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高才:“诗坛老水手”曾卓,原来是中国的“少年雪莱”,其先祖还是清代榜眼公眼

 裴高才文心飞翼 2021-12-22

青年绿原与曾卓(右)在山城

在当代文坛,改革开放以来,“诗坛老水手”几乎是复出的著名诗人曾卓(1922-2002,本名曾庆冠)的代名词。笔者在采访曾老夫人薛如茵老师时,她告知,早在抗战期间的陪都重庆,这位还是一名中学生的风华少年就以一首新诗《别》而崭露头角,赢得了“中国的少年雪莱”之美誉。

右起裴高才采访曾卓夫人薛如茵

  

    因笔者与曾卓同是湖北黄陂同乡之故,笔者爬梳文史发现,其先祖曾大观即是清代享誉湖北的“文武三榜眼”之一。并将他们的行状收入海峡两岸出版的多部作品中,最新的一部是即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武汉城市史》(黄陂区卷)。

    曾卓最初闯入文坛是其读中学期间,尤其是流亡于山城重庆,他以满腔的热情,会同重庆复旦大学的爱国大学生一道,自筹经费创办了公开发行的诗刊——《诗垦地》丛刊,辐射到西南与西北地区……时至今日,东北与西南等地高校图书馆仍然珍藏着原版刊物。

曾卓编辑的《诗垦地》丛刊第四辑-高原流响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孔、孟、颜、曾四大家族,其宗族字派均相同,一直沿袭到现在。从“诗歌之乡”湖北黄陂走出的现当代诗人曾卓也不例外,他的派名曾庆冠,“庆”字辈。他是在中日武汉会战后期,以流亡中学生只身前往山城重庆,考入西迁重庆的复旦大学附中复旦中学的。作为进步学生,面对山河破碎,他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右起曾卓为裴高才改稿件

在广泛阅读文艺书刊中,曾卓每天必读靳以(本名章靳以,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著名作家、学者与报人)先生主编的《国民公报》副刊《文群》。这是一份颇有影响的报纸,上面常见巴金、艾芜、曹禺、胡风、艾青、何其芳等名家之作。

火一样的青春激情岁月,火一样的诗歌之乡熏陶,熔炼了青年学子火一样的诗情。1939年1月的一天,曾卓送几位进步同学去延安投身革命,他不禁辞以情发,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新诗《别》。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国民公报》副刊《文群》投稿,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

曾卓在重庆(家属提供)

  让曾卓惊喜的是,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师吕叔湘在报刊上看到《别》后,专门写信与他相约:“我想与你见一面。”重庆《大公报》编辑谢贻征在评论抗战诗歌一文中,对《别》多有赞词,称作者不愧为“中国的少年雪莱”。

这年秋,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的靳以,专程到复旦中学看望曾卓,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一首首火一样的诗篇,如《门》《狱》《那人》等,从他的心底迸发出来。

曾卓的另一篇代表作《门》,写于1939年冬。《门》在《大公报》发表后,再次在文艺界与青年中引起共鸣。

靳以肖像

著名诗人牛汉在回忆录中写道:“曾卓早年的诗,我喜欢。我是在《大公报》上看到的。曾卓在抗战前就发表诗,成名早。我读大学的时候,曾看见过一个流亡在西北高原的少年,在昏黄的油灯下朗读曾卓的诗:《来自草原的人们》。他那有着飘忽感的凄切的辞藻的很美丽的诗句,使一些在寒郁的生活里初学写诗的人觉得异常亲切,触动了他们稚弱而灵敏的神经。”

然而,由于曾卓思想过于暴露,不为当局所容。1940年春,他遭到学校默退而辍学……直到后来考取重庆中央大学才完成学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