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金时代”下的“绿色存折”——数据解读茶产业干货

 玄鸟文化 2021-12-22

今天的茶产业更多地开始追求健康和绿色。茶产业背后,其实也是关于健康的产业,关于绿色的经济。中国产业信息网在今年年初发布了《2016-2022年中国茶叶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通过数理统计与分析以图表形式预示了未来茶叶市场的可能性,其一便是大量茶叶行业外企业介入其中,带来营销与管理的提升以及更多衍生品;其二是供给模式上,电商的快速发展以使其成为本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面临其许多特有问题的同时,不乏一批茶叶电商企业脱颖而出;其三是技术创新可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保证茶叶口感稳定,以及降低饮茶成本成为茶企制胜关键;最后,茶叶行业资本化率正快速提升。

1999年-2015年10月中国精制茶加工行业主营收入规模(亿元)

1999年-2015年10月中国精制茶加工行业利润总额(亿元)

而从市场需求来看,国家宏观政策出现调整后,茶叶销售主体已经由传统的高档礼品茶,向价格适中的大众日常消费饮品转化。我国92%的茶叶产区高档茶销售量是下降的,降幅10%-20%不等(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调研数据)。从全国大局来看,2014年全国茶叶内销量160万吨,“十二五”期间内销市场增长62万吨,增幅56.4%(数据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发布的《2015中国茶产业消费报告》)。可见,得益于渠道和产品的丰富,行业内热点频出的行销活动,加之近年茶叶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对于市场的提振作用,我国茶叶市场消费者信心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大趋势中。中国茶叶正从高端需求步入全民饮茶的“黄金时代”。

2009-2015年我国茶叶内销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包含开化龙顶在内的浙江省茶产业,在全国茶产业稳步发展的利好环境下,也呈现稳中有升的势头。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曾经对2015年产业发展做了一个回顾,其主要依据来自浙江省农业主管部门的数据汇总。在其对社会公布的《2015年度浙江茶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5年全省茶叶面积295万亩,同比增长2.68%;茶叶总产值140亿元,同比增长7.69%。其中名优茶产量8.02万吨,同比增长10.93%;农业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3.46%。

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全国性的趋势——茶叶市场总需求放缓,茶叶销售压力增大。据中茶所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58.3%的茶叶产区整体销量下降或持平,只有不到半数的茶叶产区销量是有所增长的。中国茶叶学会发布2015年度中国全年茶叶总产量达到227.7万吨,其中名优茶99.3万吨,大宗茶128.5万吨。产量过半的大宗茶产值481.2亿元,产量不足半数的名优茶产值达1038亿元。而“国内消费约为135万吨,出口量约32.4万吨,深加工估计在15万吨左右,算下来有30万吨没有消费掉,产销之间明显不平衡。”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家陈宗懋用一道减法展示了我国茶业大而不强的事实。

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说,目前我国茶园面积超过40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20多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已成为茶产业优势地区和一些贫困山区的支柱产业,成就是显著的,但也存在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张、竞争力不强、茶园基本设施严重滞后、茶叶产品缺乏多样化、劳动力供求出现短板、生产成本快速升高等问题。

产销矛盾,依旧考验着中国万千茶企的软硬实力。如何在黄金时代用好手中这张“绿色存折”,依旧是一个绕不开的严肃话题。

淡中知真味 煮酒论英雄

“茶”中特有的淡然知足、勤恳朴实的属性,对现代商品经济竞争环境下的茶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因工作原因走访江浙、福建等诸多著名产茶区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这一点。即使很多具备一定资源和资本的茶企,距离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现代的市场营销、现代的产业链优化等等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那么茶企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必须刷新对市场环境和发展的旧观念。从前文各种官方调研机构给出的数据来看,虽然统计渠道不同,但都统一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当前的国内茶市场,整体上是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只有具备强的软硬实力、资源协调能力,掌握现代市场科学的营销理论与实践,才有可能从市场分一杯羹。

 质量为王 “套牢”消费者的嘴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关注程度随之水涨船高。《报告》中显示,2014年我国无公害茶园面积2638万亩,同比增加141万亩;有机茶茶园面积239万亩,同比增加18.6万亩;优质高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2449万亩,同比增加290万亩,占我国茶园总面积的比重由2013年的55.2%上升到59.5%。

2016年上半年北上广等地茶叶市场销售情况显示,中档茶叶是春茶市场的主流产品,名优绿茶依然主导市场,直接反映出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选择态度——质量为王。由此可见,茶产业升级转型,并不是追求“量”的过程,而是力求“质”的改变。茶企与其在扩建茶园、一味追求产量的过程中到处碰壁,倒不如从提高茶叶质量入手,毕竟只有质量提高了,才能“套牢”消费者的嘴。

渠道为辅 线上线下两手抓

在对茶产业的系列分类调查中显示,茶叶消费群体的年轻化趋势特别明显,对茶叶消费观、销售渠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目前茶叶的销售渠道主要有3种模式,即以团购、批发为主,兼顾零售终端消费者的批发市场;以面向终端消费者为主的连锁专卖店和商超;以天猫、京东为首的,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所构成的网购平台,而第三种模式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年轻人是互联网经济的参与主体,电子商务平台弥补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快捷是其优势所在,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对茶叶品质的直观把握;实体店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味觉、嗅觉等感观体验,消费体验感十足,但受限与店面位置,只能进行小范围经营。因此茶业渠道建设需要辩证地看待,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金融添翼 积极登陆新三板

金融一直是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以股市为首的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茶企登陆新三板,更多的茶企开始掂量自己进军新三板的“入场券”。过去的一年中,多家茶企上交申报材料拟登陆新三板市场。继谢裕大股份有限公司之后,雅安茶厂股份有限公司已获全国股转系统同意,将在新三板挂牌。除雅安茶厂以外,湖南黑美惹昕惕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欣绿茶花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恒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3家茶企申报材料正处于审批过程中。相较IPO而言,新三板市场的低门槛、开放性恰好为茶企提供了顺畅的融资渠道,茶产业有望通过新三板市场迎来升级转型,完成茶产业的转型大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