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疫情中反思医院软件问题

 呼吸科的故事 2021-12-22

上一篇,我们谈到了关于在医院建筑和硬件设施上如何重视防疫工作的问题(参见从疫情中反思医院的硬件问题),今天我想从软件方面再来谈谈这次疫情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将来希望能解决的路径。

首先,来谈一谈我们日常工作中最经常要使用的听诊器。大家对医生的印象通常会是下面的样子,一件白大衣,戴着一副眼镜,脖子上挂着一个听诊器。是的,虽然很多外科医生以及不少内科医生已经很少用听诊器,但是对于呼吸科和心内科医生而言,听诊器还是很重要的“吃饭的家伙”。

但是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的医生要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进病房,穿成这样样子,听诊器只能隔着防护服来听诊,但基本上是听不到什么东西的。我也曾尝试过,但连耳朵都无法贴近,怎么可能听到呼吸音呢?因此大家可能看到,基本上你们在电视里是看不到有医生在听诊的。那怎么办?听诊还有意义吗?

由于我没有听过新冠病毒肺炎的病人呼吸音,所以我没有发言权,我们目前判断病情是否好转,除了患者的症状、化验室指标以外,最主要是依靠影像学改变情况。但我想听诊器对于临床医生还是有一定价值的,特别是有些病人有呼吸困难,是肺炎本身所致,还是可能有哮喘等气道疾病,听诊器也许能有所帮助。我曾听人说过,国外开发过可录音的听诊器用于教学,那么如果这样的听诊器能够在这样特殊时期使用,该有多好。


由于这次疫情有不少病人有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我们平时查房都会携带一个便携式的氧饱和度仪来看看病人是否缺氧以及缺氧的程度。在临床工作中,这个小东西也常常被用于门诊判断病人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而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推荐可以购买以便日常使用。另外我们日常筛查病人通常是采用测体温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可以大规模的使用,但问题是如果有人用退热药可能会掩盖发热的症状。氧饱和度仪则相对可靠一些,特别是这一次不少患者有呼吸困难表现(20%-30%),也有人提出要用氧饱和度仪来辅助筛查。

其次,不同的医院安装是的不同软件公司的医用软件,其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现在对于我们这些来自浙江地区医生最头痛的问题除了危重病人的处理以外,就是这些软件的使用了。刚来的时候,我就曾经担心这个问题,要求能否给我们做一个培训如何开医嘱、写病程,但是为了避免人员聚集,因此没有进行培训,而是让武汉当地的医生在前两天带着我们学习使用,后来又让武汉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帮助我们使用。且不说不同的软件用起来有一个习惯的过程,而且不同的软件也的确各有优缺点,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出来医用软件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在开医嘱的时候,我们医院可以选择目前正在执行的医嘱,也可以浏览已停的医嘱,既可以看药物医嘱,也可以看所有的医嘱。但是这里则是所有的医嘱都呈现在你面前,而你可以根据不同医嘱的颜色以及后面是否有停止时间来判断是否是正在运行的医嘱,这一点一开始让我们很不习惯。而且由于字体太小,我们有些年纪大一点的主任看起来非常吃力。

另外,他们这里没有PACS系统,因此我们在调阅影像方面比较费力,必须通过调阅既往病历里来查找,相对比较费时。因此我希望能够在医用软件方面的应用,国家能否一些方面做一些规定,以方便如果发生疫情后,不同省份的医护人员在使用系统方面能够更方便一些,减少需要磨合的时间,以及可能产生的操作失误。


第三个问题是病人资料能否跨医院共享,目前在杭州地区,我们可以通过门诊系统查阅患者近期的相关资料,例如患者前两天刚做过肺部CT,那么我们查阅后,大部分病人可能短时间内就不需要复查,节约了费用同时也减少对病人的伤害。另外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通过手机远程看片,虽然没有直接在电脑上读取能看清楚细节,但至少也比胶片要好一些。可惜的是,我们接诊的病人中,如果病人是外院拍的片,如果没带胶片的话,仅通过报告来推测可能的病变,毕竟没有图像来的直观。


以上是我在临床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其实这次疫情带来很多问题和挑战,但也给医疗器械公司带来不少机遇,可以考虑开发出在相应设备,满足疫情工作时的需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