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8年,从一无所有到6套房,一辆车”:那些二本大学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杨志远1950 2021-12-21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前段时间在看到过《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的就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20%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67.65%大学生评估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图片

我当时的想法是,刚出校门的孩子们果然很乐观,但是未来10年,多数孩子恐怕很难一直保持这种乐观。

曾看过一本书叫《我的二本学生》,书籍的作者黄灯是一所二本高校广东金融学院的老师。

书中是她经过14年的教学、观察,跟踪、寻访,做了4500个学生的经历对照,记录的学生们的真实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很受触动,咱们国家有1258所本科院校,“211”“985”不到十分之一。90%以上的孩子,都在读二本、三本及专科院校。

这些二本孩子从毕业、求职、买房、结婚的成长路径,才更能代表多数的年轻人的状况。


他们向我们展示了:

普通家庭里,普通的孩子,随着大众教育一路走来,如果他只能获得一张二本文凭,这张文凭,到底能庇护他走多远?

这些孩子的家庭、性格、教育经历、个人奋斗,以及毕业后的人生状态,也足够我们站在系统的角度,去观察教育的真相,看看真正决定普通孩子人生的,到底是什么?

图片


图片

孩子的人生雏形

满是原生家庭烙下的印记



黄灯书中最先描写的,是广州龙洞的一带的出租屋。

为什么先要写出租屋呢?因为在这所二本院校中,流传这样一句话:

你努不努力,决定了你毕业后住龙洞,还是住天河北。

图片

可即便毕业后一样租住在龙洞,这些孩子,还是会有不同的结局。

胜轩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父母在他小时候,就成了下岗工人。

他们在家附近开了个「档口」,卖冰鲜鸡翅、羊肉、鱿鱼之类的,但生意一般,收入只够一家人糊口。

胜轩的成长经历里,没有兴趣班,没有夏令营。父母忙于生计,对他没要求,也不怎么管他,一家人,就是规规矩矩地求生活。

这也造就了胜轩老实、本分的性格。好在胜轩后来考上了这所二本学校。

图片
广东金融学院

可毕业后找工作的过程却不太顺利,胜轩聘过粮油集团、地产广告公司、淘宝网店……但都没干多长时间。

他把自己工作的不如意,归结为缺乏职业规划。

后来胜轩去了街道办,几年后,在「大领导」的关照下,终于转了正。

至于为什么不转行,也不去拼一拼,胜轩的说法是:自己毫无专业积淀,转行到新行业,一时又承担不起工资太低,没有生活保障的风险。

创业的话,他没资源,没人脉,没资金……

胜轩父母已经 60 多岁了,住在多年前用拆迁赔偿 + 借款买到的一间 60 平的二手房里,靠每月 2000 多块钱退休金勉强生活。

父母给不到他一点帮助和依靠,无论是眼界、格局,还是人生建议,又或者是短期的生活依靠。

图片
广州龙洞

知乎上曾经有个问题:为什么穷人的孩子很难翻身?

下面有个高赞回答:

1.成熟晚。他们中的大多数要到30多岁的时候才能明白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和人性。

2.无有效的指导。一个几代人穷且老实的家庭,家人和人脉认知的局限性会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帮倒忙或给出错误的指导。

3.没有试错资本。错一次就跌入谷底,背负着自己的家庭,跌入轮回的循环。

4.时间成本。没有原生家庭的经验传承,穷人家的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自己花时间去积累和领悟。

胜轩的经历,其实从某种角度印证了这种说法。

他的生活就像打了个死结,「求稳」成了他后来的追求。他把希望寄托在考公上,可最近的 4 年,他年年参考,年年落榜。

尽管已经考得麻木了,但胜轩说,在 35 岁前,这是他必须坚持下去的一项事业……


图片

敢破釜沉舟的孩子

并非都是天生



同样出身底层的辛追,现状却大不同,也让我们看到寒门孩子的另一种可能。

辛追家在甘肃小县城,爸爸在邮局上班,妈妈是棉纺厂的下岗职工,生活很艰难。


但父母一直重视教育,尤其是妈妈,从小就对他的阅读和学习很上心,一直鼓励他「考出去,考北大,北大好」。

可由于父亲工作不固定,辛追不停转学,这导致他人虽聪颖,考试却不好,最终上了这所二本院校。

同样毕业于劳经系,同样没什么专业技能的辛追,毕业后根本没打算找工作,他在父母支持下,租了间房开始考研。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整整 3 年时间,父母省吃俭用,每月挤出生活费给他,让他安心学习。

辛追的目标,是复旦大学,他很坚定地不接受调剂。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 3 年时,辛追以笔试第二的好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成为同学中的传奇。

辛追的人生选择,又开阔了更多。

对比辛追和胜轩,他们原生家庭的阶层、经济状况都类似,他们读的又是同一所大学同一专业。

可辛追童年得到过很好的呵护和滋养,他的父母,开明温和,一直支持他。

辛追最大的挑战,不是现实的困境,而是怎么突破自己,所以,他「改命」更容易些。

而胜轩呢?他要牵挂、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加上性格、胆识历练不够,让他毕业后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全城高考》

这些隐秘的因素,慢慢就拉开了两个孩子的人生差距。


图片

靠买房跨越阶层的女孩

不止是幸运



书中有个让很多人都羡慕的女孩,曾迎欢。

她的自我介绍是「逗逼的二胎全职妈妈」。可她这全职妈妈却非常不普通。

毕业 8 年,她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了在广东拥有 6 套房,一辆车,有存款,有股票,有理财产品,基本实现财富自由的二孩妈妈。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能光用物质来衡量。但仅 8 年时间,就从一无所有,立足一线城市,生养 2 个孩子,还打拼下普通人很难够到的财富,这不能不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迎欢人生的跨越,来自对自身清醒的认知。

她出生在广东云浮一个普通家庭。父亲 90 年代初就到深圳开泥头车,儿时的成长经历,让她意识到了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

她也明白自己没背景没后台,「工作有深度,以目标为导向」就成了她的座右铭。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嘉年华》

婚前,她在北京、广东大大开阔了眼界,做好了各方面的积累。婚后,她一边支持老公的工作,一边做投资、理财。

她研究政策动向、金融市场动态、买房置业,让家庭资产从无到有,并尽量盘活手上的每一分钱。因为机遇赶的好,迎欢很快就实现了财富的增值。

日常,迎欢和老公也非常务实,不追求名牌,永远在学习。育儿、金融、投资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学,他们危机感很高。

迎欢说:困境时与其抱怨,不如找准目标做事。环顾四周,优秀的人比我们还努力,我们没理由懈怠。

迎欢的「幸运」,看似是时运,占尽了买房早的红利,可细细分析,一个普通家庭走出来,能抓住时代红利的孩子,有的又绝不仅仅是幸运。

她的格局、果敢、对自己清醒的认知、对生活的规划、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她相信社会是公平的这种态度,都决定了她的幸运是必然的。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即便没赶上房地产的热潮,相信迎欢也会是下次社会风浪的弄潮儿。


图片

个人努力

永不退色的生存技巧



书中还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孩子——来自个体户家庭的女孩梅怡。

她靠自己的力量,2 次创业成功。

毕业两三年,她换了有 6 份工作,直到进了一家满意的 B2B 互联网公司。

踏实做了几年后,梅怡摸清了公司的所有流程,大胆自己单干,创了业。

第一次创业没有特别盈利,但也没有失败,梅怡积累了经验和信心,和英国留学的闺蜜,很快实现了第二次创业,目前公司规模不小,并且一直在良性发展中。

梅怡创业的过程,极其艰辛:最初她租了一个单间,38 度的天气,没有空调,为了降低开销,水电费、吃喝都要算计。

梅怡说,她从未想过人生止于一份稳定的工作,父母从小就对她进行各种精神上的鼓励。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小花的味增汤》

这让她有勇气不断去闯荡,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份安全感。

她成功的诀窍就是:向着已有的正向经验,不断努力。


图片



书中黄灯老师无数次强调:教育是性价比特别高的事情,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教育更值得付出和投入。

从几个孩子的人生转折也能看到,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个小天地。它不是一次次成绩的累加,更不是一场开始于小学,结束于高考的一次赛跑。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姐弟的夏夜》

家庭给与孩子的教育,从出生后就开始了,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面对世界的思维和底气。

而孩子离开学校和家庭之后,教育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现在常说,终身学习。

持续精进,持续努力,才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走得稳、走得远的秘诀。

我想,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也就是培养他开阔的眼界,让他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果敢的性格。

与大家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