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孩尿裤子被妈妈当众暴力摔打:父母的暴力,正在摧毁孩子......

 富书 2021-12-22


精读妈说:别让“爸爸、妈妈”成为孩子惧怕的代名词,别让家成为孩子想要逃离的“魔窟”。

作者:素宁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小心尿裤子了,你会怎么做?

前不久,一个小女孩因尿裤子被妈妈当众暴力摔打的新闻,在网上引来不少人的热议。

女孩和妈妈在游乐场玩乐,结果游玩时不小心尿裤子了,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找到厕所,又或许是因为没敢告诉妈妈自己想要去厕所,才导致女孩没憋住。

妈妈知道后没有第一时间好好处理,反而是大声斥责,可怜女孩看起来也就上幼儿园的年纪,因为妈妈的怒吼,直接被吓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游乐场工作人员担心孩子坐在地上受凉,就赶过来劝阻,不想却被孩子妈妈怒骂并推倒。

工作人员大概也没来料到,自己的这一行为非但没能有效终止女孩妈妈的怒骂,反而激起了她的暴力行为。

妈妈觉得孩子丢了自己的脸,由原来的怒骂直接上升到摔打,之后还诅咒女儿:“你尿裤子,怎么不让车撞死?”

短小的两句话,威力却不小,更是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慌和无措。

妈妈情绪不稳定下的极怒暴吼和摔打,不仅丝毫没有顾及到女儿小小年纪的承受力,更没把孩子的尊严放在眼里,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尿裤子,原本只是女孩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意外小“插曲”,却因为母亲的怒吼和暴力,将她的屈辱放大在大庭广众之下,引人围观,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

然而,不幸的是,这样被父母暴力对待的孩子,不止一例。

家本是温暖的港湾

不是孩子时刻想要逃离的“修罗场”

在大众的印象和认知里:家,对于大部分来孩子说都是爱和温暖的港湾,因为家给予孩子爱和温暖。

在家里,孩子可以撒娇任性,可以“撒泼打滚”,只因为这是一个放心不需要伪装和戒备的地方。

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家不仅不是内心的栖息所,反而成了让他心惊胆战的炼狱、修罗场。

去年,上海松江区的14岁男孩小张,因为长期被父亲家暴、虐打,最终承受不住,不得已三年都住地下库。

小张的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爸爸生活,可爸爸非但没有好好照顾他,反而时常虐待、暴打他。

一次,他正在浴室洗澡,就因为他没有在10分钟以内洗完,父亲就冲到浴室把他打到骨折,头上还有疤。

此外,皮带、铁棍也都是爸爸在暴打时加注在他身上的工具。

这样苦不堪言的日子,让他一度绝望,最终决心独自在地下车库居住。

即便地下车库阴冷潮湿,甚至没有家里面安全温暖,但都无所谓。

因为相比外力因素带来的不安全感,家里父亲不稳定的暴打和怒骂更令他恐惧。

面对父母暴力不愿回家的人,还有成龙的女儿——吴卓林。

吴卓林自幼承受着妈妈的暴力,最终在她成年的时候,直接离家出走。

吴绮莉和女儿吴卓林之间之所以闹得如此僵硬,根源在于作为一个母亲,她让女儿感受到的并不是放心,而是恐惧,女儿对家的依恋变成畏惧,只想逃离。

父母本应是孩子内心最值得依托和信任的人,家原本是孩子内心最值得依赖的港湾。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父母成为一些孩子时刻想要挣脱的“魔鬼”,家成为他们时刻想要逃离的“修罗场”。

这一悲剧的背后:不过是因为家里有让他恐惧不安的因素存在——暴力和怒骂。

被父母暴力对待的孩子

容易成为霸凌者

此前,西安7岁男孩张小天,屡次被妈妈家暴住院。

妈妈只要生气了,天天就会成为她的出气筒。

用菜刀割天天;用电线抽打天天的腹背;用棍子抽打天天的腿,一度导致他走路困难。

妈妈的这些暴力行为,导致他在其他小朋友相处时,只要别人不服从他,他采用拳头来解决,成为那个霸凌者。

电视剧《你好检察官》中的李铭起同样如此。

李铭起的爸爸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爸爸。

他对教育方式也是简单粗暴:不是暴打就是怒骂。

李爸爸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儿子把在爸爸这里承受的痛苦和失去的尊严,通过在学校的霸凌行为,让其他人来转嫁自己的痛苦,找回尊严。

李铭起在家里受到爸爸暴打后不开心了,就去学校欺凌弱小者,欺负单亲家庭长大的王朝元。

面对孤立无援的王朝元,他二话不说直接上手推搡,接着让众人按住王朝元,李铭起往他身上浇水。

最终王朝元受不了他们的羞辱霸凌,跳楼自杀,而李铭起也因此而走进了监狱。

李铭起之所以在学校敢这么霸凌同学,除了本身的恶以外,更多的是想要把爸爸暴力对待他的痛苦,在学校通过欺辱别人、看着别人的痛苦来找回自己的自尊。

确如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那样写道:“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们失去把握本质的能力。

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被父母暴力对待的孩子,之所以容易成为霸凌者,是因为他们想通过武力来寻找小时候因为没法反抗而失去的尊严,证明自己的强大,从而摆脱童年的阴影。

孩子只是孩子

不是我们情绪压力负值的转嫁者

前不久,在知乎上刷到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会有家长认为孩子有义务自我治愈来自父母的精神压力?”

一个女孩回答引来不少人的心疼和共鸣。

因为从小父母离异,女孩跟父亲一起生活,在成长历程中几乎每天都在承受父亲负面情绪的发泄。

为了寻找自己是否属于被虐待的答案,女孩选择了学习法律,经过学习的深入,女孩才知道自己从小承受的就是家庭暴力,而非正常的家庭教育。

可当女孩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诉说这些年所承受的压力时,父亲却表示自己也很不幸,学会自我治愈是她的义务。

看完这个故事,只是觉得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很幸运,能够挑选到一个情绪稳定、心智成熟的父母。

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鲁迅说过的那句话:“强者受到欺凌,抽刀向更强者。而弱者受到欺凌,则抽刀向更弱者。”

在家里,父母承担强者的角色,孩子相对应的便成为那个弱势者。

父母无法承担起生活中的重担和压力,就转嫁到孩子身上,强行让孩子来承担自己的怒气和精神压力。


把孩子当做自己精神压力的发泄品,是孩子童年的悲剧,父母最大的悲哀。

这样的父母,是不成熟的情绪巨婴,非但做不到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给予孩子的反而是冷暴力的精神虐待。

心智成熟的父母会引导和帮助孩子化解不良情绪;心智未成熟的父母只会把自己的痛苦和压力转嫁给孩子,幼稚的让孩子替自己承受。

情绪稳定的孩子,

大多不曾被暴力对待过

钟南山院士曾在《大家》栏目中说:自己小时候犯错也没被父母打过。

或许你会认为钟南山院士小时候一定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小孩吧?

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小时候很调皮。

有一次他把父母给他交给学校的午餐钱,自己偷偷用来买东西吃花掉了。

就在他以为这样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不想妈妈突然说:学期就要结束了,打算去学校看他的饭钱还有多少。

钟南山担心自己没有交钱的事情被妈妈发现,所以告诉妈妈:你不要去,已经用完了。

不想妈妈执意要去,最后小钟南山只好告诉妈妈:我根本就没有交,钱被我用来买东西吃掉了。

被母亲发现之后,他以为自己就要大难临头了,回家肯定会被父亲被痛打一顿。

不想父亲非但没有打他,反而好好的对他说:“南山,你好好想一想,你这样做来骗我们,你到底做得对不对?”

让调皮的他瞬间羞愧,自此以后他谨记父亲的教诲:讲老实话,做老实人。

事实上长大后的他,也是如此践行。

钟爸爸对于儿子撒谎的行为,没有暴力和怒吼,轻而易举地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确如教育专家尹建莉所说:“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是呀,教育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培养和教育一个简单听话的孩子,而是能够让他知耻而改正,不懂且上进。

这些都不是可以通过暴打和怒骂就能达到的。

生活在没有暴力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人格健全,情绪稳定,性格没那么极端,遇事更客观谨慎。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千盼万盼期待而来的宝贝,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福分和缘分。

别让“爸爸、妈妈”成为孩子惧怕的代名词,别让家成为孩子想要逃离的“魔窟”。

所以,从现在开始,控制自己的暴怒的情绪,把压力转嫁给其他的东西,减少对孩子的暴行。

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个承受父母恶意的孩子,多一个温暖阳光的健全人。

点个“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跟大家共勉!

作者简介:素宁,富书专栏作者,富书写作营学员,爱好写作和手账,本文首发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授权联系开白助理(看菜单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