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公司,肯定作弊了

 訫已 2021-12-22


这是我从0开始,分析牧原股份的第6篇文章,在上一篇文章中(一家“独领风骚”的公司),我提到:

“牧原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低成本呢?

我觉得,主要是由于3方面的原因:育种、饲料和生产。

先看育种,在这个领域,牧原的成本优势来自于3个方面。

牧原低成本的第二个方面,是饲料,具体来说,也可以分成3个优势来源,这中间可能有些地方,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下一篇文章,我给各位逐一展开。”

我们接着来看。





01

合法作弊


饲料的第一个优势来源,是牧原自己开发的“小麦+豆粕”饲料配方。

“猪吃玉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说来也没错,通常的生猪饲料,是“玉米+豆粕”,这也是大多数养猪企业采用的饲料配方。

但牧原的主配方,是“小麦+豆粕”,用小麦取代了玉米,这里面暗含着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相比于玉米和小麦,豆粕的单价更高,比如如今豆粕大概3500-4000每吨,同期玉米和小麦单价,大概都在2500-3000每吨。

虽然豆粕在猪饲料里的占比低,但是,由于小麦相比于玉米,本身就含有蛋白质,所以,用小麦代替玉米,是可以减少单价高的豆粕的使用量的。

第二个好处,小麦和玉米虽然总体来说,价格相差不大,但还是会随着收成、季节,有比较明显的价差在。

而牧原可以根据小麦和玉米的市场价格,灵活选择用“小麦+豆粕”还是“玉米+豆粕”的饲料配方,比如牧原在招股说明书中,就曾经讲过自己的做法:

“豆粕价格位于2,800元/吨至3,200元/吨区间时,小麦每吨价格高于玉米每吨价格,并且价格差额大于140元/吨时,公司采用玉米作为饲料主要原料;

否则,公司采用小麦作为饲料主要原料。”

这就像是一场合法的作弊,哪个便宜我用哪个。

我们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这种方式这么好,为什么其他家不用?

我觉得,一方面,这种饲料配方,其他家不一定具备,但恐怕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涉及到牧原饲料的第二个优势来源:

牧原的老家在河南,而河南是我国的小麦产地大省,原料相对便宜。




02

出身不同


之前由于好奇这一点,我还专门去找了好几家知名养殖企业的所在地,列出来给大家感受一下:

新五丰:湖南

罗牛山:海口

顺鑫农业:北京

大康牧业:湖南

温氏:广东

天邦:江苏南京

正邦:江西南昌

从这一点看起来,身处小麦产量大省、具备了“小麦+豆粕”饲料配方的牧原,在饲料方面,似乎是可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这一点,有一个小细节似乎可以佐证:

在牧原招股说明书中,曾经把自己的养殖毛利率和同行做对比,结果见下表。

图片

从上表来看,牧原的毛利率和雏鹰农牧很接近,而雏鹰农牧也在河南,公司在解释毛利率时,也说了这一点。

说句题外话,有人可能会说雏鹰农牧后来出事儿了,但那是很多年以后,早年的经营还是不错的。

接着来说,牧原的饲料还有第三个优势来源,就是全程精细化喂养,降低料肉比,降低饲料使用量。

这也是前面说过的,中国养殖成本比美国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点,我认为在大企业间,不会有大的差异,但是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是可以产生差异的。

具体来说,猪在不同的生长周期、甚至在不同的身体状态下,是应该吃不一样的东西的。

换句话说,给猪的饲料配方越定制化,就越有可能提高饲料的使用效率,比如说按照牧原的说法:

“针对不同猪群及季节变化,共设计出6类32种饲料配方。”

这里有个小插曲,也分享给大家。





03

有趣哦


你在分析养猪行业和牧原的资料中,可能经常会看到一个指标,叫“料肉比”,就是让猪长1斤肉,要消耗多少斤饲料的意思。

但是,按照牧原披露的材料,料肉比在不同企业间,不具备可比性,主要原因有两个:

1、料肉比的计算口径可能会存在差异,这一点是针对单程料肉比而言,与之对应的是全程料肉比,即小猪从出生到出栏的料肉比。

而单程料肉比,在不同企业间对比的主要障碍,是不同企业的口径可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企业用7-100公斤这一段,有的用7-110公斤这一段,甚至有用15-120公斤这一段。

再比如,有些企业是用含死亡率的口径,有些企业用不含死亡率的口径。

简单点说,不同公司的料肉比口径,很可能是不同的,而且大家也没有统一的规则。

2、料肉比的分母,也就是肉,每家养殖企业不会有多大差异,1公斤猪就是1公斤猪,牧原的和温氏的没什么区别。

但是料肉比的分子,也就是料,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前面也已经讲过了,牧原的饲料配方和其他家不一样,事实上,估计每一家的饲料配方,都有一些差异的地方。

使用的饲料不同,“单位饲料下长肉的效率”就没有横向可对比性了。

我觉得牧原说得是有道理的,料肉比最好的应用场景,是类似的猪群、同样的饲料,在不同养殖基地之间对比,这样,唯一明显的变量就是养殖效率了。

牧原低成本的第三个来源,是生产,我觉得大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牧原的生产工艺,有一些比较独特的地方,这些工艺的目标通常就是两个:

1、以更少的饲料损耗,产出更多的肉;

2、尽量降低疫病带来的损失。

比较经典的就是“一对一转栏”、“全进全出”,简单点理解,就是“不混着养”、一窝是一窝,这样就算有了疫病,也不会大面积交叉传染。

但这些工艺是可以学习的,牧原比较独特的工艺就是“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方法”,牧原的小猪吃奶17天左右,就会断奶。

这个工艺可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的,不会是什么简单的措施。

所以,这个工艺不是每家养殖企业都能做到的,比如温氏股份在2014年换股上市的材料中,提到过自己这方面的情况,见下文:

“分娩后的母猪给小猪哺乳 21 天后,重新回到配种舍进行下一生产周期。”

你可能会觉得:不过就是早断奶了几天嘛,这能有多大意义呢?





04

断奶的意义


搞不好还真的挺有意义的。

母猪由于“存活于世”比较久(不像商品猪,生出来6个月左右就会卖出去),身上会携带不少病菌,而对于小猪来说,这些病菌很多是致命的。

之所以小猪不会“全军覆没”,就是因为小猪从母猪肚子里出来时,携带了母体的抗体,这种对病菌的抵抗力,会逐渐消退,大约会在2-3周内消失得差不多。

当然了,最终小猪会获得自己的抵抗力,但那已经是5周以后的事了。

这也就意味着,从母体抗体减弱到获得自己的抵抗力之间(也就是2-5周之间),会有一段小猪特别脆弱的时期。

牧原的这项技术,就是尽可能早地把小猪从母猪身边移走,以减轻母猪身上的病菌对小猪可能的伤害,这项技术在2012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生产带来牧原低成本优势的第二个方面,也符合上文讲到的两个目标。

相比于中小养殖企业,牧原的设备更加自动化,养殖流程也更标准化,自动化带来的好处是:

一方面减少人员的使用,降低直接人工,前面成本对比中,牧原的人工成本低于温氏和行业整体就是结果。

另一方面,自动化减少了人和猪的接触机会,要知道最靠谱的防疫,就是将猪和危险隔离开,自动化隔离开了携带病菌的人,降低了疫病风险。

比如说,你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图,这是牧原早期的自动加料系统。

图片这个体系,除了上面说的“人猪不见面”,还有个好处:

因为饲料是牧原自己生产的,至少省了两方面的损耗:

1、如果你是外边买饲料,包装费、运费,最终都是养殖企业付钱;

2、远距离买来的饲料中,沿途的损耗、损坏,都是绕不开的成本。

而像牧原这种模式,养殖基地附近就有饲料厂,饲料做好后装车,直接运到猪舍外,通过加料系统送进去,理论上想想,就知道相比外购饲料,更安全和节省。




05

猪有什么不同?


上面说了3个牧原低成本的来源,我认为大多数从商业逻辑上、有些从数据上,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除了这3个,牧原还有一个自己经常宣传的优势:

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养殖模式。

看得出来,这是牧原想让外界知道的最大卖点,因为他在各种场合,都在宣传自己这方面的优势。

最典型的结果,就是牧原的毛利率,长期高于同行,这一点让牧原过段时间就会遭到一轮围攻,而且质疑的说法看起来就很有道理:

猪就是猪,为什么你的猪就比别人毛利率高?

这里有个小插曲,牧原2014年上市,上市没多久,就遭到一轮围攻,公司专门发了澄清文件,你们有兴趣可以去巨潮资讯网上面找,我认为牧原讲得是有道理的。

当时的情况我发出来,供需要的读者用:

图片

接着上文来说,猪确实没多大不同,但养殖成本可以有。

前面说了3个牧原可以获得低成本的来源,除此之外,牧原在招股说明书中,其实给出了一段类似于实锤的证据。






06

实锤


大概意思就是说,养猪界除了牧原,还没有采用一体化养殖模式的,但是隔壁养鸡行业有。

刚好两家上市公司采用了不同的模式,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毛利率情况,见下图。

图片

可以看到,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采用一体化养鸡模式的圣农发展,毛利率是显著高于“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大成食品的。

在这两家的业务模式确实如牧原所说的前提下,这两家的毛利率对比,简直可以说是一体化模式具有成本优势的实锤。

截至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市面上有人对牧原引用的这个证据,提出过异议。

我自己去翻了一下大成食品和圣农发展这两家公司2020的年报,由于他们的业务,相比于牧原举例的当年,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所以我就没有往下深究了。

从以上内容来看,从商业逻辑视角和结果验证视角,牧原似乎确实有机会,取得比竞争对手更低的养殖成本。

我们再回过头,看看前面对比牧原、温氏、中国整体、美国整体的那张图,我再贴一遍:

图片

当时我们提过,牧原比温氏和行业低的成本,分别是饲料和人工薪酬:

当年,牧原每公斤猪的饲料成本,比行业少了1.91元,比温氏少0.51元。

前面说过的牧原竞争优势来源的好多内容,都跟饲料的节省和转化有关,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人工薪酬方面,牧原每公斤猪比行业少3.01元,比温氏少0.13元。

在这一条上,牧原比行业整体低很多,十有八九是因为牧原的养殖自动化程度更高。

比如,同样属于大型养殖场的温氏,明显人工薪酬和牧原差不多。

当年,牧原相比于温氏和行业的成本劣势,分别是防疫和折旧:

防疫方面,牧原每公斤猪比行业多0.98元,比温氏多0.52元。

想一想就能明白,中小养殖场不太在意防疫支出,有侥幸心理,所以行业这一条,比牧原和温氏都低。

但是,防疫成本低,不一定是好事,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不再多说。

折旧方面,联想到前面文章中提到的牧原“庞然大物”般的固定资产,牧原的每公斤猪折旧成本更高,就一点不奇怪了,具体来说,比行业多0.84元,比温氏多0.7元。

看起来,这些数据的情况,从商业逻辑上,和牧原的生意模式是对得上的。

以上就是牧原的第一个竞争优势:在猪价温和波动的时候,牧原有更低的成本。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牧原的第二个竞争优势,比起第一个的条条框框,第二个竞争优势,是让人觉得有趣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