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卢李王郑:我家几十代人的努力,凭啥输给你十年寒窗?

 与春天同行 2021-12-22

史学界有个学术词汇“士族”,又叫仕族、势族、世族。从汉朝到隋唐的近千年时间里,可谓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族。士族子弟生下来就要当官,皇帝却是隔三岔五就换人。朝代换了一个又一个,士族却是几十代人富贵绵延不绝。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都是富贵了几十代的山东士族,号称五姓七望。五胡乱华之后,大批士族衣冠南渡,形成了以四大侨望为首的江南贵族。四大侨望分别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

文章图片1

弘农杨氏、京兆杜氏、京兆韦氏、河东柳氏、河东裴氏、河东薛氏,则是关中贵族的代表。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等姓氏,构成了代北虏姓贵族集团。以关中贵族和代北虏姓贵族为主体,组成了关陇贵族集团。

五姓七望也好,七姓十家也罢,都是让历朝历代皇帝头疼的存在。这些士族一言不合就改朝换代,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更换,搞得隋唐皇帝睡不着觉。隋文帝小心翼翼推出考试选官制度,就是想摆脱士族对皇权的威胁。

文章图片2

隋文帝的考试选官制度,非常照顾士族的利益。士子必须经过士族的推荐,才有资格参加考试。隋炀帝觉得父皇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小了,就推出了分科考试制度,这就是科举的雏形。隋炀帝的步子迈得太大了,结果惹怒了关陇士族和山东士族。然后,大隋朝就没有然后了。

李渊在关陇贵族和山东贵族的支持下,取代了表弟杨广的位置,成了贵族集团的代言人。李渊和李世民虽然继续推行科举,但是不敢得罪贵族集团。唐朝初年的科举,还是强调门第出身。那时候的科举,最主要的较量不是比文章水平,而是拼祖宗。谁家的祖宗牛逼,谁就能金榜题名。

文章图片3

武则天不走寻常路,登上了皇帝宝座。武则天杀了不少士族,把士族杀得不敢冒头。武则天借着这股余威,大力推进科举改革。士族们虽然很牛,但是害怕武则天的屠刀,只能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改朝换代。

士族联手发动了神龙政变,把武则天赶下了皇帝宝座,让李显成了士族集团的代言人。武则天则是在风烛残年,孤零零地在上阳宫等死。李显之后的历朝历代大唐天子,深知士族的厉害,在科举考场对士族格外照顾。

文章图片4

唐朝的科举考试,每次放榜的时候,金榜题名的人,大部分是五姓七望、关陇贵族、江南侨望。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记载,孟浩然学问很牛,一个人去太学踢馆,单挑一群太学生,把他们搞得没有还手之力。孟浩然信心十足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是名落孙山。

孟浩然落榜,不是因为学问不行,而是因为祖宗不给力。李白自称是陇西李氏出身,但是,陇西李氏不认他。李白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空有一肚子锦绣文章,却没有金榜题名的机会。

文章图片5

以崔卢李王郑为代表的山东贵族,以杨裴薛韦杜为代表的关陇贵族,以王谢袁萧为代表的江南贵族,以宇文元窦为代表的虏姓贵族,想当然地认为:“我家几十代人都是当官的,我家这么多代人的努力,凭啥输给你十年寒窗?”

唐朝虽然有科举制度,但它是士族子弟之间的竞争。不是士族子弟想参加科举,大概率是陪考。士族把持了科举,阻断了寒门贵子的上升通道。一个名叫黄巢的家伙,就因为不是士族子弟,结果参加了几次科举,都是名落孙山。黄巢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黄巢愤然起兵,见士族就杀。

文章图片6

士族再牛,也牛不过大刀片子。黄巢一顿乱砍,砍出了“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府烧成锦绣灰”的效果。黄巢起义失败之后,朱温等人也是逮住士族就砍。经过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血洗之后,雄起了一千多年的士族彻底没落了。

到了宋朝的时候,士族对科举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于是乎,比文章水平的科举考试,就成了选官的主流渠道。于是乎,就有了许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佳话。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等人,才有了金榜题名的机会。科举制度到了这个时候,才进入了黄金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