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绕开城池,而非要一个个的攻破?

 梅雪舟 2021-12-22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最高明的军事战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是利用外交手段,矛盾无法解决,再出兵进攻。

在古代,战争中最消耗人力、物力的,就是攻城战,守卫一方可以以逸待劳,而进攻一方往往伤亡极大。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讲,攻城又是不可避免的,不论是中原政权的互相征伐,还是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略,总会碰到攻城战。

在很多情况下,面对坚固的城池,军队为何不绕开城池,而非要攻破呢?

技术、地形制约,难以翻越险关

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不论攻城战,还是野战,都需要足够的骑兵,可是马匹没有翅膀,无法飞越崇山峻岭和险要的关隘。

即便是现代化战争,坦克、装甲车也需要一定的地形条件,在丛林中,在泥泞的道路上,坦克同样会趴窝。不过我们现代已经有了先进的运输机,可以在空中将部队、物资投放到指定地点,而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是时,唐军承平日久,战斗力极差,而安禄山积累力量多年,且兵强马壮,叛军一路之上,将唐军杀得狼狈不堪。

史料记载“因以高仙芝、封常清等相次为大将以击之。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

唐军这边派出两位大将,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位的指挥水平不一定次于安禄山,可是他们招募的都是临时拼凑的军队,面对叛军几乎是一触即溃。

随即高仙芝和封常清商议,退居潼关,只要保住潼关就能保住长安的安全。危急关头,唐玄宗却早已没有了即位前后的沉稳,他轻信小人谗言,杀掉了封常清、高仙芝。

临阵杀将,是用兵大忌,但要守住潼关,仍需要再次派将,于是,大将哥舒翰被派往的了前线,哥舒翰叫苦不迭,却也无可奈何。

哥舒翰很清楚封常清、高仙芝为何被杀,要保住长安,就必须守住潼关,可皇帝老儿昏庸无能,朝中还有奸人作祟。最后,哥舒翰被逼出城迎战,战败被俘,潼关失守,唐玄宗逃亡蜀地,大唐王朝差点玩完。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是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而且这里山势险要、谷深崖绝,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都是一代名将,常年领兵的他们自然清楚潼关位置的重要性,只要扼守潼关,给唐军喘息之机,平灭安禄山并非没有可能。

然而,糊涂至极的唐玄宗轻信小人谗言,多次催促出兵,最终的结局便是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对于类似潼关的重要的关隘,即使军队实力再强,也是难以攻克的,如不是唐军犯下一次又一次错误,安禄山根本无法攻下潼关。

绕开城池并非不可行,但要面对极高风险

在面对游牧民族骑兵的威胁时,中原王朝也有着聪明的解决办法,在野战中,中原王朝往往处于下风,于是我们开始修建城垒和各种据点。

宋朝在对付辽国、西夏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而且效果极其显著。公元1004年,萧太后统帅20万大军,南下攻宋,作为东亚最强大的政权,辽国的实力自然不容小觑,但辽军却在进攻的路上屡次受挫,损失惨重。

辽军率先进攻威虏军城,攻不下来,绕开走,接着进攻北平寨,被大将田敏击败,辽军继续进攻保州、定州,根本打不动。

此时的宋军远不如赵匡胤时代的禁军,但和之后羸弱的宋军也有所不同,战力的确有所下降,但勇武尚存,面对几十万辽军,仍是敢打敢杀。

萧太后并不糊涂,大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却一处城池也拿不下,为了达到战略目的,他们只能绕过城池,继续向宋朝腹地进攻。

史料记载“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败之,杀伤十余万众,遁去。”

到了瀛洲,宋辽两军激战十几天,宋军知州李延渥率军大败辽军,杀伤敌军十余万,无可奈何,辽军只能再度放弃进攻瀛洲,继续南下。

辽军每放弃一处城池,就会多一分危险,宋军不是窝在城池里的铁乌龟,他们也会出城迎战,而此时辽军扔掉了大后方,直扑宋朝都城。如果辽军无法逼迫宋军和谈,那么宋军或将来个瓮中捉鳖,或者包了辽军的饺子,如此这般,辽军就危险了。

在澶州城下,宋辽两军再次爆发激战,结局仍是辽军失利,而且辽军主帅萧挞凛被击杀,这回萧太后终于低下了她高贵的头颅,主动找宋廷和谈。

事实上,从始至终,主动权都在宋军手中,寇准曾劝宋真宗拒绝和谈,下令将这些辽军全部击杀,但真宗没有同意,如果真的碰到一位雄主,宋军完全有能力覆灭这剩下的十几万辽军,一旦成功,宋朝将从新夺回东亚的霸主地位。

当然了,历史没有如果,可我们也从中看到绕过城池的风险,绕过城池,就意味着将危险留在了后方,如果敌军断其退路,或者切断其补给线,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绕开城池,就可能失去一个重要据点

安禄山起兵之时,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河北地区就是安禄山的根据地,即便前线受挫,还可以回到基地据守,而有些人,并没有安禄山这般实力。

公元613年,就在隋炀帝二次亲征高句丽之时,杨玄感叛乱的消息传到了杨广耳中,高句丽早打也行,晚打也行,但家里一亩三分地可不能丢,为此,杨广只能放弃进攻高句丽,回军平叛。

李密为杨玄感出了三个计策,但杨玄感最终归选择先进攻洛阳,杨玄感起兵太过仓促,准备不足,面对隋炀帝经营多年的洛阳,长时间无法攻克。

杨玄感并没有安禄山那般实力,一旦战败,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洛阳无法攻下,杨玄感只能绕过洛阳,直奔关中,这也是他最后一条路。

史料记载“会华阴诸杨请为乡导,玄感遂释洛阳,西图关中,宣言曰:我已破东都,取关西矣。宇文述等诸军蹑之。”

为此杨玄感哄骗下属,说洛阳已经被攻下,我们要向关中进军,具体有多少人被忽悠,有多少人清醒,我们不得而知,想必杨玄感幼稚的骗局根本起不到太多作用,而攻不下洛阳已经成为事实,这对其军队士气也影响巨大。

很快宇文述等隋军赶到,将杨玄感杀了个片甲不留。可见,在杨玄感起兵路上,必须要攻城,而且洛阳城必须一战成功,否则没有容身之地的叛军,只得被隋军剿灭。

战争可以化身为一种艺术,但它却是以无数生命作为代价,攻城拔寨或者绕城而过,可以是战术问题,也可能是战略手段,而最后的胜败,并非全部由此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