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培养医生的模式出了什么问题?

 呼吸科的故事 2021-12-22

近十年来,我们国家对医师规范化培训,可以说对于我们提高住院医生的培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医院这几年形成了医院层面有专职人员负责教学工作,有专门的教学教室和模拟教室来帮助广大规培学员提升操作技能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

周三,我们医院每个月一次一个疑难病例讨论,这次是神经内科主持,讨论的是一个误诊了长达半年多的病人 。会场上稀稀拉拉地坐着不足百人,其中如果扣除参与讨论的本院医生外,来参加的规培医生就很少了 。讨论的内容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病例,内容非常好,可以帮我们拓展对疾病的理解。主管的医生和相关学科的医生们也准备了很多干货,但我们不少同学没有珍惜这样的机会 。

我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参见《如果你真想学习,就不会给自己找借口》),结果本周四,我们W主任趁着中午给大家上课,又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只有约10个同学准备听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不高,令带教老师们也备感心寒。

当然,这个病例也体现出我们培养医生的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例如 :

  1. 1临床思维的训练远远不够,对于一个有反复头痛和发热 、颅内影像提示静脉窦血栓、伴有反复腹痛和门静脉血栓的患者,专科医生的思维一直局限于神经系统的病变,对于其他系统的病变缺乏一元论的意识。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2. 过早定科。病例讨论结束后,路上遇到一位前辈,她说以前她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前五年是不定科的,需要在各个内科之间轮转,因此由于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定在哪个科,因此每个科都要认真学习、认真钻研、积极表现。五年后定科的因素很多,其中五年来的表现占比很高。可是现在,三甲医院进来的都是硕士、博士,都是已经定下具体专业了,虽然也有三年的规培期,但这三年时不时会被自己科里利用,比如说今天可能要去科里帮忙做内镜,明天又要去上门诊,轮转的科室只要不要出什么差池,平稳过度就好。这种情况下想要有一个全面的知识,会处理常见的急重症都很难,更不要说处理复杂病例了。

  3. 实习阶段的崩塌。20多年前我的第一次考研是在读大五在医院里实习的阶段,一边没有落下实习,另一边备考。虽然没能考上,部分科室的实习也受了一些影响(如皮肤科),但内外妇儿、眼耳等科室一个也没落下。但是由于医学生考研非常重要,对于前途的影响很大,很多医学院校也变相地鼓励学生考研,希望通过提高考研通过率来降低毕业生的失业率。10多年前我就知道国内有多家医学院校允许要考研的学生不参加实习,而这些研究生在三年的大雨或者更长时间的博士培养阶段,基本上没有接触临床工作,以至于对临床情况非常陌生,病历都不会写。我称这种情况叫“实习的崩塌”。实习阶段的崩塌,直接的后果是浪费了宝贵的一年从医学生向医生转换的关键阶段,而一旦没有在实习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很难(或者说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在以后的阶段弥补回来。比如说,博士毕业了,在很多人眼里会觉得你应该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没有必要再把你当成学生对待;反过来,有不少博士也会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能力OK,也难以放下身段去请教其他学历不如他(她)的人。

  4. 医生的晋升评价模式。我们现在的医生晋升评价模式过于机械,主要是根据年资+论文+课题,年资可以熬,论文可以靠编,课题的选题离临床相差太远。有些人论文不少、课题也高大上,但看病的水平却未必到位。我们几乎没有对临床思维的考核和判定,基本上依赖个人的境遇(如在什么样的科室,遇到什么的上级)、个人的努力(是否勤奋读书和自我学习)、个人的悟性(有没有在临床上反思和总结),因此也就很难产生相对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我们现在的规培越来越多的制度和越来越多所谓的教改课题,还有越来越多的表格评价表。表面上似乎热火朝天,感觉我们的规培事业蒸蒸日上,但是表面文章太多,实质的东西太少。目前还是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培养医生的过程,如何真正地提高培养的质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