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是因为魏延的一个弱点

 数字人生6688 2021-12-22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大将魏延曾提出以奇兵出子午谷直攻长安的建议,但被诸葛亮以过于冒险为由拒绝。魏延也因此怏怏不悦。后人在评价此事时,多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错过了克复中原的绝好时机。

那么诸葛亮究竟为什么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我们首先来分析魏延的计策是否可行。

一、魏延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对比

魏延早年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可以说是刘备的嫡系。刘备攻下汉中后,鉴于汉中对于蜀地的重要性,欲以“重将以镇汉川”。杨洪曾评价汉中“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可见,汉中对于蜀汉的重要性不亚于荆州,既然当时荆州已由关羽镇守,在这种情况下众人都认为镇守汉中者非张飞莫属,而“飞亦以心自许”。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从刘备对马谡的评价来看,他识人是非常准的。刘备正是看中了魏延出色领军能力,才大胆提拔他独当一面。

事实证明,魏延的确具备一流的军事才干。他在蜀汉荆州失守、夷陵大败时,都成功的为蜀汉守住了北大门。他以实兵诸围战略,将汉中变得固若金汤。王平捍拒曹爽,皆承魏延战略。蜀汉后期,姜维一改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实行坚壁清野,结果导致汉中丢失。足见魏延战术之成功。

与魏延相比,诸葛亮显然并不长于军事。刘备入川时带的谋士是庞统,北进汉中时带的是法正。讨伐东吴时也未带诸葛亮。刘备始终将诸葛亮视作如萧何那样的辅国良相看待的。事实也确实如此,诸葛亮长于在后方筹措经营,而不适合在前线领兵作战。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似乎更为准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二、子午谷计谋可行性

军事谋略讲究的是奇正相合,韩信暗度陈仓击破三秦,邓艾偷渡阴平灭亡蜀汉,都在于一个奇字。在蜀汉弱曹魏强的态势下,蜀汉唯有出奇才能制胜。这也是宿将魏延根据多年征战经验而提出出奇兵攻长安的原因。

子午谷道路险狭,崎岖难行,这是诸葛亮反对由此进兵的原因之一。不过,正因为行军艰难,曹魏才不会想到蜀汉敢从此处进兵。230年,曹真也曾由子午谷进军蜀汉,但曹魏大臣华歆、王肃、陈群都认为道路艰险,非用兵之利,恰逢遭遇大雨,魏明帝于是“诏真还军”。可见,如果当时魏延由子午谷出奇兵,曹魏一方很可能不会想到在出口设防。

如此看来,子午谷计谋虽有巨大风险,但一旦成功,蜀汉的确有可能取得空前胜利。何况即便失败,损失不过万人,这远比街亭战败的损失要小。

三、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计策?

魏延的计策有一定的风险,但与风险相伴的是成功后的巨大获利,志在光复汉室的诸葛亮,没有理由不赌一次,何况赌注只是损失1万人,而非大军全部。那诸葛亮为什么从未考虑魏延的计策呢?仅仅是因为诸葛亮过于谨慎吗?

前文已述,诸葛亮擅长理民而不擅将略,在征战这一点上,诸葛亮或许不如魏延实战经验丰富。但诸葛亮有一点却是魏延比不了的:诸葛亮善于经营,没有人比诸葛亮更清楚蜀汉的家底,也没有人比诸葛亮更熟知军粮运输。

魏延的子午谷计策规划兵力为1万,其中5000精兵负责征战,另外5000人负责运粮,他计算的时间是10天可达长安。子午谷路线总长约700—800里。

下面我们就来计算一番(单位均已换算为今日的斤)。

诸葛亮病重时,每天只能吃1斤大米,司马懿据此断定“其将死也”。《宋书》曾提到南北朝时某支部队单兵每日口粮是2斤多,而这个标准也只是最低一档。可见,在当时营养摄入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士兵每日军粮供应不能少于2斤,否则没有力气行军打仗。这样算来,魏延子午谷计谋至少需要20万斤粮食。也就是说,如果魏延无法在10日之后攻克长安获得粮食补充,他就会因缺粮败亡。

对于日行80里崎岖山路,还要保证抵达长安的第一时间能够迅速具备战斗力,魏延的粮食供应是不能少于30万斤的,这不仅是考虑到消耗大量体力的士兵要吃饱,还要考虑到抵达长安城下时,守城将领一旦不投降,魏延还需要几日攻城时间。

魏延对粮食的估算是5000石(即31万斤),与上述计算接近。也就是说负责背粮的5000兵士至少应具备战国时魏武卒的选拔标准:“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甚至要比魏武卒要更严格,因为秦岭都是崎岖山路,还有大段的栈道。曹真走子午谷时,30天只走了300里,每天行进不过10里。

为了确保子午谷计谋可行,魏延的粮食当然是越多越好,但考虑到单兵携带能力,以及粮食每天都会消耗减少这一基本情况,30万斤恐怕仍然是极限。而如果加大兵力投入,所要携带的军粮势必成倍增加,若少于这个数目,子午谷计谋又不可能成功。魏延显然高估了蜀军的运输能力。

诸葛亮在谈到粮食运输时曾说:“计一岁运,用蓬旅簟十万具。”让5000人携带1万人至少15天的军粮,在无法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靠肩挑背扛穿山越岭,不仅考验的是这5000兵士,更是要求诸葛亮统领的主力大军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方能按期与魏延汇合。这显然已超出蜀军正常的运输能力。

“规画分部、筹度粮谷”,这正是魏延所不具备的,却正是杨仪所擅长的,这也是诸葛亮“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的原因。也正是熟知魏延的这一缺点,诸葛亮才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因为诸葛亮深知蜀军的运输能力,魏延出子午谷计谋并不属于冒险,而是必然会因运输困难而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