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食疗也是药,用对的话,和中药一样,当场就见效果。因为人的体质有阴阳偏胜之别,食物也和药物一样,有寒热温凉之分,所以通过食疗也就是利用食物的偏性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比如有人咳嗽半年,看过中医,也试了很多土方法,最后是鸭蛋解决了。因为是燥,阴虚引发的咳嗽,而鸭蛋养阴胜过很多养阴药材。身体需要的是平衡,这也就是为啥我们的主食五谷都是平性的。再比如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方子,治疗寒疝、胁痛,里急,腹痛的。 当归温补肝血,羊肉温补肝阳,滋补木中生气,以助升达,加姜以行其寒滞,故诸病皆愈也。此病原因是肝经木气不升之法,肝经木气者,生气也。温暖滋润,则生气充足,条达上升,而化心火。如不温暖滋润,则肝阳下陷,生气下郁,而病寒焉。另外我们所吃的食物一定要与所处的气候特点、所在的地域特征、自身的身体素质,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比如我现在在海南万宁,早餐摊都是姜的影子,吃的粿子里面是大量的姜丝椰丝红糖,吃的豆腐脑是用姜糖茶做的,买鸭子时,配的调料是用鸭汤姜末蒜末做的,这半碗调料姜末蒜末占了三分之一,在村里小卖部看到当地的零食,类似沙琪玛,咬一口吃,哇塞,姜味太浓了,仔细一看,上面很多姜丝,然后还看到姜糖饼干……特别是第一次在豆腐脑摊子那里,看到一群大老爷们非常投入的喝姜糖汤豆腐脑,真是太感动了,因为在我们内陆大陆,特别是北方,让家里的男士们喝姜汤太难了。也就是男士们风寒感冒了,给他做碗姜汤喝,他还很嫌弃。 海南当地的饮食特点是这样子,为什么,因为大老爷们早上出海回来,又是风又是湿又是寒,身体是非常需要热性的姜驱寒湿的,所以这里早餐是姜饮食!假设一位身处干燥地方的人来海南后,还用原来那套饮食,过一段时间,身体就会出问题的。海南啊,随处可见都是大海,空气里湿度高,风大,气候和别的地方气候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地去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才能做到不生病或少生病。 食疗时,很多人是不辩证自己身体的,觉得食疗安全没有副作用,看别人说这个好,就跟着吃。 既然说了是药食同源,一些有偏性的食材,比如热性的,温性的,凉性的,寒性的,特别是热性和寒性,它们偏性大,你吃进去,如果不对症,你身体也会跟着偏了,偏了就是病。如果歪打正着,以偏纠偏了,那还好,但这种好运的几率很小。所以公众号里写的饮食是平性的食材,是最平淡的,人人都通用。因为适合我体质的一定不适合你体质,每个人体质都不同。比如扁鹊的三豆饮,其实是一味药,给身体纠偏的,但有人说黑豆,绿豆,赤小豆很安全健康,然后不分季节,不分体质,天天喝,真的很伤身体的。中国人喜欢迷信权威,口头禅是专家讲了,大师讲了,但是大师讲的就对吗? 就像很多反对中医的人,总喜欢讲民国时候的某某名人说了,中医害人。又把孔孟老庄,释迦摩尼佛,耶稣,穆罕默德,这些圣人往哪里放,再想一想这些圣人是如何讲话的,他们会没有根据的乱讲话?民国那些名人是圣人吗,他们这些人只是文学上有所成就,并不代表医学上有成就。 像螺旋藻适合血热脸红的人吃,吃了很有好处,但是体寒的人不能吃。因为螺旋藻是凉性的,寒性体质的人吃不是雪上加霜吗?那位提倡吃螺旋藻的专家体质偏寒,结果由于长期吃螺旋藻,脸黑得像木炭。还有大师讲某某养生食材很好,但是你得有个好脾胃,才能消化吸收这些好东西,不消化吸收,吃进去堆在身体都是垃圾都是毒。所以你是啥体质,你是啥脾胃,你是啥生活习惯都决定了你要吃的东西,没有千篇一律的饮食。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辣入肺,咸入肾,它是入的,但不能多吃,多吃了就会出现问题。吃酸的过多就会伤胃,吃甜的过多就会伤肾,吃辣的过多就会伤肝,吃苦的过多就会伤肺,吃咸的过多就会伤心。我想表达啥呢,成长都是从错误中走过来的,但可以少错点,对身体少伤害点。不可否认,辩证是很难,但是身体是我们的大老师,只要我们多观察自己身体,多记录自己饮食,运动,睡眠等等,就能慢慢发现自己是什么体质,适合什么饮食。医生毕竟不知道你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他们的辩证并不一定全部对,而且你把自己身体健康全都交付到别人那里,不是很傻吗?所以在看到别人说啥东西好时,可以先冷静下,多学习辩证下,再对自己的身上多爱护一点,不要逮着好东西就往它里面倒。很多老中医还有德高望重的人都高寿而且腿脚灵活,因为生活简单朴素,因为清心寡欲,因为仁心。他说:“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所以其他都不用管,能粗茶淡饭,少食,清淡,止损第一,有仁心爱心,“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耕读方寸间,静观自在心,耕以养身,读以明道!朴真耕读居于乡村,开设国学经典周末班,假期营,线上早读家训班,儿童庄子班,晚读金刚经班,黄帝内经班,易简养生营,在大自然和经典中,让身心灵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