不及待宣布汉献帝被曹丕杀害了,并且对于汉献帝禅让给曹丕皇位这件事表示不承认。

  不承认之余,刘备也以光复汉家天下,延续汉朝法统的名义,在巴山蜀水复辟汉朝,史称蜀汉。

  孙权这时候尴尬了。

  尴尬第一在于,汉献帝可没有禅让诏书给孙权,孙权也不能学刘备,所以,曹丕、刘备都称帝了,孙权不知道该叫啥了;

  尴尬第二在于,之前孙权是大汉吴候,如今大汉在不在?孙权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说大汉不在了,那成都方面的刘备,国号不还叫大汉么?

  说大汉还在,自己是大汉的吴侯,那问题来了,你是不是该立马向刘备称臣,然后把荆州还给刘备?

  尴尬第三在于:自己之前夺了刘备手里的荆州,刘备正组织兵马准备消灭孙权。

 二、从大汉吴侯到大魏吴王

 1、曹丕大帝的野望

  对于蜀汉和孙权的冲突,曹丕大帝是乐见其成的(原谅我以曹魏为正统,不能承认刘备和孙权这俩乱臣贼子是合法帝王)。

  曹丕考虑:如果刘备能灭了孙权,就去东吴趁火打劫,如果孙权打败刘备,那就去巴蜀趁火打劫。

  而凭借曹魏帝国的国力,只要消灭刘备和孙权的任何一方,另外一方也必然会被曹魏帝国吞并。

  2、孙权的审时度势

  孙权对于蜀汉的讨伐,是很忌惮的。

  一来孙权担心东吴无力打败蜀汉,二来孙权也知道,曹丕的不怀好意。

 一旦东吴战败,形势要比蜀汉战败恶劣得多:蜀汉好歹有雄关漫道来阻挡曹魏军队长驱直入,而东吴如果被蜀汉击败,长江天险只怕不足以阻挡魏兵南下。

  因此孙权必须避免两线作战的危机。

  于是孙权派人前往曹魏都城,联系曹魏,表示东吴愿意向曹魏称臣。

  而曹丕也乐得眼见孙权和刘备火并。于是曹丕直接把孙权从吴侯封为吴王。

  就这样,孙权从东汉的吴侯,一跃成为曹魏的吴王。

  曹丕这么慷慨,其实无非是这样盘算:好歹孙权手下有地盘有兵马,我一毛钱本钱不花,封你个王爷,买你个开心和称臣,这没本钱的买卖,无所谓亏损。

  三、战后的反目

1、蜀汉和东吴的和好

  蜀汉对东吴的讨伐,以刘备惨败而告终。

  而在蜀汉伐吴战争中,孙权本以为也本希望曹魏能看在自己是“大魏吴王”的份上,派点军队和自己一起夹击蜀汉。

  而在整个战争中,曹魏的表现,表面看上去是置身事外,实质上是等着趁火打劫。

  这让孙权很不满。

  而蜀汉战败后,刘备也在白帝城病死。

  刘备死后,刘禅继承皇位,但是蜀汉朝政处于诸葛亮的把持下。

  诸葛亮清楚,如果蜀汉同时和曹魏、东吴为敌,凭借蜀汉的实力,想自保都难,就更别说光复中原了。

  于是诸葛亮主动派人联系孙权求和。

  孙权也知道,如果蜀汉没了,曹魏吞并东吴,也是转眼之间的事情,于是答应蜀汉的讲和。

  2、曹丕的不满

  曹丕大帝对东吴,有个崇高的理想和期盼。

  那就是等战争平息过后,孙权能主动归附曹魏,把东吴之地献给曹魏,让曹魏直接统治。

  曹丕大帝等了好久,也没等来孙权把土地献给曹魏。

  之后曹丕退而求其次,向孙权索要人质:也就是说孙权把自家子弟送到曹魏都城当人质,就可以。

  而孙权也没有成全曹丕的希望。

  这还不算,曹丕等来等去,居然等来孙权和诸葛亮结盟的消息。

  在曹丕的观念里,刘备、诸葛亮是乱臣贼子,大魏吴王和乱臣贼子勾搭起来,不是要造反是什么?

  于是,曹丕伐吴战争开始。

  四、结语

  曹丕伐吴战争,归根结底,是曹丕算计孙权,孙权也想利用曹丕,结果双方都没有达到各自期盼的目标,最终反目成仇,爆发的一场战争。

  而战争过后,孙权脱离了和曹丕的藩属关系,若干年后,孙权也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